新三板融资方式探析
2015-09-16周永基雷虹
周永基 雷虹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加快,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矛盾凸显。为了缓解这一矛盾,2013年12月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推出,为中小企业非上市公司提供了一个融资的新渠道。本文通过其中一家中小企业——点点客去认识中小企业如何通过定向增资,优先股,中小企业私募债等一系列方式实现融资,以及从企业、市场、投资者方面分析新三板目前存在的风险,就新三板建设发展方面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三板 中小企业 融资
自2014年1月24日新三板全国性扩容至今,新三板挂牌公司数目达到2170家,总股本达到929.44亿股。为什么在短时间内新三板的总股本能突破900亿?中小企业究竟是怎样通过新三板这个平台实现融资?而点点客作为一个互联网企业,又是如何在新三板实现融资需求?本文将一一解读。
一、新型融资渠道-新三板
(一)新三板的由来
“新三板”原指中关村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在代办股份系统进行转让试点,因为这一批挂牌企业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而不同于原转让系统(“旧三板”)内的退市企业及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因此被称作“新三板”。目前,新三板主要针对的是中小企业,其已经建设成为全国性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权交易平台。
新三板与主板相比,对挂牌企业利润没有硬性要求。企业一般只需要规范经营及公司治理,完善公开信息披露,便可通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实现股票交易流通。
(二)点点客成功融资案例
2007年,上海点客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下面简称“点点客”),专注于新型移动社交营销工具的開发。
2012年的12月18日点点客在齐鲁证券的推荐下,在深交所的中小企业股份转让代办系统正式挂牌(430177),当点点客挂牌新三板后,吸引了一系列的银行、投资机构对其进行授信、投资。在两年不到的时间内共计获得2.6亿的新增资金用于企业日后的发展,很好地满足了企业的资金需求。
二、点点客通过新三板融资优势
资金来源渠道狭窄一直阻碍着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下面就通过对二级市场融资、中小企业私募债融资、银行授信等融资方式的比较,体现出点点客在新三板融资的优势。
(一)有助于点点客在二级市场实现融资
对于点点客而言,想要获得直接融资的途径之一就是IPO。一方面,IPO除了要有3年的持续经营以外,还要求连续3年实现盈利而且总股本不低于3000万;另外一方面,截止至2014年4月,IPO排队企业总数达到682家,以目前的状况来看,IPO要等到两年后的八月份,这样的周期显然不适合急需资金的企业。
1.备案制缩短审批时间。新三板挂牌采用的是备案制,大大地缩短了企业的审批时间,点点客只要股改完毕,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备案时间最快三个月,最迟半年就能够成功挂牌。
2.通过定向增资实现融资。挂牌公司可以通过定向增资进行融资,挂牌成功后企业可以像点点客那样一年内多次不定期地通过定向增资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若股东人数低于200人或一年内股票融资总额低于净资产20%的公司可向证监会申请免核准。
3.优先股制度的确立。2014年9月19日,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非上市公众公司发行优先股的信息披露文件,非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采用注册制的同时大幅简化了信息披露要求,制度的简化有利于点点客在日后的融资过程中采取优先股的形式。
4.由新三板走向主板。配合着证监会提出“研究在创业板建立单独层次,支持尚未盈利的互联网、高新技术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一年后到创业板上市。”早在今年3月,点点客便正式启动了从新三板转板到创业板的计划,其各项财务指标均已符合创业板的要求,点点客转板创业板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转板后将为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二)有助于点点客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
对中小企业私募债比较分析可以得出企业债的审核时间长达六个月,而且对净资产和盈利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中小企业私募债在上述各方面的要求都要低于企业债,关键在于能够在降低融资成本的基础上缓解企业的短期资金压力,为企业带来稳定的现金流。
(三)有助于改善点点客与银行间关系
新三板推出以后,在主办券商、律师及会计师的指引下,中小企业通过优化三会一层架构,制定内控制度,在规范治理的前提下同时借助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争取以股权抵押的获得银行贷款,点点客CEO黄梦表示,挂牌新三板令企业的信用度提高了,进而能够吸引来像招商银行这样的1500万的银行授信,截至今年6月30日,11家合作银行向已经在新三板挂牌的公司合计贷款总额达到99.45亿元;本年度实际发放贷款金额71.97亿元;新三板的出现有效地改善了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关系。
三、新三板融资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
新三板虽然是一个优势与特点较为突出的新式融资平台,但由于作为就目前而言新三板仍处于起步阶段,在板块建设,挂牌企业管理,市场流动性提升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足。
(一)“新三板”扩容的风险
随着企业新三板挂牌热情的日益高涨,问题也随之增多,一开始在试点园区推广挂牌的企业都是经过精挑细选而来的,目的是要在新三板起到相应的示范作用,由于非上市公司的基数就相当庞大,企业发展不平衡,扩容之后企业质量难免有所下降,一部分仅符合最低标准的企业也纷纷加入到新三板当中来满足自身的融资需要,有可能会出现无人问津的现象。
(二)转板失败造成的风险
点点客挂牌新三板是为了利用新三板挂牌满一年后在创业板实现转板上市。但转板并非一帆风顺。转板虽然能够有效缩短IPO的周期,但创业板并不会降低新三板企业的上市要求。因此,像点点客这种有转版打算的企业应该仔细分析有关因素,避免出现由于自身原因导致的转板失败。
(三)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目前新三板相关的交易规则、信息披露等措施仍有待完善。在2014年第一季度中,共出现了39份更正公告,错误多集中在数据出错、补充应披露而未披露的信息等等,这些风险的存在一方面会对投资者有误导作用。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在企业自身行业声誉以及形象的塑造。
(四)流动性欠缺的风险
做市商制度于2014年8月25号正式推出后,43家挂牌公司、42家券商顺利成为首批做市转让的挂牌公司和做市商。点点客作为其中之一从8月25日开盘价的10元,涨到10月28日收盘价的25.35元,虽然市场流动性在该制度推出后有所改善,但所占比重仍偏低。从换手情况来看,做市首日日均换手率为0.9190%。随后逐日递减,与A股市场的换手率相比,新三板市场换手率明显偏低。
(五)结构复杂性的风险
目前挂牌企业主要以制造业以及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同时包含了建筑、文化、煤电等行业等,数据显示:“目前挂牌公司的股本平均数为3376.18万股,就股本平均数而言,与扩容前相比增加了25.67%;其中最小股本500万股,最大的则是高达52亿股,其中股本在5000万股以下的挂牌公司占比82%,净利润在1000万以下的占比78%。”目前新三板既存在处于创业期或成长期企业,又存在像九鼎投资这样的成熟企业,挂牌公司从股本大小,盈利状况和行业跨度等方面都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四、新三板融资中风险的规避与建议
(一)建立券商同步督导机制,保证融资渠道畅通
由于挂牌企业的信息披露工作不到位,导致其融资过程中的风险不断增加,即使有相关细则出台仍不能保证券商的督导工作落实到位。因此,券商主要为企业提供信息披露内容的监督审查,券商要对已挂牌企业进行定期拜访、材料抽检。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留意企业的发展动向,及时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
(二)健全企业信息披露制度,提升企业融资效率
要解决中小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根本在于中小企业,作为企业本身需要加强信息披露意识的培训。认识到信息披露完备的重要性,信息披露责任应该落实到人,由专人专岗负责,提升企业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
(三)强化相关企业经营管理,为融资做充分准备
中小企业在挂牌新三板之后虽然已经具备了“三会一层”,但在企业成功挂牌后如核心成员离职、变更、企业日后发展方向存在分歧等问题,需要企业要通过强化经营管理来实现,其一,可以通过与董事会、主办券商一同商讨企业的发展问题;其二,可以通过借鉴类似挂牌公司的处理方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处理;其三,通过聘请有经验的管理咨询团队为公司的发展出谋划策。
(四)完善场外市场交易机制,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新三板目前的交易方式分别为协议转让、做市转让方式为主,交易方式较为单一。首先可以通过积极鼓励券商,PE等机构参与做市转让以增加市场活跃度,由于新三板目前是采用T+0的交易,且没有涨跌停板限制,日后竞价交易的推出将能大大改善有价无市的状况,使企业的融资需求更为便利。
五、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以点点客为例介绍了中小企业如何通过新三板进行融资,如定向增资,提升银行授信等,并对相关的融资方式进行了比较分析,对企业在新三板融资所能获得的好处进行了列示;结合中小企业的特点及新三板目前的现状,多角度分析了中小企业怎样在此平台实现融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国家政策及各挂牌企业的协同努力下,新三板能够真正的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1]王骥.新三板掘金800问:新规实操、投融资详解与案例集萃[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2]李旭松,崔学刚.中小企业境外上市融资效果研究——基于如家快捷酒店的案例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27(2),77-83.
[3]邹辉霞,王聪.我国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现状和发展的路径探讨——基于美国市场的发展经验[J].湖北大学学报,2013,40(4),104-108.
[4]崔学刚.内部人控制与股权激励行为——基于光明乳业股权激励案例的分析[J].财会学习,2012,3:67-70.
[5]李培馨,谢伟,王宝链.海外上市地点和企业投資:纳斯达克、香港、新加坡上市企业比较[J].南开管理评论.2012,15(2),81-91.
作者简介:周永基(1993-),男,广东人,广东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雷虹(1972-),女,陕西人,广东嘉应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会计信息化、财务管理信息化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