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欧元在对外经济交往中计价使用情况对我国的启示
2015-09-16董鹏
【摘要】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充当计价货币,不仅能降低货币发行国居民的汇率风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而且能够增强国际影响力。本文通过考察美元、欧元在对外交往中的计价使用情况,得出了其对人民币的有效启示。
【关键词】货币 计价 启示
计价货币是指一国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充当价值尺度、体现一般等价物功能的货币。国际经济交往包括对贸易和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易。货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充当计价货币,不仅能降低货币发行国居民的汇率风险和汇兑损失、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而且能够增强本国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贸易规模,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各主要国际贸易国均注重提升本币在国际贸易中的计价地位。在目前国际货币多元化大势所趋的基础上,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也应成为我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阶段性目标。
一、美元、欧元目前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计价使用情况
(一)美元、欧元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计价使用基本情况
在贸易交易尤其是普通货物交易中,各种货币充当计价货币的统计数据很难获得,仅在部分研究报告中偶尔涉及,并且在有限的数据中,很多未将充当贸易计价货币和结算货币严格区分,因此在分析贸易交易计价货币中,将计价和结算货币一并分析。
1.货物贸易之间的交易计价情况。从目前的数据来看,使用欧元计价结算主要在欧元区内及贸易一方为欧元区国家中,而在其他国家的贸易中还较少使用。使用美元计价结算的除了美国参与的贸易外,还大量存在无美国参与的贸易中。除了一般贸易更多地使用美元计价结算外,国际大宗原材料市场上,美元更是唯一的结算货币。国际大宗原材料,特别是原油的结算货币,在国际货币地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商品,原油进口国需要美元进行支付,这产生了对美元长期的稳定需求,有利于维持美元的主导货币地位。
2.金融资产的交易计价情况。随着近年来金融交易的盛行,无论是总量还是流量,国际金融交易都远大于传统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市场已经取代传统的国际贸易结算,成为国际货币应用的更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充当金融资产交易的计价货币是计价职能的重要体现,而国际债券市场的面值货币是金融资产计价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分析国际债券市场的发行情况,能够反映计价货币在作用于金融资产方面的真实状况。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数据,面值货币为欧元的国际债券净发行量,在1999年即已超过面值货币为美元的国际债券净发行量,余额则在2003年超过了美元的国际债券余额。此后,欧元国际债券的余额、净发行额、总发行额一直超过美元国际债券。欧元国际债务证券未偿还余额所占比例由1999年的28.5%升至2010年的51.2%;相应地,美元债券所占比例由48.3%降至39.2%。欧元国际债券受到欢迎与债券市场的规模经济、欧元区较高的贸易和金融开放度及欧元区央行稳健的货币政策等因素有关。尽管欧元债券的余额及净发行量已超过美元,但是,自欧债危机爆发以来,国际市场对欧债的信心有所下降,欧元的受欢迎程度也逐步降低;再加上欧元区是由多个具有自身利益的主权国家组成的联合体,各国的监管机构和政府的根本出发点是本国利益,这也对欧元在金融产品交易的计价地位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美元、欧元成为计价货币的路径选择
1.美元国际化路径。在美元成为中心货币之前,英镑一直在国际货币体系占据主导地位。通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规模取代英国位居第一,黄金储备大幅增加。1944年,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奠定了美元成为世界中心货币的地位。之后通过“马歇尔计划”,以支持战后重建的理由,大量输出美元,实现美元全球扩张。因无法克服“特里芬难题”,美元不断爆发危机,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但美元之前在国际贸易广泛使用和各国外汇储备的主要选择,使得各经济主体对美元的使用产生了惯性,再加上美国政府依托强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采取种种措施推动美元在原油、粮食期货、有色金属、大宗商品等交易中计价使用,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国际货币体系的主导地位。
2.欧元国际化路径。欧元于1999年1月1日正式诞生。欧元的问世是当今世界经济史上首次出现区域集团整体让渡国家货币主权,通过统一货币结成货币联盟的尝试。1967年德国制定了《促进稳定与增长法》,将汇率稳定关系作为重要目标,制定了价格水平稳定、适度的增长率、国际收支平衡和高就业目标。1979年形成了欧洲货币体系,成为以马克为稳定锚的“马克区”。之后在1992年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到1994年1月进入货币联盟第二阶段,再到1999年1月1日欧元问世,欧洲的德国、法国等11个国家率先成为欧元区成员,货币经济一体化取得了重大进展。随着希腊、塞浦路斯等国陆续加入,目前共有17个国家成为欧元区成员。之后,通过在国际贸易中增加结算的比重、增强国际投资货币地位和完善欧洲金融市场等方式,不断增强欧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二、货币成为计价货币的理论研究
关于一种货币如何成为计价货币,国内外专家对其进行了研究,根据不同的角度和研究方法,提出相应的观点。对众多观点可归纳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经济实力
一国经济实体规模越大,不仅可以增加出口商的国际影响力,还将影响进口商对其货币的接受程度,一国经济实体规模越大,将越有能力选择本国货币作为结算货币。
(二)货币交易成本
具有较低交易成本的货币是极有可能被认定为商品和货物的计价货币。以相同的货币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商品进行计价,可以增加商品的可比较性。与其他货币兑换时交易成本最小的国家的货币将成为计价货币。部分学者也认为交易规模影响交易成本,目前人民币交易规模过小,交易成本较高,影响了人民币的使用意愿。
(三)国际贸易规模
一国国际贸易规模越大,一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交易量越大,金融市场越发达,该国货币成为交易货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四)产品竞争力
产品竞争力强、差异化程度高、市场替代性不强的产品出口商能够选择出口国货币。
(五)政府推动
货币在具备计价货币的基础条件后,还需要政府的有力推动,才可能成为国际计价货币。
三、美元、欧元成为计价货币的经验和教训
(一)可以吸取的成功经验
通过对比美国和欧元区在其货币成为计价货币时国内的基本条件,结合计价货币的理论研究,可以发现两种货币的发行国具备以下共同点:
1.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强大的经济实力是货币成为计价货币的基础。一国经济实力体现在经济规模、发展态势和国际储备方面。从两种货币确立计价地位时的发行国实力看,1944年的美国在二战期间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经济总量世界第一,黄金储备约占世界储备的60%;1999年成立的欧元,因为整合了德国、法国、意大利等11个较为发达的国家,其经济实力也得到了大幅强化。
2.货币本身具备较低的交易成本。货币的交易成本主要体现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市场主体获得、出售货币的难易程度。影响交易成本的因素有国内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离岸交易的发育状况、挂牌交易的货币品种。
(1)活跃的国际外汇市场交易。国际外汇市场的交易量能够直接反映出货币的难易程度,交易额越大的货币说明市场流动性越强,交易成本越低。根据国际清算银行每三年公布一次的交易数据看(由于外汇交易双向统计,总额为200%),2010年美元和欧元所占比重分别为84.9%和39.1%,两种货币占总交易额的124%。
(2)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国内方面,美国和欧元区核心国家都具有发达的国内金融市场,市场规模、市场结构、市场自由度、信用工具创新等方面相对成熟和完善;尤其是美国的金融体系在19世纪和20世纪前期经历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革,对金融创新的鼓励极大地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繁荣,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金融市场规模迅速膨胀,增强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融资能力。在境外方面,形成了成熟的美元和欧元离岸市场中心。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国际投资者提供可供选择的丰富产品和保值增值的渠道,提高市场主体持有环节的收益。
3.发行国具备庞大的国际贸易规模。国际贸易规模反映一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和影响力,规模越大的国际贸易越利于货币的计价使用。美国在二战后通过援助重建,将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以国际贸易对外输出,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贸易大国;作为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德国是世界贸易大国,1990年出口额曾位居世界第一,即便是在中国崛起后,德国的对外贸易总额依然保持前三地位。
4.国内产品具备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美国和欧元区主要国家都是工业化程度较早的国家,国内产业居国际贸易链的上游,注重制定标准、创立品牌和科技创新,出口产品科技含量和异质性高,与其他国家压低价格扩大出口不同,他们在贸易谈判时能够掌握主动权和定价权,在军火、高科技等领域出口时往往还要附加政治限制。
5.发行国政府有效的推动。无论是美国还是欧元区,都能够审时度势,顺势而为,制定出合理的金融战略和推进策略并进行不遗余力的推动。美国的推动策略前文已提及,不再表述;欧元则通过美元无法绕过的特里芬难题,利用国际社会对货币体系的不满,强化自身作为区域货币的超主权特征,采取合作中竞争的方法,在美元主导的货币体系中也赢得一席之地。
(二)美元、欧元推动计价使用过程中的教训
一是美元的信用危机。在美元确立货币体系主导地位之后,为满足国际市场流动性需求而大幅输出美元,其经常项目长期保持巨额逆差,造成美元信用下降,进而导致各国储备资产缩水,引起国际社会对美元主导下的货币体系强烈不满,这也为欧元的崛起提供了机会。同时,美国依靠虚拟经济拉动经济增长,货物贸易长期保持逆差,造成了国内产业空心化,也影响了美国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的基础。
二是欧元区整合程度不高。欧元创立之初,顺应了国际货币体系亟待完善的发展趋势,在结算、计价和价值储藏等方面都有不俗表现,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直到目前仍未解决的欧债危机表明,欧元发展前景堪忧。这种由多个国家让渡货币主权,成立区域化货币的方式,尽管拥有相近的文化背景,但因短期内财政无法统一、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进一步的整合,使得欧元无法像美元那样有效应对危机。
四、对我国的启示
对照美元和欧元,可以看到,人民币既具备了成为计价货币的一定基础,又有较大的改进发展空间。对此,应参考其成功经验,吸取失败的教训,本着“顶层设计、基层探索”的原则,强化政府推动作用,激发企业、商业银行等市场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深化金融改革,逐步增强人民币的市场竞争力,努力提升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计价货币的地位。
(一)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货币未实现国际化国家的合作,广泛开展双方货币互换和贸易投资本币结算,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交往中的计价和结算量,在改善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所作为。
(二)继续发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国际影响力
经过三十余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国际储备充足。应着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更好发挥我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作用,努力在经济领域扩大国际影响力,巩固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的基础条件。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企业的换挡升级,不断增强科技研发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计价定价能力,同时,在推动科技进步的过程中,努力研发新能源、新材料,力争在新一轮技术革新中抢得先机,为人民币取得异质商品特别是石油替代品的定价权创造条件。
(三)强化国际贸易大国的优势地位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国际贸易显著扩张,连续多年位居全球前列。要因应经济结构调整,努力改善国际贸易状况,改变处于国际贸易链中下游的不利局面,尤其是在出口方面,应进一步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出口,提升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真正发挥贸易大国对计价货币的影响作用。
(四)发挥政府强力推动作用
无论是美元还是欧元,在成为国际主要计价货币的进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居功至伟。对外,要密切关注国际经济金融发展形势的变化,在国际金融改革中有所作为,寻求在石油或类石油新兴产品计价交易方面有所突破,通过经济影响力提升人民币地位;对内,要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各项改革的深入开展,不断释放经济活力。同时,还要参考欧元的成功经验,通过经济的不断融合,政治上增强互信,依托两岸四地同文同种的背景渊源,探索建立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大中华经济区整合大陆的资金和市场、香港发达的金融市场、台湾高科技制造业和澳门服务业等优势,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五)提高国内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推动人民币成为计价货币,应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率先使用,因此国内银行和企业市场主体的积极参与必不可少。从近年来跨境人民币业务发展情况看,我国对外贸易中以人民币计价结算总体情况还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固然存在国内企业计价能力弱、人民币境外接受意愿不强等客观原因,但作为业务发展的市场主体,银行和企业的业务推动主观积极性不高也是重要原因。对于银行而言,开展人民币业务需要培训学习新业务,也影响了原来汇兑环节的中间业务收入,推广新业务的积极性自然不高;对于企业而言,适应新业务新流程需要过程,对外业务谈判也缺乏探索使用人民币计价的主动性。对此,应加大对商业银行跨境业务开展情况的考核力度,督促其增强业务办理的主动性,创新跨境人民币业务品种,提升对企业的服务水平;对于企业在持续宣传的基础上,参考出口退税政策,探索对使用跨境人民币业务的企业进行补贴,提高企业的积极性。
作者简介:董鹏(1982-),男,汉族,山东济南人,经济师,任职于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