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小学中层干部管理体制的几点思考
2015-09-15温小宁
温小宁
“校长负责制”在学校管理和校级领导管理体制中的认同性,在教育理论界争论了几十年之后的今天,基本上已尘埃落定,难有弦外之音了。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尤其是一些地方航空母舰式、组团式规模学校的出现,使得中小学校中层干部管理体制的某些深层次问题突显出来。传统的中小学中层管理体制是校长负责制下的“德育处(科)、教导处(科)、总务处(科)、实训处(科,中等职业学校独设)”分工协作负责制。 一个部门管理一条线,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同时又相互协作。这种体制在学校规模较小的时候,运作是经济高效的。但是,在学校规模发展到一定层次以后,这种体制就显得力不从心、瞻前不顾尾了,实践过程中,往往是“锅碗瓢盆、相互缠绕、不可开交”。目前,在中小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种应对方法,试述如下。
第一,年级主任负责制。
规模较大的学校每个年级设一个年级主任、若干个年级副主任。年级主任相当于年级主管,统管整个年级的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德育管理、后勤总务管理等等。年级主任在年级里是“最高首长”,包括教师的平时待遇、教学绩效等都由年级主任主导评定。有的学校年级主任的实际权力在分管副校长之上。这种管理体制的优点是权力相对集中,对整个年级的规划建设非常有利,容易形成团队合作。由于对年级主任赋予较高的自主管理权,极大地调动了中层干部大胆主动开展工作的积极性。缺点是各年级管理相对封闭,年级之间容易出现扯皮、相互推诿,有些地方出现管理真空。同时因年级之间存在竞争,相互协作往往只能停留在口头上。
第二,副校长分级负责制。
这种体制在中学比较常见。副校长分派到每个年级作驻级领导,实行分级包干制。每个年级由分管副校长牵头,组成年级行政班子,统筹规划年级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和后勤服务等。这种体制因有校级领导主持年级工作,加强了学校对年级工作的宏观性指导,能较好地保证学校的大政方针在年级得到贯彻落实。有校级领导的带领,提升了对年级教师管理的号召力,增强了年级内部的凝聚力。缺点是校级领导的下沉,消弱了校级领导班子对学校整体发展的研究和思考,校级领导过多地纠缠于年级部门利益,缺少对学校宏观整体利益的平衡和协调。
第三,各部门管理下年级主任负责制。
学校仍然保留传统的德育处(科)、教导处(科)、总务处(科)、实训处(科,中等职业学校独设)等部门管理体制。每个年级在各部门统一管理下,分设一名年级主任、一名年级副主任。由年级主任主管全面(或单管教学),年级副主任分管德育工作或教学工作。各年级组在各中层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这种体制保留了传统的“分工负责、分块管理”的特色,德育、教学、总务、实训等管理线路清晰,各有侧重。缺点是部门负担加重(需对各个年级统管),年级主任(副主任)缺乏主动和积极性,被动地跟随各部门或按照各部门的指示行事,工作没有开创性,挫伤了年级组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以上三种管理模式各有优势,也各有缺陷。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重建学校管理制度,强调以人为本,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机制、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机制等等。学校管理体制建设,必须适应新课改形势的要求,适应个性化学校建设的要求,激活学校中层干部管理使用机制,形成中层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良性循环的管理机制。这是提高学校科学化、民主化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
为了增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感,使中层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自觉找准位置,避免出现“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确保学校各项工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有的学校开始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层管理体制。虽然效果还有待实践检验,但是这种开拓创新的思维、敢于实践的尝试,还是值得我们去思考。
第一,中层管理机构设置“课程部、资源部、学生部”等,代替传统的部门设置模式。
1.“课程部”,全称“课程教学研究部”,负责教学常规管理、教育科研、学校课程开发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评价改革。 “课程部”下设“教学常规管理中心”“教师专业发展中心”“学校课程开发建设中心”“教育教学评价中心”,以上岗位各设中心主任一人。课程部的职能远远超出传统的“教导处”,它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增加了教师专业成长、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学校课程开发建设等职能,以教师的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本的理念得到了体现。
2.“资源部”,全称“学校资源管理开发部”,负责学校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包括:校产和设施的管理、维护及物资的开发利用;电教器材、微机室、电教室、理化生仪器及实验室、图书室等安全管理和开发利用;餐厅采购、卫生、服务管理;对于后勤服务人员、生活教师的培训、考核。尤其把社区环境、学校文化、师生队伍作为教育资源,进行研究开发,为教学服务。“资源部”下设“后勤管理与资源开发中心”“实验与信息技术中心”“餐厅管理服务中心”,以上岗位各设中心主任一人。“资源部”的创设是对后勤管理与服务工作认识上的升华。
3.“学生部”,全称“学生养成教育部”,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社团工作。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生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团队活动的开展、班团干部培训、家长学校等等。“学生部”下设“德育中心”“学生常规管理中心”,以上岗位各设中心主任一人。这种管理体制解决了在传统管理体制下,教导处、德育处对于学生德育、常规管理、学生活动等工作谁也管谁也不管,职能既存在交叉,又存在空档的现象,使各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管理机构和个人。
第二,中层管理体制以“专业实训部、基础教育部、社会培训部”三驾马车联合启动。这种管理方式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
1.“专业实训部”专门负责专业理论、专业实操的教育教学和实训设备管理;主管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业务培训、教师业绩考核;制定专业教学大纲和实训教学大纲,统筹安排学生专业实训和技能考核。专业实训部是学校的重点建设部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若干名。
2.“基础教育部”负责文化课教育教学、学生思想教育、学生社团活动和教师师德建设。这是学校的核心管理部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由这个部门统管。学校的校风建设、学风建设及德育团队建设需要这个部门来组织发动。该部设部长一名,副部长若干名。
第三,“社会培训部”面向社区、公司和厂企,专门负责开展成人社会培训和劳动力岗前实训。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声誉往往只能通过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得到体现,而社会培训是中职学校的一扇窗口,是传递学校办学水平的一幅广告。大多数中职学校都把该部门作为学校的关键部门来抓,设部长一名,副部长若干。
“专业实训部、基础教育部、社会培训部”的设置充分结合了中职学校的办学特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以上是一些学校在中层管理体制改革中所作的一些大胆而有益的尝试,效果还有待于实践检验。总之,不管采取何种改革方式,能否促进学校的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办学的潜能,应该成为检验一切改革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