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和应用问题与建议

2015-09-15黄艳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17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黄艳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来引领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进入“十二五”以来,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内容、建设目标和建设内涵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了解和掌握太仓市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应用情况,规划下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笔者对太仓市中小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现状进行了调查。

● 调查内容和方式

1.调查对象

本次学校调查对象为全市中小学校,发放问卷49份,回收问卷49份,所调查的学校有中学18所、小学31所。

教师调查为全市49所中小学校教师的全样本调查,应调查人数为3627人,实际回收有效答卷2494份。问卷中3年以下教龄的教师占比8.43%,3~10年教龄的教师占比26.32%,11~19年教龄的教师占比30.41%,20年以上教龄的教师占比34.84%。

学生调查为全市49所中小学1~12年级学生的全样本调查,应调查人数为51480人,实际回收有效答卷33561份。其中高中生2599份、初中生7452份、小学生23510份。

2.调查内容

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资源与应用、基础设施、管理信息化与保障措施四个方面。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教育技术应用的态度、认识与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实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的情况,教育技术培训情况与需求四个方面。

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情况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与家庭电脑条件,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应用水平的自我评估,学生对多媒体教学、数字化学习相关的认识与态度三个方面。

● 问题与建议

从调查结果来看,太仓市教育信息化工作近五年的工作成效显著,基础设施硬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并且已经朝着智能化、自动化、先进性的方向投入建设资金。各学校有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意识,管理信息化平台众多,保障措施中机构设置已经到位;教师的教育技术应用观和教育资源应用观都很好,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基本普及,参加相关培训的人次逐步提高;学生家庭计算机已经基本普及,平板电脑和个人智能手机的拥有率也已不低,学生的信息素养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应用知识逐年增加,并且已经对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方式表现出强烈的兴趣。但同时,太仓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1.资金投入的均衡性

问题:虽然我们没有对近几年学校的信息化资金投入情况做全面摸底调查,但从全市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提升程度、管理服务平台与资源库的建设应用程度,以及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情况等相关调查数据分析得知,近几年我市仍在学校硬件建设上花费了大量资金,管理服务平台和资源库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应用成效明显不足,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更是不足。

建议:按照国际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信息化的投资比例一般是4∶3∶3,即40%是硬件、30%是软件和资源建设、30%是人才培养,而我国相关的投资比例却基本是9∶0.5∶0.5。这种投入行为使教育信息化始终处于高投入、低产出的状态,要想真正推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各学校信息化投资和建设的观念需要转换,同时要以全市为整体,统筹规划、均衡投资,合理协调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建设

问题:虽然各学校信息化管理平台众多,已经涉及学校各项业务工作的管理,但我市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仍未建立,没有建立起“单点登录、统一服务”的用户认证及业务管理平台。这样,一位教师通常需要用不同的账号登录不同的管理平台,且不同管理平台相对都是信息孤岛,信息数据无法流通共享;此外,我市教育行政办公自动化水平和效率还有待提高,在与教学相关的业务平台建设上还比较薄弱,国家“三通两平台”建设目标中的“人人通”网络空间建设才刚起步。

建议:加快建设教育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基础支撑平台是应用管理平台各子系统的公共运行环境,提供底层数据交换、集成服务以及统一身份认证和基础数据同步服务,各类系统运行于公共基础平台之上,实现统一的系统登录、安全认证和基础数据共享。我市应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和江苏省中小学教职工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依托,以深入推进太仓学生市民卡的全面融合为契机,优先整合分散在教育系统各部门的现有数据,努力形成覆盖全市所有教育单位的数据交换中心,完成各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认证。

加快建设太仓市教育综合管理平台,依托基础支撑平台,以教育管理应用服务为主,以丰富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为核心应用建设,实现学生的学籍电子化管理,人事管理、校产管理,教师培训系统、网络教研电子备课等业务系统的统一聚合,为教育局、学校、学生、教师、社会和家长提供灵活全面的综合管理服务。

3.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

问题:虽然各校都建有校本资源库,教师也普遍认识到教育资源应用的重要性,但教师仍然普遍反映急需可供下载的成系列的教育资源包。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应用一个主要困难是缺乏足够的时间保障,其根本原因也是在教育资源的搜索和加工上花费了太多时间。此外,全市的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亟待完善,特别是与新课标配套的优质教育资源,能够支持学生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数字化学习平台,以及能够服务教师专业发展和多媒体互动教学需要的网络资源平台建设仍然是薄弱点。

建议: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是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目前国内的商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与新课程教材体系不配套,与学生年龄特征不吻合,教学针对性不强,不具备二次开发性,无法体现校本课程和地方课程特色,无法实现资源的互补与整合,教师和学生都不喜欢用,造成高投入、低效益现象。我们应鼓励优秀教师和教育软件公司合作开发教学资源,采取买进和优秀教师自制相结合的办法,开发出有特色、与现代教育技术相对应的教育资源库;同时建设资源管理平台,能够方便地提供导学案、课件、虚拟实验、微课、视频、在线测试等碎片化教学备课素材,能够让教师即拿即用、灵活组合、快速备课;能够让教师(或学生)根据教学(或学习)需要进行取舍、整合和创新;能够实现课堂教学成果的可追溯和教学的回顾评估;从而实现教育资源和教学流程的深度融合。同时,平台的资源共享机制还能将优质资源推送至学校班级终端和学生个人学习空间,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度共享。

4.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问题:我市教师虽然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有了较大提升,课堂多媒体教学基本普及,但从教师熟练使用的软件、教师经常使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对技术应用中学生反馈的关注度、教师对新媒体新技术应用的关注度和尝试教学比例等几方面的综合数据来看,我市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大多数仍然停留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步应用阶段,教师的技术应用观、教学理念仍然是传统的“以教为主”;然而与此相对应的学生学习需求数据表明,学生更迫切希望、更感兴趣的学习方式是合作、交流、探究、互动、游戏化、虚拟化、自主化等信息技术环境支撑下的新型学习方式。

建议:“2012年度澳大利亚大学教师总理奖”获得者詹姆斯·阿万尼塔克斯(James Arvanitakis)教授曾说,“就在几年前,第一部苹果手机问世,从此智能手机变成了百科全书。这也使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和思维的培养”。很多教师在教育理念的认识上并不落后,更多的是不知道如何切实地去操作,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字化学习为这种转变提供了可能和切实的可操作性。教师应认识到信息社会中教学环境已经不仅仅是课堂空间,更是更广阔的网络虚拟空间和社会空间,教学方式也应由单一的课堂“教”逐步扩展到多元的个性化学习、社会化学习、移动性学习和混合式学习;教师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这些扩展学习方式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目前,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此外,教师应关注科技的发展,了解新技术的应用,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家庭计算机、平板电脑和个人智能手机普及的条件,指导和开展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学习,尝试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开展教学,特别是无线互联应用教育类APP的挖掘运用值得深入研究;如果教育者不去挖掘、开发计算机、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那大多数学生就会将它们视为游戏与社交工具;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对技术运用教学效果的反馈、注重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管理并学习操作教室的信息化教学设备,从而共同提高师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教与学的效率。

5.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

问题:尽管近几年我们加大了教师教育技术的培训力度,并且从去年开始已经将其纳入到教师的年度继续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中,但调查数据表明,教师参加教育技术培训的次数和频度仍然比较低,经常参加的比例只有30%左右,58.64%的教师也认为自身信息技术能力不足。教师们认为现阶段进行相关教育技术培训最主要的困难是培训时间不好安排,以及没有相关政策机制约束和激励,从而缺乏使用技术的内在动力,积极性不高。

建议:马歇尔·麦克卢汉曾说过,“开始的时候,我们创造工具,后来它们造就我们”。然而,能够使用好信息技术工具并非易事,教师在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自我的改变。技术所要求的新技能经常是教师在其专业发展中没有学过的,因此教师需要具备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教师的观念需要更新。其次,从目前情况来看,学校在对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和能力提升的要求上仍然需要相应的激励政策和约束机制,且能够给予教师学习时间上的保障。再次,从区域教育管理的层面上,应将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纳入到教师资格认定、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和考核奖励等教师管理体系中来。

首先教师培训机构应建立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体系,制订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培训课程标准和能力测评标准,有效引导广大教师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大力推进开发培训资源、实施培训、开展测评、推动应用;其次在日常的培训中应以学科为抓手建立新型的教育技术应用培训范式,学科教师的培训方式应灵活多样,采取“少吃多餐”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和范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将教育技术培训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再次我们应积极推动通过网络研修和校本研修的整合培训,建立以校为本的常态化教育技术培训机制。

6.教育信息化保障队伍的建设

问题:从全市学校的保障措施来看,分管领导和机构设置基本完善,但我市学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配比不高,普通教师认为学校没有独立的教育信息化管理队伍和管理能力不强的教育技术人员的占比仍然较高,52.64%的教师仍然需要相关技术人员的指导。

建议: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推进迫切需要建设一支与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相适应的应用管理人才队伍。目前信息技术教师除完成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任务之外,仍然是学校信息化工作中的关键角色,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既要当好教育管理者的参谋,又要承担设备管理、教师培训、课程整合研究指导等大量工作,还要做好各项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任务相当繁重。事实上,在人员配比不高的情况下,信息技术教师的传统技术管理工作应当逐步弱化,学校可以把专业性强的技术工作外包给技术型企业,让信息技术教师逐步从技术本位和课程本位过渡到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应用研究和指导岗位上,同时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教师的校本培训能力,让信息技术教师真正成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有力支撑。

7.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

问题:总体来说,我市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水平较好,学生使用计算机、智能手机进行查资料和辅助学习的比例已经提高,并不是家长和教师所认为的只用于聊天、娱乐和游戏。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仅有33.98%的学生认为计算机知识主要来源于学校,这表明学校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学校对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仅局限于开设信息技术课程,课程内容相对简单、知识面狭窄,每周课时仅1~2节,加之其他学科教师也不重视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导致学校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的效果不佳。二是68.7%的教师表示不了解或部分了解学生计算机水平,不支持和很反对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家长比例仍然高达35%,这表明家长和教师都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指导学生进行辅助学习和自主学习,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时代学习方式的变革对学生未来的影响。

建议:学校信息技术教材的更新速度需要加快,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课时设置需要变革,其他学科的教师需要同步重视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各科教学中更多地采用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方式,真正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世界是平的》一书的作者弗里德曼说:“数字鸿沟将在不久消失,很快,几乎每个人都将拥有一个移动终端。但未来学家的研究表明,等那样一个世界到来之后,我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更为巨大的‘动机鸿沟,只有那些有自我激励的决心,能够持续利用一切数字化工具去创造、合作和学习的人,才会走在时代的最前列。”?在迈向信息时代的步伐里,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都应该用未来发展的眼光去正确地认识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对孩子成长的作用和意义,积极地跨越“动机鸿沟”,让孩子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学习方式,教给他们“学”的责任,发展他们的创造力,让他们未来有能力去创造新工作,这才是教育的本源。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建设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寒露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