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情感教育”提升学生语文人文素养,“倒逼”语文工具性功能的“回归”

2015-09-11许跃婷

新课程·中学 2015年7期
关键词:人文素养情感教育

许跃婷

摘 要:语文素养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今在应试教育仍有一定市场的背景下,语文的工具性功能非但得不到正确的定位,反而被削弱与淡化,语文课堂教学显得枯燥无味,同时,语文的人文性功能也被扭曲。在近几年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实施中,探索了加大语文课堂教学的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的语文人文素养,“倒逼反哺”语文工具性功能的“回归”。

关键词:情感教育;人文素养;倒逼反哺;语文工具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问题?

一、加强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态度、情绪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和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用美文灌之以情、教师动之以情、学生会之以情,由无数“情”的操作组合成“情操”的生成,达到心灵之间契合的一种教育方式。可见,情感教育是语文教育的灵魂与根本,是学习语文的手段和教学目的。

二、让情感教育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始终

语文与其他学科相比,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语文教师可在教材中运用情感教育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思想交流、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进而提高语文的人文素养。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地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进作者。

三、启动“反哺”机制,使语文人文性服务于语文工具性功能

巧用情感教育,从内心世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紧迫性和积极性。在情感教育中,设置一个个悬念,这些悬念是语文内容的“眼睛”和“窗口”,最易激发学生的注意力。创建情趣盎然的语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自由王国。因为情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石和内驱力,学生学习语文、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从“情趣”上升到“情感”,语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这正是语文人文性“倒逼反哺”其工具性的真实写照。

总之,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发展,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我们要知道,教学的艺术在于传授知识,也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实质是语文工具性功能的应用与再现。“激励、唤醒、鼓舞”是语文情感教育的手段,而这种情感教育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纽带,它必将激发学生对语文工具性功能的掌握和运用。

编辑 韩 晓

猜你喜欢

人文素养情感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