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强权争取权益的马拉拉
2015-09-10刘律廷
刘律廷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1997年出生于巴基斯坦西北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这位小女孩因为抨击塔利班的教育制度、维护女童的受教育权而成为诺贝尔和平奖最年轻的得主。经历了被迫辍学、屡受威逼、遭遇枪击,马拉拉始终捍卫自己与女童们的发言权和接受教育权。塔利班的暴政与暗杀试图让她缄口,然而她的声音却传遍了全球,成为世界女性争取权益的象征!
出生在普什图穆斯林的家庭,马拉拉比她同龄的巴基斯坦女孩们更幸运。父亲齐亚乌·优素福是一个思想开明的教育工作者。他在自己创办的几所学校中,教导学生们具有独立思考的精神,从各种书籍中汲取营养。在穆斯林文化中,男女地位极其悬殊,很多女生辍学,过早地结婚生子。马拉拉童年时期,巴基斯坦执政力量推行男女平等,社会环境相对民主自由,所以很多女童才能从小接受教育。马拉拉学习努力,成绩非常优秀。
从2004年开始,巴基斯坦开始出现塔利班。塔利班力量不断壮大,控制的地区越来越多。所到之地,塔利班剥夺女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训练男童成为“人体炸弹”,还不许给儿童接种疫苗……种种倒行逆施,让马拉拉的父母非常愤慨。他们意识到,塔利班的政策会逐渐波及自己所在的地区。于是,他们坚定地告诉孩子:“女孩和男孩一样,没有任何人、任何组织或是任何宗教能够剥夺你们的权利!”
马拉拉问:“如果有人要强行剥夺,我应该如何做呢?”
父亲深思片刻,然后坚决地说:“孩子,书籍和笔是世上最强大的武器。塔利班禁锢你的身体,约束你的行为,然而你的心灵是自由的!你的口、你的笔、你的思想都是自由的。我们应该为自由而活,就算死,也不能放弃受教育的权利!”
父亲常给她讲马丁·路德·金、纳尔逊·曼德拉和特蕾莎修女等人的故事,教女儿非暴力的抗争以及爱和宽恕的力量。在伟人传记的榜样作用下,马拉拉的心灵被震撼了。她始终相信父亲的话,书籍和笔是最强大的武器。马拉拉有妙笔生花的好文章,有滔滔不绝的好口才,最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开明宽容的家庭!家人支持她去思考、去质疑、去抗战。
在白沙瓦市当地的一个记者俱乐部,11岁的马拉拉发表了一篇演说——“塔利班为何敢剥夺我的基本受教育权?”。她思路清晰、声情并茂,以亲身经验批判恐怖活动。大胆的言论让不少人窃窃私语,然而,观众席上的父亲始终微笑着,给她最热烈的掌声。
塔利班认为女性是延续后嗣的“工具”,是洗衣做饭的奴隶,女性接受教育是邪恶而淫乱的行为。2009年1月15日,塔利班正式发布教育法令,禁止女孩上学。他们炸毁了100多所女子学校,以儆效尤。
面对这些,父亲建议马拉拉用笔作为武器。她开始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乌尔都语网站上用“古尔·马卡伊”的笔名撰写日志,描写塔利班控制下的斯瓦特山谷的生活。马拉拉告诉网友,她名字的意思是“被悲伤击中的”。之所以“悲伤”,马拉拉不是为自己,更是为了千万被迫失学的女童们。日志得到了世界各地网友们的关注,人们被她笔下的世界所震撼。她写道:
“今天,我小心地经过一堆尸体,那些人因为反对激进主义被枪杀……”
“我亲眼看到一个男孩子,被极端组织洗脑后,充当人体弹炸死了自己……当时我就在附近,爆炸的冲击波令我窒息……”
“明天就要放寒假了,但校长没有说哪一天开学……当我离开学校时,满怀不舍,就好像我再也来不了这里一样。”
日志引起世界媒体的广泛关注,美国《纽约时报》还为她的家人拍摄了一部纪录片。这个立志要当医生又被迫辍学的小女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此时,斯瓦特地区的反恐行动正在进行中,马拉拉和她的家人为躲避战火背井离乡,但她却可以更多地参与争取妇女权益的活动,并在外国媒体上刊文控诉塔利班的暴行。马拉拉的父亲在接受BBC采访时说:“在禁令之下,我鼓励女儿上学是危险的;在强权之下,我鼓励她写博客是更危险的。然而,不去揭露事实才是最大的危险,因为我们可能向这种粗暴的恐怖主义和极权主义屈服!人们问我,我是怎样把马拉拉培养得这般勇敢?我没做什么,我只是没有折断她的翅膀!”
2011年,马拉拉成为首位巴基斯坦“国家和平奖”得主。她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成为挑战塔利班的利刃。终于,塔利班向这个手无寸铁的女孩伸出了魔爪。
2012年10月9日,马拉拉所乘的校车被一名身着警服的袭击者拦下。枪手破门而入,问道:“你们谁是马拉拉?”身份暴露之后,枪手对着马拉拉的脸开枪。马拉拉的颅底骨折、左侧下颚骨关节受损、脑部受损……生命一度垂危。在生死抢救和漫长手术之中,父母让马拉拉始终保持感恩积极的心态,鼓励她说:“你的影响力,远胜于许多政治家!等你康复后,或许能改变这个世界!”
在父母的陪伴下,马拉拉再次以阳光坚定的姿态出现在全世界公众的视线中!遇袭9个月后,她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的青年大会发表演讲。她说:“一个孩子,一个老师,一本书,一支笔可以改变世界!……我永不会在威胁中后退和倒下,一定要为弱势孩童,特别是女孩发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会上说:“极端分子袭击马拉拉恰好证明了他们最害怕什么——一个拿着书的女孩!”当记者问马拉拉觉得那些武装分子对枪击事件会作何感想时,她笑道:“我认为他们可能后悔袭击了我。现在,世界每个角落都能听到我的呼声了。”
联合国将每年11月10日定为“马拉拉日”,巴基斯坦将一所招收了2000名女生的国立学院更名为“马拉拉大学”。2014年10月10日,因“为受剥削的儿童及年轻人、为所有孩子的受教育权利抗争”,马拉拉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荣誉如潮水般涌来时,马拉拉的父母仍鼓励她往前看。心怀高远,不羁于浮名。父母让她时刻牢记着全世界的失学儿童和受苦女性,让她将政治家的潜质更好地发挥出来!
于是,这位17岁的少女没被荣誉“冲昏”头脑,她坚定而自信地向全世界宣告:“我另一个梦想是当巴基斯坦总理,当总理真的很棒,因为我可以通过政治拯救整个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