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Krashen的“输入假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2015-09-10李雪
李雪
摘 要: 在大学英语中,存在教师和学生都在英语上花费了很多功夫效果却不甚理想的问题。二十世纪七十年代,Krashen提出了著名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本文以该理论中的“输入假设”为基础,介绍了该假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输入假设 可理解性输入 大学英语教学
一、Krashen的“输入假设”理论
20世纪7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五个假设:习得—学得假设、自然顺序假设、监控假设、输入假设及情感过滤假设,其中“输入假设”是Krashen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重点。Krashen将习得者现有的第二语言水平定为“i”,理想的输入语难度为“i+1”,即稍高于习得者现有的水平“i”。这样,习得者会通过已掌握的知识经验或利用语境、上下文理解输入语中的“新知识”。通过努力,学习者理解了输入语中“难以理解的成分”,“新知识”便“输入”人脑,于是习得就产生了。Krashen强调“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获得输入,而且是可理解性输入”,并且“输入依赖听力理解获得,当学生听到一定量的可理解信息后就能自动输出语言”①。
二、“输入假设”对大学英语教学的指导作用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无论是公共英语还是专业英语,教师的教学都在跟着考试的指挥棒走,忽略实际能力的培养,导致我国大学生的英语能力没有太大提高。Krashen的理论对于将英语视为主要外语的我国有积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教学既要重视课内的输入,更要重视课外的输入。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延续过去只对重点单词、词组和句子进行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英语学习不能孤立地研究词组和句子。教师应该注重课文知识背景的介绍,给学生介绍一些西方的文化,扩展他们的知识面;从整体上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带领学生欣赏文章。外语是应该伴随文化移入一起习得的。除了课内输入外,课外的输入也非常重要。如果将“习得”方式用于平时的“学得”方式,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就有可能在有意识的理智研究下轻松地掌握英语。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语言较清晰的英文原版电影,收听英语广播,收看英语新闻和英语节目,开展“英语角”、“英语沙龙”等活动,多与外教交流,还可以学唱英文歌曲。在语言学界存在这样一种共同的假设:自然环境中的学习者要比教育环境中的学习者能取得更高的二语水平(Rod Ellis 2006)。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课外输入,在相对较自然的语言环境中接触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提高对英语文化的兴趣,由此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接受“输入”,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英语语言习得。
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将Krashen的习得理论应用于实践中,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积极的课堂英语学习氛围,使学生得到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主动直接的交际并激励学生运用已知的语法体系和词汇积累自发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交际入手,利用直观教具、电教设备及身体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输入”,流畅地运用英语多形式组织课堂教学和活动,如“角色扮演”、“热点问题辩论”、“值日报告”、“个人展示”及“话题讨论”等。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给出评价与鼓励,在教师的帮助和促进下,学生直接进行信息加工,主动构建意义,交际内容自然而结合实际,一改以往学生一味地被动接受或被动灌输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会导致课堂沉闷,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3.重视课堂教学的质量。
Krashen认为,即使有了合适的环境,接收的若是大量的不理解输入,习得者听不懂,也等于浪费时间,使他们丧失信心。根据Krashen的观点,应该重视课堂教学。为了使输入易于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音清楚,说话语速不能过快;多用常用词,少用生僻词;多用简单句,少用复合句。与此同时,教师在讲解时,输入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其中包括阅读材料的提供。如果阅读材料难度太大,学生就会被迫用汉语理解其内容而不是用英语思考,并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生词太多,学生靠频繁查字典理解语义,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丧失信心。Krashen提出的“i+1”很有道理,只有难度适中,学习者才有可能直觉地理解英语。
综上所述,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水平及学生的英语能力,就要让学生在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以积极主动的心理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学生的课外输入,将课堂的“学得”与课外的“习得”有机结合,以期取得较好的习得效果。当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英语教学中,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稳中求实,切不可急于求成,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注释:
①Krashen, 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M].Oxford:Alemany Press,1985.
参考文献:
[1]Ellis,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al Press,2006.
[2]Krashen, 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Press,1982.
[3]Krashen, S.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M].Oxford:Alemany Press,1985.
[4]Krashen, S.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5]吴丁娥.外语教育与外语习得中的“输入”及“情感障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