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应注重阅读的回归

2015-09-10黄海燕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11期
关键词:答题试题文本

黄海燕

自古以来,先贤们大都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方式。然而,在高考就是“王道”的今天,这样的学习方式已然遭到冷落和淘汰。当今的中学生阅读具有更鲜明的功利性,师生更注重阅读内容对高考有实用意义、参考意义的教辅资料,这种功利意识使语文俨然沦落为一种考试工具,语文教学满足于做题、解题、总结答题模式等等套路,语文课成为培养答题拿分“机器”的课堂,本应是语文教学核心的阅读反而成为答题拿分的辅助方法。

面对阅读教学这种尴尬的可有可无的鸡肋地位,语文教师岂能忘记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的本质功能呢?而要实现这种本质功能,阅读的回归就成为一种必然!

首先,在阅读之前,语文教师应重塑自身的文本意识。在以往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语文教师一直关注的是文本后的试题,教学中着力于研究文本试题的类型,归纳试题的模式化答案。这种功利僵化的教学形式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与欣赏,极大抑制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由此,要使阅读回归语文课堂,语文教师首先就得重塑这样的意识:由关注文本后的试题向关注文本本身转换,把一直以来的解题能力训练向阅读欣赏转换、功利性阅读向欣赏性阅读转换。

并且,把这种文本意识灌输给学生,使学生明白:只有读懂文本、读透文本,才能弄清语文试题的要求,只有语文素养提高了,才有可能提高语文解题能力。尤其是当前,语文高考题越来越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这种能力的提升离不开平时对文本自身的阅读与欣赏。

与此同时,还得关注学生基础层次的差异,注重阅读的分层教学。

这一要求考验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熟悉与思考,在课堂问题设置上得注意层次性,注重由浅入深的递进。这是对不同个性、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的关注。比如教学现代散文马步升的《绝地之音》,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许只需要他们在通读文本后找出作者笔下“绝地”的地貌特征,理解咏唱“绝地之音”的歌者的特征;而对于文学素养较高的学生就应该提出更高要求:文中“绝地”的定义有哪些外延即“绝地”的人生内涵是什么?吟咏“绝地之音”的人可以扩展至哪些人?探究作者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

在阅读过程中,推广阅读方式的多样化很有必要。

领略内容大意时可以整体粗读:引导学生依据分句关系、段落衔接关系来抓中心句、主题句、承接句等,从这些特殊句子来快速判断段落的大致含义,迅速推断文章的主要内涵;以教学《绝地之音》为例,一开始的粗读可以让学生思考:文中哪些文字是描写这位歌者的出场的?歌唱出“绝地之音”的歌手是谁?他选择的是什么曲目?作者听后有什么样的感受如何评价其歌声的?这样的粗读会使学生快速大致地理解文本,为进入深层的文本阅读作准备。

略读之后不能忽视细读:好文章是需要学生不断品味的,慢咀嚼细推敲地深入字里行间,走进文本深处,感悟意境形象,揣摩人物情感,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体味作品。比如《绝地之音》教学中,只停留于浅层的粗读远远不够,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细读作者对绝地之音的描写和评价,透过这些语言的仔细咀嚼,学生才能理解作者的感动源自于何处,这才是真正走进文本。这样的阅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作品中极具个性的语言,体会文本的张力,使学生努力感知到这些语言背后深长的意蕴,享受原本扁平的文字形象鲜活起来的审美体验。

而阅读的组织形式更是可以多样化,文本学习之前,诵读的引领,不仅仅是老师的诵读,还可以是不同学生以不同个性、不同方式参与到其中:自由读、齐读、小组读、分角色读、对读等等不同方式。同样以《绝地之音》一课为例,对农人绝地之音的描绘可以全班齐读,因为齐读可以读出心潮澎湃的震撼,而作者对绝地之音的评价就适合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这有利于学生思考,教师的范读是对学生的提醒和帮助。总之,方式越多,学生参与的越多,对文本的理解就越深。

另外,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思考,真正与文本对话,这就是教会学生“品评”。反复“品评”课文,也可以多角度:“品一品”语言,学习优词美句,借鉴语言运用的技巧,思考如何更灵活地运用语言;“品一品”情感,想象、感悟、欣赏,和作者或共鸣或分歧,从而观摩为人处世的经验,收获人生体悟。“评一评”语言文字、思想内容,无论是褒扬还是批判,是赞同还是反对,这都是学生难能可贵的个性表达与彰显,是文本教学的终极追求。

(作者单位:海安南莫中学)

猜你喜欢

答题试题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