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

2015-09-10池达连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5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拓展文本

池达连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应聚焦于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实践性、整合性的特点。教学中,应从拓展延伸这一角度去思考,在学生的认知需求中拓内容;在作者的情感处拓思想;在品读词句中拓意境;在文本的美词佳句中拓写法;在整体感知时拓形式。这样就能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关键词]文本 拓展 语言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1-044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师把这个“一”举出来后,如何让学生达到“反三”之效果呢?拓展就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那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有效的拓展延伸,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呢?

一、在学生的认知需求中拓内容

我们知道,文本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而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能够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应把文本中已有的知识内化外,更重要的是在文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再扩大外延,进行再创造。教学时,把文本的内容看成是“一”,而把学生学习生活中积累的类似于“一”的潜在的内容挖掘出来,那就会形成很多的“三”。

在《为人民服务》一课中,毛泽东引用了司马迁的一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怎样的死是重于泰山,怎样的死又是轻于鸿毛的问题,毛主席认为:为人民利益而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张思德就是其一。教师这时可因势利导:你还知道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人的死是比泰山还重的?学生回答:有为革命事业视死如归的李大钊;有希望孩子们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而英勇献身的郝副营长;有为兰考人民治沙付出生命的焦裕禄;有处处舍己为人的雷锋……通过拓展,引导学生知木见林,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丰富了知识,积累了语言,同时为日后的运用存储了素材。季羡林《怀念母亲》这课中有这么一句话:“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由于作者长期在外求学,留在母亲身边的时候不多,所以对母亲的音容笑貌记忆不深,对母亲的怀念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这时,教师可以给出问题: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颇有感触:母亲为了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着,她的脸上一定黝黑且布满皱纹。儿子远离自己,一句“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怎么也不会放他走的”可看出母亲内心的辛酸痛苦与悲伤!她一定有一张充满期望而憔悴的脸。这样展开后,将学生拉到当时的背景中,感受作者记忆深处的母亲的身影,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了季羡林因为失去母亲的自责、遗憾与悔恨。

二、在作者的情感處拓思想

文章陶冶人品质的就是其表达的情感。作者通过字里行间浓浓的感情挑动人的灵魂,或让人得到启迪,或催人奋进,或给人以愉悦,或使人崇敬……在课堂上,如果能抓住作者所要“发泄”的情感,而后让其丰满,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年级《桥》这课很感人,当老汉和青年人被洪冲走后第五天,一个老妇人被人搀扶着来祭奠,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儿子。在此,可创设一个情境,让学生演一演、想一想:老妇人会说什么?你会对老妇人说什么?这样展开大胆的想象,一个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质就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在演的过程中,不仅深化了作者的情感,更使学生受到了心灵的洗涤,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听、爱说,训练了学生的语言。

三、在品读词句中拓意境

读有几个层次:音读、意读、美读。学生只有将所读的文字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建构,然后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美读。要做到这一点,拓展词句的意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

如教学《老人与海鸥》这课,应读好老人叫海鸥这一句:“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如果仅从字面上去读“独脚”“灰头”“公主”,就乏味了。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老人会称呼海鸥为“独脚”“灰头”“公主”……学生很容易就知道这是每只海鸥的特征,可见老人对许许多多的海鸥了如指掌。而用“亲昵”这个词语,可见老人把海鸥当成了自己的儿女。这时,父母亲对孩子们抑扬顿挫的亲昵的呼叫就容易体会了。此时此刻,让学生美读这个句子就水到渠成了。语言的表达是情感的体现,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不同场景,入情入境地读,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四、在文本的美词佳句中拓写法

模仿是运用最有效的捷径,我们平时所说的“依葫芦画瓢”就是这个意思。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言的积累,还应注重遣词造句方法的掌握。如《匆匆》一课,有这样一段话:“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这句中 “……的时候,日子……”的句式,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如:“聊天的时候,日子从手机屏上过去;玩耍的时候,日子从手里过去;看电视的时候,日子从屏幕上过去。”这样,实现了学生对文本语言的理解、积累到运用的学习过程。

《草虫的村落》中有这么几句话:“那只英勇的黑甲虫,走进了村子。我看见在许多同类虫子中间,一只娇小的从洞里跑出来迎接远归者。它们意味深长地对视良久,然后一齐欢跃地走回洞穴里去。”写得多好啊,这是甲虫夫妻间爱意的流露,此时无声胜有声。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虫子人的生活形态,赋予它们丰富的情感世界,在表达上颇具特色。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熟悉的小动物写下来,注意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的方法。

五、在整体感知时拓形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任何文章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一篇好文章,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给我们以启发,而且在表达形式方面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既要注意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又要注意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可见,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对于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如何在理解了阅读的内容后,去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呢?我想,对所学文章进行整体感知,对文章在写法上的特点做出概括后,利用知识迁移进行拓展,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可以达到活学活用。

在教学《索溪峪的“野”》这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通过找中心句的方法,问学生:你们发现了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吗?学生很容易知道:从整篇文章上看是总分关系,每个自然段也是总分关系,即先概括叙述,然后具体分述。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用先总后分的写法写一处景物,做到由学到用。又如教学《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篇文章时,在学生熟读课文后,师生共议: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从而总结出: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观点;第二部分运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第三部分总结全文,重申观点。这就是这篇课文的写法。然后教师要求学生练笔:仿照课文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的写法写一段话,如“好习惯,益终身”“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教师的点拨指导下,长此以往,学生的习作水平定会有所提高。

教是为了不教。如果我们授之以渔,随后让学生试着捕鱼,也许学生的收获将会更精彩。

(责编 刘宇帆)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拓展文本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关于新形势下公证业务拓展的一点思考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