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读课文教学优化策略浅谈
2015-09-10孙丽英
孙丽英
[摘 要]略读课文的教学是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但在教学实际中却呈现出模棱两可的状态。略读课文的教学应借助“导读提示”,合理定位目标;借助文本题目,掌握概括方法;紧扣阅读链接,推广延伸阅读,从而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略读课文 合理定位 概括方法 拓展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3-039
很多教师在执教语文略读课文时,对略读课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等并不是十分清楚,导致教学呈现出模棱两可的状态:既没有精读课文的深挖掘,也没有略读课文的巧整合。鉴于此,略读课文应寻找课堂教学的“扶手”,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一、借助“导读提示”,合理定位目标
人教版教材在略读课文之前都编撰了相应的“导读提示”,不仅链接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在内容上的联系,而且也针对学生自主阅读时可能出现的障碍,提出了课文学习的重点。因此在教学之前,教师要认真研读编者撰写的“导读提示”,对其提出的内容进行整合梳理,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制订教学目标。
对于教材中“导读提示”的运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段的特征进行及时地调整。例如,三年级作为略读课文学习的起始年级,学生对略读课文的接触并不多。教学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整理出“导读提示”告诉了我们什么,要我们思考哪些问题,使学生形成深刻的印象。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阅读能力不断增强,“导读提示”的阅读就可以从课内转向课外,以学生个人的自由阅读为主了。通过自由轻声阅读、默读浏览,学生就能了解文章大意,明确自主性阅读的要求与方向。
二、借助文本题目,掌握概括方法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略读课文的学习可以结合课题的特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主要内容。
有的课文以人物命题,有的课文以事件命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题内容提出一些扩展性问题:什么人在何时何地干了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当学生已经对课文的内容有了全面的了解,就能依循问题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阅读略读课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质疑课题的习惯。教师也应该在课堂教学中预留时间,搭建反馈平台,引导学生将质疑的问题串联起来,提炼出文本的主要内容,并敲定课堂教学研究的核心。
如《找骆驼》一文的教学片断。
师:围绕课题,你们有哪些问题?
生1:这位商人为什么要找骆驼?
生2:他是怎么找的?
生3:有没有找到骆驼?
……
师:这些问题中哪个问题最难?
生4:商人是怎么找到駱驼的?
师:再读课文,想想商人找骆驼经历了哪些过程?
生5:他是听老人说的。
生6:他是顺着骆驼的脚印才找到骆驼的。
师:大家把掌握的信息连起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注意顺序合理,语言简洁。
面对刚刚接触略读课文的三年级学生,教师以课题为“扶手”,激发了学生质疑课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一步步地走进课文,了解了课文大意,最后以组合串联的形式架设阶梯,达成了对课文内容的概括。
三、紧扣阅读链接,推广延伸阅读
人教版教材在有些文本之后会紧接着呈现阅读链接,每册书的最后都设置了选读性课文,与前面主题单元下的课文相配套。这些都是阅读教学中最为有效的资源,一定能够成为学生在课堂中读得多而广的“扶手”。
例如,在教学完《给予是快乐的》这篇课文之后,教师将学生带入课文之后的阅读链接中——《给,永远比拿愉快》。由于两篇文本的主题相当,学生在阅读之后就能更加深刻地感知到“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美好主题。
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自身的广泛阅读,引领学生在课堂之外开展后续阅读,激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虞大明老师执教《祖父的园子》时就进行了这样的拓展。
师: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是她用自己的心灵写下的一部回忆录,你们猜测一下,这部书中描写了哪些内容?
生1:萧红童年的快乐事儿。
生2:全部都是萧红永远都不会忘记的自在生活。
师:一开始我也和你们猜测的一样。但著名作家老舍却对《呼兰河传》作出了这样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为什么老舍会用“凄婉”来形容《呼兰河传》呢?让我们自己走进萧红,走进萧红的《呼兰河传》吧。
在略读课文中,拓展性阅读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之处,即教材文本教学的结束就是另一组课文拓展阅读的开始。
总之,略读课文既不应该像精读课文一样深挖洞、广积粮,也不能任由学生随心所欲地阅读。略读课文的教学要紧扣“扶手”,引领学生一步步地在字里行间走得稳健而扎实。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