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略读课文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策略

2016-04-19许优萍

关键词:略读课文阅读能力课外阅读

许优萍

【摘要】略读课文能帮助学生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有效过渡,略读课文教学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加强学生速度、搜索、感悟、积累等阅读技能地训练,从而开启学生课外独立阅读的大门。

【关键词】略读课文 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6-02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强调博览群书的重要性。“新课程标准”也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量做出明确规定:小学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以上,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倡导学生多读课外书。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帮助孩子从课文学习过渡到课外阅读呢?最理想的方式是依托教材中的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获取的信息量更大,在略读课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品质。

一、把略读课文当作课外读物的例文

略读课文大都选自名家名著,有的故事性强,文字浅显;有的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情感特别强烈,对学生心灵产生很大震动。学生阅读兴趣浓厚,早已在老师教之前读过课文熟悉材料了,这时候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教师既不能逐段讲读,把略读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也不能任意放养,三言两语轻轻带过。在略读课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略读课文当作课外读物的例文,增强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鼓励学生灵活运用已习得的阅读方法自读自悟,一点一滴亲近文本,爱上课外阅读。

二、把略读课文当作自读能力的训练场

(一)回顾单元主题

人教版教材以专题组织单元,教师在布置略读课文的阅读任务时,要引导学生概括回忆本组的单元主题和已掌握的读写方法,调动情感体验,让学生尝试把已有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进行灵活运用动,锻炼自主学习能力。

三年级起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由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组成,它们相对独立又互有关联,在内容专题、表达形式上往往异中有同,乃至相似。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文的专题是“作家笔下的动物”,精读课文《白鹅》、《猫》与略读课文《白公鹅》、《母鸡》的共同点是都蕴含着作家对小动物深深的喜爱之情,在语言表达上又都运用了欲褒故贬、寓褒于贬的手法。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将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效率。

(二)用活阅读提示

略读课文的“略”要求课堂结构简约,为学生自主阅读开辟大块大块的时间与空间。人教版教材每篇略读课文前都有一段流畅的阅读提示,它既自然地把学生的学习由精读过渡到略读,又提示了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使两类课文形成一个整体,更好地发挥训练阅读、迁移能力和陶冶情趣的功能。

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读懂阅读提示,明确学习要求,简化教学流程,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学习。如《七月的天山》这篇课文前面就有这样一段话:江南的山水、溶洞真是奇妙无比,引人入胜。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这个导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学流程上我们大致可以简化为三步:自读——交流——积累。首先是默读自悟阶段,教师把学生引进书本后适时淡出,学生默读课文,在字里行间中感悟北国天山的美丽景象。二是合作交流阶段,学生就课文中提到的景物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适时点拨,帮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三是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和学习写作方法。

(三)训练阅读方法

略读课文讲究“略中有精”,教师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大胆取舍,抓住某一方面扎扎实实地进行训练,或搜索信息,或注重感悟,或背诵积累,略读课学习要做到一课一得,为学生的课外独立阅读做好准备。

1.速度

速度阅读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快速把握课文大意,了解文章题目、人物(景物)、时间、地点、主要事件(景物特点)、自己的感受体会等。课标规定,小学生速读速度应达到300字/分钟,《中国社会报》调查,未经训练的学生仅有5%能达到课标要求,所以略读课文要求学生的阅读速度更快。速度阅读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把注意力放在理解作者的意思上,不咬文嚼字不背诵语句,经常训练,一定能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故事类课文如《夸父追日》的课前提示语是让学生读读课文,说说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再交流一下从故事中想到些什么。

2.搜索

搜索阅读是寻找特定信息的一种阅读方法,学生根据阅读提示的问题寻找信息,或制作表格聚零为整。

如《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详尽地介绍了我国古代一幅极其珍贵的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内容、特点及其重要价值。在初知文章大意后,可让同学互相交流你从文中了解到了什么?再把交流中零零星星的知识制作成资料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搜索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

3.感悟

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时空,引导学生写感悟,说感悟,这样既提高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又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在设计《给予是快乐的》一文时,我通过两次“保罗以为_____,没想到_____”这一思维冲突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品味语言文字,再抓住“脚有残疾”这个细节一步步预设,把学生的思考引入深处。这样的教学设计触及孩子的心灵深处,学生在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感染和语言感悟上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4.积累

积累阅读是注重语言欣赏和语言积累的美文诵读,是理解、感悟课文的捷径。在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后,引导学生读读写写,记记背背,积累文中的精美语言。如《火烧云》: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烧”字的妙用让我们感受到火烧云上来时的速度和气势,将来学生阅读同类文章就能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亮点。

三、把略读课文当作课外阅读的起点

略读课文的学习目的是向课外拓展、延伸,既要注意阅读方法的迁移,又要把阅读视野引向更广阔的空间。在课堂教学策略上,教师要注意以教材为拓展点,整合资源,进行课前、课中、课后拓展等语文课外综合性学习与实践,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终实现向课外完全独立阅读的过渡。如《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这篇课文涉及许多深奥的地理知识,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观察世界地图,了解七大洲、四大洋、查找大陆漂移说的相关资料;课中引入相关文章让学生快速阅读,丰富文本感悟,如学《小木偶的故事》后补充它的姐妹篇《最棒的还是我自己》与《我不是一根木头》;课后我们可以采用学习一篇课文拓展一本书或一组阅读材料把孩子引入更宽广的阅读洪流中等。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经验,应用经验,自己读长篇巨著,不需要教师详细指导。”略读教学应该成为联系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成为学习转向运用的桥梁。课堂上教师应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训练阅读技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独立阅读的实践机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让我们激活略读课文的这潭源头活水,把学生的读书活动汇入课外阅读的一江春水中。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赖德胜.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施茂枝.略读课的性质、操作要则和教学范式 [J].语文教学通讯,2009(9).

猜你喜欢

略读课文阅读能力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写作的源头活水
论小学语文略读课文教学
试析提高二外日语阅读能力之对策
分层导学有效提高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
实践语文课外阅读的几点思考
让阅读像呼吸一样自然——课外阅读探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