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城市如何发展社区体育
2015-09-10贺鲲
贺鲲
摘 要: 社区体育随着奥运会的带动,使其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了给群众带来更好的服务,对社区体育的建设和服务要求更严格。文章分析了中小型城市如何发展社区体育这一问题。
关键词: 中小型城市 社区体育 场馆设施|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发生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然而人们在社区进行身体锻炼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在很多居民社区都能看见居民通过各种形式积极锻炼身体的身影。我国社区体育发展的现状是社区体育资源不够。我国社区体育还处于上升初期,也是因为很多城市对社区体育这块的投入有限,造成社区体育场馆设施简单,场地也是以公园、公共场地和广场为主。这些原因都制约了社区体育的发展。因此,开展好社区的体育活动成了当务之急,社区体育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日常所需,而且可以全面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有效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保证身体健康。可以说其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1.社区体育的作用
社区作为城市居住的文化教育、医疗保健、闲暇娱乐的重要场,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生活上的便捷服务,而且为人们的健身活动和体质锻炼提供了场地与设施。社区体育作为社会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更好地丰富社区中群众的业余生活的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的蓬勃发展。
1.1缓解居民的心理压力
体育健身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而且是人际交往、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方式。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紧张,造成人们精神压力很大,如不及时释放压力,就会产生心理问题,甚至引起社会矛盾。参加社区体育活动时,人们的心理压力会得到较大程度的释放,可以消除不良情绪,稳定心理平衡,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达到减轻社会矛盾、保持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
1.2推动社会和谐
由于社区能够为居民提供体育活动所需要的空间条件与人际环境,因此,它成为家庭、学校、流动人口、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的舞台,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载体,把两个文明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所以,抓好居民所在社区组织的建设,广泛开展社区体育活动,无疑有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这对于防止不良犯罪,防止体育人才的流失,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引导科学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时代价值和意义。
1.3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体育活动中体育活动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对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良好的社区文化会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因为任何显性的合约(制度)都不可能完备,文化作为一种隐含合约,常常就在显性合约不能达到的地方发挥作用。有了文化的和制度的约束,社区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实践证明,凡是体育活动开展得好的社区,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就少,社区更健康、文明。开展体育活动是和谐社区建设非常实际而有效的手段,当前我国精神文明建设采用以“精神文明小区”为重点的工作方式,将社区全民健身活动作为评价指标,使得社区体育服务的社会地位得到认可。
1.4带动经济的发展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同时,我国城市化得到了较快发展。在21世纪里彻底消解“单位体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已经超过660个,城市化水平超过30%,因此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使“小单位大社会”的畸形现象逐渐消亡,社区体育将成为新世纪社会体育的生长点和落脚点。正如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到,城市化加快和社会结构转型是体育发展的契机,同时也要加快体育工作方式变革和相应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因此,新世纪我国社会体育确立了“城市体育以社区为重点”的发展目标和基本方针,必将使城市社会体育进入一个全面、全新的发展阶段。
2.社区体育场地器材规划
2.1体育场馆数量和利用的不足
由于中小城市的大规模建设,越来越多的体育场馆遭到改建或拆除,加上大部分可利用的场地属于厂矿机关、单位、学校所有,考虑到办公需求,场地的利用率极低,迫使大部分的群众为求健身必须到其他有场地的地段锻炼。
在我国国家标准目录中,体育设施领域相关标准(至2005年底)仅30项,其中涉及体育设施4项、体育服务16项、安全卫生9项、其他1项。已颁布的标准应用范围小、数量少(不到国家标准总数的1‰),并且分散各处,现有的设施标准只停留在传统的体育项目上,一些新兴体育项目的配套设施标准基本处于空白,不能满足体育项目要求。
2.2场地器材的作用率低
中小地区的城市和政府为更好地发展当地的健身体育事业,新增了部分新的场地和设施。但是由于大部分场地、健身器材建设在室外,人为因素、社区政府部门对设施的管理不善,维修和保养不到位,使得大量健身器材遭到损坏。社区体育建设没有很好地进行下去,不仅不利于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和推广,反而加重了政府对设施维护费用的不必要浪费。
2.3合理完善地利用现有“地”资源
随着城市逐步走向规划,一些厂房搬迁到郊区,使得原有的厂房留在了原处,这些都与体育场馆设施的用地产生了极大的冲突。大多数的用地存在有地无用或有地不用的情况,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一些办法解决。比如社区居民区做好规划,在空出的空地内设置运动健身器材;空厂房可适合改建为社区体育馆或健身俱乐部。场馆建设后,所有权可以归社区所有,日后社区可以让周边的公司单位借用场馆举办相关赛事,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作为维护场馆、体育设施的资金,而且从一定的程度上能够解决社区中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3.社区体育服务工作与人才的培养
3.1现阶段社区服务人才的组成和存在的问题
据资料显示,我国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为59.11%,日本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指导率达到98%。由于在我国大部分的体育指导人才集中在大城市当中,而在中小城市中担任的社区体育指导员,获得的社会体育指导实践时间少,累积的经验不多,任职后很难保证他们的社会体育观念、知识和方法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另据资料显示,大部分的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年龄普遍偏高,文化程度偏低,业务素质较低,难以胜任高标准的服务工作。
3.2从实际出发解决人才短缺的问题
体育服务性人员可从社会里的运动爱好者、大学的体育院校当中的学生、一些专业队中下来的运动员中培养,由于这些人群有着比较广泛的运动知识和十足的运动热情,而且年龄相对来讲大多数属于青年,这针对我国“两头热,中间冷”的体育势头来讲是很合理的,这样可以带动社区中广大的青年人加入到体育运动当中。
3.3服务工作对社区体育的作用
有了相关的管理和服务人员,社区体育发展会更加迅速,各项运动的组织、编排、进行都有了良好的秩序,社区中的群众可以针对自身的经济条件身体状况了解哪项体育运动更加适合自己,学会科学的健身方法,培养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这样可以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内容和要求。
随着社区体育服务工作的落实到位,标志着社区走向成熟化,中小型城市社区建设也有了自己的发展模式,标志着社区体育正在走向一个健康有序的发展道路上,它的成功代表了我国的社区体育发展已经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2002—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J].中国体育报,2000-12-19.
[2]杜鹏.中国人口老龄化过程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3]王卫东,彭立业,刘海鹏.体育设施标准体系的研究[J].中国标准化,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