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探究
2015-09-10张江林
张江林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文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加强小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对小学生进行写作教学要以生活为出发点,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选择利于学生表达、易于学生创作的作文题目,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培养起写作的爱好。
[关键词] 小学作文;贴近生活;教学策略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这样说过:“文章必须从真实生活里产生出来。把真实生活里所不曾经验过的事勉强拉到笔底下来,那是必然失败的勾当。”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于学生写作的教学目标也给出了明确的阐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然而,当前小学作文教学中经常出现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学生文章写作模式化、空洞化,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写作兴趣,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塑造。笔者对小学作文常见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小学生作文写作常见问题
(一)作文内容空洞,情感不真实
写作的过程是通过自己的笔端,用文字的形式记叙自己的经历,表达自己的情感。然而大部分学生却是为了应付老师布置的任务而写作。由于没有接受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积累素材,写作时只能通过想象和模仿来行文,从而导致作文内容空洞单一,情感不真实。另外,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很严重,“造文”现象也较普遍,作文教学脱离生活,学生作文兴趣不高,作文缺乏真情实感,缺少灵性与创新,作文中反映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比较弱。
(二)与生活差距太远,主题假、大、空
小学生写作文应该说真话、写真事。小学时代正是天真烂漫、充满童趣的年代,其作文内容应该充满儿童气息。然而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常常故作老成,运用不符合年龄心智的辞藻、经历、情感,写出假、大、空的作文。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一些主题:“我最尊敬的人”“我爱我的祖国”“最难忘的一件事”等等,虽然这些主题比较积极向上,但不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兴趣点,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积累缺失,个别学生没有发自内心真正尊敬的人,国家、民族的概念淡漠,而一些学生最难忘的事不一定适合写在作文里,所以对于这些主题,学生就很难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三)有畏难情绪,缺乏作文写作兴趣
相信广大教师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上作文课时,经常会听到学生在抱怨“又上作文课”“作文好难写啊”……这样的言语,言下之意,极不情愿;一篇作文布置下去,学生咬着笔杆子不知从何下笔;作文布置了很久,需要老师催促很多次才能够交上来。小学生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再加上年龄阶段、心理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对作文这门相对有难度的功课不感兴趣,甚至有畏难情绪,再加上一些教师使用了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导致作文成了师生心目中的大难题。
二、小学生在写作方面出现的问题原因分析
(一)作文要求与现实脱节
过高的作文要求,是造成小学作文问题频出的原因之一。小学作文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写作锻炼学生应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强化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然而,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从自身的欣赏水平出发,对小学生作文高标准,严要求,违背了教学大纲中“语句通顺”“表达清楚”……的目标要求,增加了学生心理负担,打击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而学生为了达到老师的高要求,只好借用他人的经历、语言、情感来作文,导致作文结构模式化,内容空洞化,情感虚假化。
(二)教学方法与生活脱节
教学方法是小学作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好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加强学生写作能力。当前的作文教学中,通常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既呆板枯燥,又缺乏有效沟通,大大降低了学生对于写作课的兴趣。另外,教师在进行作文分析时,通常是从应试教育的角度出发,导致学生在写作时不是出于对情感和认知表达的渴望,而是单纯地为了考试而作文,学生既不能领悟写作的真谛,也难以学习到真正的写作技巧和方法,更培养不出兴趣。长此以往,局限了学生在作文写作上的视野,僵化了表达的思维。具体表现就是作文内容空洞,模式单一,情感虚假,与生活差距甚远。
(三)作文选题与生活脱节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置脱离生活的作文题材要求学生进行写作,学生们为了完成作文要求只好凭空想象、胡编乱造。例如“秋天的丰收”这个作文题目,如果是针对农村学校里的作文写作要求,这就非常合适。因为农村的孩子们在生活中是真实经历过秋天的丰收,写出来的东西是真实可信的。而城里的孩子所见到的秋天丰收,往往是书本上、电视上、别人说的。再比如“游乐场的一天”,这个题目对城市中的孩子就比较好写,而农村的孩子大多没有去过游乐场,这就无从下笔了。
三、基于小学生写作出现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灵感和素材
作文的灵感来自生活。首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加强独立思考能力和观察能力,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通过不断积累生活中的点滴,从中激发出写作的灵感,把作文和生活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写作文“美丽的秋天”,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公园、野外看一看秋叶的色彩,用耳去听一听秋风的声音,积累这些鲜活的生活素材,这样才能写出真实动人的作文。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悟生活中的真情实感。例如写“助人为乐”这一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做志愿者,帮助敬老院的老人们,真实体验助人为乐的感觉;写“劳动”这一题材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认知生活、认知世界的启蒙期,所以只要教师做好引导工作,学生就很容易激发出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养成从生活中获取写作灵感和素材的好习惯。
(二)寓教于乐,敢于创新教学方法
小学生因为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等因素限制,只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加以关注,所以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地将教学目标寓于学生们感兴趣的事物中。例如在进行作文教学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玩丢沙包游戏,天性爱玩的孩子们马上会被游戏吸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玩耍的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同学们玩耍时的神态、动作等,并讲述自己玩耍时的切身感受。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就可以根据玩耍时所见、所闻、所想,写出一篇优秀的作文了。
(三)作文选题贴近生活,逐步提高难度
教师在布置作文题目时,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易于学生进行写作,然后通过逐步提高题目难度,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布置“门前的小树”“花园里的花朵”“青青的小草”……一系列简单的、贴近生活的作文选题,等学生完成后再要求写“美丽的大自然”这一相对复杂的题目。学生通过前一系列的、循序渐进的作文写作训练,积累了足够的素材,那么写作时,便会事半功倍。
总之,小学作文生活化是当今小学作文教学的趋势,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如何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这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关乎小学素质教育能否顺利进行的问题。因此,要解决小学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要加强对学生作文写作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深入贯彻小学作文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董琦.试论如何在小学作文课堂中践行生活化教学[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4).
[2]何昌雅.小学语文作文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3).
[3]刘祎,杨军.现代儿童学习理论在小学语文习作生活化教学中的运用[J].成功(教育),2011,(24).
责任编辑 敖小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