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润腔的处理

2015-09-10沈佳文

考试周刊 2015年13期
关键词:装饰音艺术歌曲

沈佳文

摘 要: 艺术歌曲是一种西方的声乐体裁。上世纪二十年代,这种演唱形式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出现了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独特的声乐作品形式。艺术歌曲演唱的基本方式是美声唱法。欧洲各国的歌唱家在演唱艺术歌曲时,都会在美声唱法的基础上融入本国的民族演唱审美习惯,形成各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本文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演唱等艺术形式的借鉴参照,结合对前辈声乐艺术家的演唱实践的分析,探讨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中润腔处理这一问题。

关键词: 艺术歌曲 装饰音 收尾音 语气助词

二十世纪初,从艺术歌曲这种声乐体裁传入中国以来,中国作曲家们始终在探索借鉴西方作曲技法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歌曲。当时的作曲家如青主、黄自、赵元任、应尚能等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以独到的眼光率先将西方作曲手法与中国古诗词相结合,从而创造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一独特的声乐作品形式。

作曲家们借鉴中国民间音乐元素,赋予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独有的古典文化特色,使其成了最具中国传统风格的歌曲形式之一。这类“土洋”结合的具有中国音乐特色的艺术歌曲,逐渐流传开来。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如今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颇具规模,其中不乏优秀精美的作品。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中,会经常运用各种装饰音进行润腔,以此体现歌曲的风格与韵味。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需要借鉴这种润腔的方法。从许多歌唱家的演唱实践来看,很多歌唱家都会注重这一点。这对于准确地体现出古诗词的韵味与音乐的意境是非常有益的。本文从润腔这一我国传统的音乐创作手段,结合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作探讨。

“润腔,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创作手段。它是指,运用各种‘润色因素’,根据指定的内容要求、风格要求按一定的规律对音乐旋律加以艺术地润色。它的功能是:①造成特定的风格色彩(包括韵味);②造成特定的表现效果(表情、表型)”(于会泳,2008:120)。

润腔是有多种手段的,比如:装饰音、收尾音、语气助词等。下面我们分析几种惯用的手段。

一、丰富的装饰音

润腔中最常用的也最能体现中国音乐传统特色的是“装饰音”。中国传统演唱中的装饰音是非常丰富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都会有不同的装饰音,有些还非常独特,使听众一听就知道是属于何地区何民族的音乐。最常见的装饰音主要有倚音、连音、顿音、波音、颤音、滑音等。

1.倚音、连音、顿音的用法最普遍,这在美声唱法中很常见,只是中国传统演唱中运用的区别在于这些处理手法的使用并非都是作曲家写的,很多时候是需要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按照传统习惯适当添加的。

例如,吴碧霞在演唱《红豆词》时,添加了不少倚音、连音等手法。开篇第一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中的“滴”字,演唱的时值比谱子上的八分音符的时值延长到了一拍左右;“豆”字加了个降7级的倚音,并且是慢唱着分解开来的。这样的处理很少见,但别有一番韵味。“旧愁”的“愁”字加了倚音;“玉粒金波”的“玉”字也加了下倚音;把“噎满喉”三个字连起来唱,并加了倚音;“瞧不尽镜里花容瘦”的“瘦”字也加了上倚音。“遮不住的青山隐隐”中的“遮”字加下倚音。

对于这首《红豆词》,周小燕的演唱在装饰音的添加上有独到之处,更加节制,但恰到好处。她在“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的“稳”字时做了一个小连音,连接下面的“纱窗”二字,使听者感受到曲中人物的哀婉,触碰到听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为之心动;在“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中“新愁”添加了一个上倚音,与相对应的音型的走向相符。

郭淑珍在演唱《踏青》第一句“南园春半踏青时”中的“踏青时”三个字时,做了一个顿音处理,既与钢琴伴奏的音型相呼应,又很好地表现出诗中人物坐在马车上出游的感觉。同样的顿音处理还出现在“秋千慵困解罗衣”的动词“解”字上,呈现出一种动态美。

2.波音、颤音、滑音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歌唱中的特色,在传统戏曲中早就使用广泛,民族唱法中也借鉴了不少。

(1)波音:尽管与西方音乐中的tr(颤音)记号相似。但是中国音乐的润腔中的波音类型更加丰富,有正波音、逆波音和复波音等多种,在具体运用上则会有更加细腻的变化。

吴碧霞演唱《枫桥夜泊》时,在每一句的收尾处都用了一个复逆波音的装饰音,有学者说是在“模仿古琴按弦时颤动的声音来增强韵味感”(杨天君 论文《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笔者认为这不单单是对古琴音响的模仿,而是通过借鉴中国传统演唱中的波音,表现出诗人张继的诗作中的那种苦闷的心绪。

(2)颤音:是指在演唱中通过声带的快速震动而发出的声音,类似美声唱法中的小花腔音。处理润腔时也会经常用到这种技术。

吴碧霞演唱《鹧鸪天》“歌尽桃花扇底风”中的“扇”字,加了一个小颤音,表现诗中的惊喜。张权演唱的《我住长江头》也运用了颤音,如:唱“此水几时有”中的“时”字,张权很明显使用了一个小颤音,表现出哀怨之情。

(3)滑音:在美声唱法中也有滑音,但是中国传统歌唱中的滑音在运用上更大胆,有时会有“甩”音的感觉。

吴碧霞演唱《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啼”字,乐谱上给出的只是一个上行的三度音程,音程的上方音是个十六音符,并要求弱唱,吴碧霞在演唱中使用了一个明显的上滑音,把这个“啼”字“甩”出来,结合后面的“绿映红”的跳音处理,使柔美中有“棱角”,富有朝气,具有浓郁的民族韵味,也符合作曲家整体的写作意境。在这首《江南春》中,她还在许多字上运用了上滑音的处理,其他的还有“红、酒”字,唱得干净利落。

郭淑珍演唱《踏青》第七句“人家帘幕垂”时,在“幕垂”两个字间使用了一个小滑音,轻轻带过。这样的处理在“日长蝴蝶飞”中的“蝴蝶”中也有运用,一下子就把这只“蝴蝶”唱活了,使听者仿佛看到了调皮的蝴蝶在花丛中忽远忽近的起落。

周小燕演唱《红豆词》“忘不了新愁与旧愁”中的“新愁”二字时,在加上一个上倚音之后,马上又有一个向下的滑音,这样的处理很符合乐谱上旋律线的音高走向,如果不加滑音,就会使人觉得很机械,这样的处理能使旋律变得柔顺,同样的处理在后面的“花容瘦”三个字中也有运用。“展不开眉头”中加了倚音和小滑音,独具韵味。

二、独特的收尾音

对于收尾音,在中国传统演唱中,尤其是在戏曲演唱中,常有独特的处理。在演唱到结束句时,在节奏上会有一些改变,或放慢速度、以平直的唱法唱出一个长线条,最后收住,或用一个短小的起伏音型收尾。在美声唱法中,对于结束句时大都也会做节奏上的改变,大部分为放慢收尾,或者来一些装饰音进行一个小起伏收尾。但是中国传统演唱中的收尾音有部分不仅仅单纯地放慢节奏或者来个音型的小起伏。中国的传统演唱中收尾时更多的会考虑到语言运用的习惯、音乐的意境,甚至类似模仿等。

1.语言运用的习惯收尾。

在演唱《江南春》中“多少楼台”的“台”字时,吴碧霞使用了一个延长音进行收尾,很有古曲的风格。她这里的“台”字,用的是中国传统歌唱语言中的“慢吐字法”。这种吐字法是很独特的,也是很多外国人很难理解的一种吐字法。这种吐字方式恰恰能较好地体现中国歌唱语言的审美特色。

再如:张权演唱的《我住长江头》中的“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的“休、已”二字都运用了一些慢咬字法,体现出了作品中的那种强烈的激愤之情。

2.音乐的意境收尾

在《长相知》中作曲家在乐谱上已经写出了这些接近于收尾音的旋律。这样,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时,必须用一些特殊的技巧把这些音符唱活。如第一句“上邪”的“邪”字有一个起伏的音型,是借鉴了传统歌唱的收尾音旋律,演唱时不能唱得太直白,可以借鉴昆曲或者京剧的唱法,在声音中掺入一点胸腔音,有点向内“吸”着唱的感觉,有些“顿”的感觉。最后一句“长相知”的反复“知”字的收尾,也是一个小起伏的旋律音型。只有经过这样的演唱处理,在听觉效果上才会比较符合此曲独特的汉乐府古曲风格。否则按照纯美声的唱法来唱,就不伦不类,无法与音乐本身相关联。

3.模仿类收尾。

吴碧霞在演唱《枫桥夜泊》时,在每一句的收尾处都用了一个复逆波音的装饰音,有学者分析是在“模仿古琴按弦时颤动的声音来增强韵味感”(杨天君 论文《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

再如《春晓》这首曲子,音乐旋律写得颇具古风,每上启句收尾处都有一个切分节奏,很有歌与箫相呼应的意境。

三、语气助词

语气助词,在中国传统歌唱中用得比较普遍,在现在的戏曲中还能听到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在美声唱法中语气助词也有,但是相对于中国传统演唱中比较单一,一般他们会使用“啊”音比较多。那么,中国的语气助词比较丰富,最常见的也有:啊,呀,呢,吗;少见的有:邪,兮。这些语气助词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增添了不少韵味,增加了演唱的难度。

比如《长相知》中,作曲家为这里的“邪、啊”等助词创作了不少旋律,单为第一句“上邪”的“邪”字就创作了近三个小节的旋律。“长相知啊”的“啊”字也是反复创作了几个小节的旋律。这在美声唱法中很少见。在美声唱法中可能会遇到一大段的“啊”音,但是这些不是作为语气助词出现的,而是作为花腔部分炫技的,是可有可无的段落。中国传统演唱中,这些字是作为语气助词出现的,是必须出现的,不可舍去的。

再如《红豆词》中的语气助词“呀”字,一共写了近两个小节的旋律。这里高潮部分用的是“呀”字,并非是“啊”字,这是歌词采用了曹雪芹原著中的原文,是古代诗人吟诵时的习惯用词。

以上是本文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中的润腔方面进行的探讨。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代表中国民族风格体现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唱中需掌握一些中国传统歌唱中的艺术处理方法,如:润腔处理,以符合民族审美要求。

声乐教师应该不断学习。通过向戏曲、曲艺、民歌等传统歌唱艺术学习,掌握必要的一些演唱技巧,可以更加深入地领悟和把握民族音乐艺术的真谛,将民族音乐与美声唱法融会贯通,由此逐渐形成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的独特风格与特色。

参考文献:

[1]戴定澄.罗忠镶《古诗词歌曲五首》评析.音乐艺术,1997(2).

[2]沈湘.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3]余笃刚.声乐语言艺术.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4]莫纪纲.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指南.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夏小燕.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艺术歌曲历史回眸.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4(3).

[6]彭小玲.建国17年中国艺术歌曲演唱风格的探索与启示.星海学院学报,2004(3).

[7]于会泳.腔词关系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8]王大燕.艺术歌曲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本文为“绍兴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4年度重点课题”的研究论文之一(编号:125427)。

猜你喜欢

装饰音艺术歌曲
艺术歌曲《望终南山》的演唱分析
装饰音在爵士鼓演奏中的作用探析及运用策略
“拨乱反正”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
论巴洛克时期键盘音乐中装饰音的美学意义
浅谈装饰音在意大利歌曲演唱中的艺术价值
钢琴装饰音发展探究
肖邦钢琴作品中装饰音的运用
——以辉煌大圆舞曲为例
谈艺术歌曲《忆秦娥·娄山关》的钢琴伴奏
板鼓与大鼓音乐中的装饰音演奏探讨
浅谈黄自艺术歌曲的民族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