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不宜放过的词语
2015-09-10宗兆忠
宗兆忠
在教学过程中,有三个词语已经或正在被忽视和误解,笔者认为不可不细察。
一是语文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的“影子”。因为“简单”,所以人们很容易就把它等同为现代汉语里“镜中、水面等反映出来的物体的形象”之“影子”。甚至连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243页的“参考译文”也翻译道:“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窃以为这样的翻译是不对的。张岱去的那天是“崇祯五年十二月”,即那年的农历腊月,文中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那么不应当是一个晴朗的夜晚,至少应当没有晴好的月光。这一点还可以从《湖心亭看雪》的出处《陶庵梦忆》得到佐证。《湖心亭看雪》后一篇是《陈章侯》,中有“崇祯己卯八月十三,侍南华老人饮湖舫,先月早归。章侯怅怅向余曰:‘如此好月,拥被卧耶?’”。可见张岱还是比较注意和在乎天气的,如果那天月光较好的话,张岱不应当不交代。“是日更定矣”,即初更以后的晚上八点左右,那时候光线不佳,张岱凭肉眼到底能不能看到所谓的“影子”——湖水映出来的长堤、亭、舟、人等的形象呢?我曾在农历腊月初八晚上8点半,带领八年级四班的三个男生到离校1公里外的一条小河实地进行验证。我们发现在暗夜里确实能看到水中的倒影,但是只能看到近前的倒影——远处的影子是挐舟行进的张岱所不可能看不到的——既然是“点”,说明湖心亭在张岱立足点的远方,那么湖心亭的倒影张岱更是绝对看不到的。是作者说错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就出在我们对文中“影子”的理解上。根据语境,文中的“影子”应当理解为“形态、形状、形体”之类。因为形影不离、形影相随,所以张岱才那样说。何况古人用语自有其习惯,就像明明是柳絮,人家苏东坡却呼做“杨花”,如果忽视这一点仅仅从字面来理解,就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二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中“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的“竟”字。如果把它理解为“竟然”、“表示出于意料之外”那就与作者的本意大相径庭了。请比较:
①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② 我已经说过: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记念刘和珍君》
③我离开仙台之后,就多年没有照过相,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也怕敢写了。经过的年月一多,话更无从说起,所以虽然有时想写信,却又难以下笔,这样的一直到现在,竟没有寄过一封信和一张照片。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显然,①中的“竟”都是“终于”,②中的“竟”都是“竟然”,“表示出于意料之外”或“表示结果与预想的相反,多用在不好的方面”。
③中之所以说藤野先生“似乎想说话”,仅仅是鲁迅先生通过“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而对藤野先生内心世界的一种解读,而不是鲁迅先生自己的“意料”或“预想”,那么句中的“竟”就不是“竟然”。其中的“竟”应当是“终于”,表示藤野先生这位对医学造诣颇深、情有独钟的老师似乎想劝阻自己极喜爱的、认为极有前途的学生之放弃医学的选择,但内心很费了些踌躇:周树人同学很有前途,我从他身上投入了太多的心血,寄予厚望,他放弃医学很可惜;可这也是人家自己的抉择,自有他的原因,人各有志不宜勉强。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内心矛盾纠结但最终不说出来,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这个当时贫弱落后的清国学生所做人生重大抉择的尊重,体现了藤野先生内敛的特点、高深的修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竟”字的这个义项在高中教材里出现较多,但在初中教材里的这次出现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学生囿于阅历是不可能想到的。
三是出处同上的《五柳先生传》中的“箪瓢屡空”。第173页的注释⑤释之为:“形容贫困,难以吃饱。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瓢,饮水用具。屡空,经常是空的。”这当然没有错,不过这葫芦干好后做的瓢,是不仅仅限于盛水舀水的“饮水用具”的,在古代更是老百姓盛米盛面的工具。这就顾此失彼了。这些在过去本来属于常识,但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市的学生多与此“绝缘”,这会让他们费解:贫困跟水瓢有什么关系?试想,陶渊明甚或任何一个人,纵使穷得家中没有一粒米下锅,可总不至于连水都没得喝吧——陶渊明不是生活在干旱缺水的地区啊——陶渊明能“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人家也不是个懒汉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学段目标与内容”提出的要求是:“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第四学段(7~9年级)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事实上,根据词意来理解句意文意与根据文意来理解句意词意是相辅相成的。上述三个词语和此等学生想不到做不到的地方,就需要教师来授业解惑了。
(作者单位:济南第五十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