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学情 备课堂

2015-09-10陈玲巧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3期
关键词:拉达学情文本

陈玲巧

“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这是一句行话,也是我们备课时的一贯主张和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备学生”这一环节常常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近年“翻转课堂”之风兴盛,虽技术形式上语文课堂难以实现全面翻转,但“先学后教”,课堂上以“促进学习”为目标的理念为大家所接受,“学情”才真正走入一线教师群体的视野。但问题也接踵而至,如何使学情分析作用于教学设计,影响于课堂活动,是大家目前比较困惑的地方。教授《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时,笔者欲尝试解答这个问题,现把教学思考写出来,供大家交流指正。

一、依学情,定教学设计

1.从文本研读角度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步骤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为何今日读来依然能打动人心?我认为是缘于文字背后作者那股难以抑制的热烈深沉的人道主义情怀。文本中,雨果把这道超越世俗的精神之光投射在爱斯美拉达的身上,希望她的人性之美能照亮中世纪的昏暗,虽然他知道凭一个弱女子的肩膀难以扛起打开黑暗的闸门,但他始终没放弃对良善的呼唤与坚守。我认为,这是文章最动人的价值所在,应是教学的落脚点

作者通过设置伽西莫多受刑这个场景,让各方人士尽显人性的本真面目,运用夸张和想象的浪漫主义手法,让人性美丑之间的对立极富张力,极具美感。雨果在文学艺术演进史上最突出的贡献便是一改古典主义的严谨、刻板、片面的创作,而用对照原则写出人性的美丑。而这篇选文恰是极为集中精妙地呈现了这种垂范后世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原则的艺术价值,应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据此,从文本分析的角度,并结合单元主题,我把这堂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在赏析对照原则的艺术手法的基础上,走进雨果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

要达到学生的内心真正被作者的人道主义情怀感动这个目标,前提必须得引导学生读出作者在各人物形象上所倾注的情感态度,在这之前又必须得先让学生欣赏到作者是如何塑造出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必须对各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理解到位,再往前推要掌握这个故事的情节内容。这是按文本逻辑作逆推追问,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则与之相反:①概括故事情节内容;②分析人物形象;③赏析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④品读作者对各人物形象的情感态度;⑤探究小说的主题。

2.结合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及教学步骤

为了弄清所设定的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学习需要是不是符合,在学生自习文本后,笔者作了一次学情问卷调查(两个班,80个样本),问卷的题目有三个:

请你简要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选择文中一位人物形象(观众、伽西莫多、克洛德和爱斯美拉达)进行鉴赏;阅读过程中碰到哪些困惑或质疑,请分条陈述。

反馈的结果,第一题学生基本能比较流畅简要地概括,个别细节上稍有出入,问题不大;第二题选择人物鉴赏的情况:对爱斯美拉达的鉴赏没有任何分歧,都用“善良”“温柔”等词来形容,且其中有6位同学深入文本的细处品读出“活泼”“勇敢”等品质,丰满了人物。对克洛德和观众的评价,大家也是比较一致,认为前者道貌岸然,后者冷漠麻木。对伽西莫多的分析,有8个学生只结合特定的一两个场景对其解读,没有看到他的动态变化;并在“鞭打”这个情节上,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同学认为伽西莫多具有反抗精神,有同学则认为愚钝至极;第三题,大部分学生都写到了“爱斯美拉达的出现有何用意”“爱斯美拉达为什么会这么善良”“观众之前那么冷漠,最后为什么会感动”等内容,即学生感到最大的困惑是难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

从学情角度来看,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应该落在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为何如此设置人物形象上。我们可以看到从文本研读得到的教学目标“在对照原则的艺术价值理解上,走进雨果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恰好是对从学情角度找到的学习难点的回答。但这个教学目标还难以体现浪漫主义的特点,即学生的疑问“爱斯美拉达为什么这么善良”。为此稍作改进,本课的教学目标最后确定为“引导学生理解对照原则的艺术价值,并体悟出夸张浪漫背后的人道主义情怀”。

根据学情,并结合文本逻辑,我们可以给出更具体有效的教学步骤:

①展示一位中等水平学生回答“简要复述故事情节”一题的内容。

②探究伽西莫多的内心变化,理解这“一滴眼泪”的涵义。

③讨论分析作者对爱斯美拉达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④探讨作者是如何塑造出如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的。

⑤讨论文章结尾处观众表现的合理性。

二、依学情,定课堂活动

1. 设计学习活动

“以学定教”理念,很容易使课堂变成“解答式”讲授。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从易到难一一讲解,这种只提供结果事实的授课,学生的主体参与性不强,很难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课堂应为学生创设深入与文本对话的条件,在自主探究解惑中掌握鉴赏的方法,体悟语言的妙处,感动作者的情怀。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我们还得依循学生的学情。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一课中,主要有两个学习活动:

①小组探究:受刑过程中,伽西莫多是否表现出了反抗精神。(要求先自主细读文本,画出加西莫多受刑时的表现,然后依据文本进行小组探究)

这一活动是为了解决教学步骤的第②、③步设计的。从学情分析可知,在人物鉴赏这一环节,学生精细研读不够,对人物的评价大部分同学只注重故事情节,对细节描写关注不够,且没有一位同学是从环境烘托、作者评论这些角度来鉴赏人物。因此,人物鉴赏也还是一个教学的重点,但如何更有效,能以点带面地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并且又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探究,这是课前设计活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深入学情会发现,学生在伽西莫多的分析上有分歧,这是个很好的抓手,有矛盾就有激发。再依据文本考察,只要伽西莫多鉴赏充分了,其他人物就不用再展开解读,因为伽西莫多内心世界的变化,是依其他人物的表现而发生的,探究这一问题,能一并鉴赏其他人物,非常高效。在学生的互助学习、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的对立和交织。

②情节修改:文章结尾处观众的反应合理不合理?若不合理,情节需作怎样的修改,会使观众的反应显得自然。(归纳总结学生的修改作品后,选出一份最佳的情节修改稿。请学生自主思考:与原文比较,说说在艺术表现力上哪个更好。)

这个活动是为了攻克教学的难点(教学步骤的第④、⑤步)设计的,虽然只是个引子,但在成功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上起了关键作用。学生能积极参与讨论,气氛热烈,缘于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这个问题是他们真正想要知道的。讨论结果,学生达成了共识:认为结尾处的观众反应不合理,但若把观众反应改自然了,又没有了原文的艺术表现力,突显不出爱斯美拉达的美。学生的思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在沉思静想中,一位同学打破了僵局,她说:“雨果是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他就想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人性的极美和极丑,在对比的张力中,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可贵。也希望爱斯拉达的美不仅能唤醒蒙昧无知的伽西莫多,还有冷漠的围观群众。”这番话,道出了本文的创作手法和意图,受到了全班同学的认可。在情节修改这个活动中,学生自主探究,理解了对照原则的艺术价值。

2. 关注学习状态

关注学情,不仅要在课前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上课时还须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动态的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与备课设想时有出入的状况。适应学生的学习状态,可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作一些调整。循着学生的思维走向和情感体验,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在第一个小组活动中,我发现个别同学在聆听小组代表发言时,注意力不集中。如何使这些“局外人”走进文本,去体察人物的心灵,是当时需要解决的问题。我采取了创设情境策略,希望能拉近学生与文本人物的距离。接着组织朗读,引导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学生通过模仿伽西莫多“要水喝”的三次叫喊,深切体会到了观众的冷漠与伽西莫多的绝望。经过体验,学生对观众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认为他们极端冷漠残忍,另一方面也对他们产生了同情,认为他们也是不幸的人,理解了这份恶毒,是一种“平凡之恶”。著名政治学家汉娜·阿伦特认为“所谓‘平凡之恶’,即做出恶举的人并不需要是什么大奸大恶之徒,哪怕是平日里连一只蚊子都不忍心驱赶的普通人,只要他身在群体中,成为运转机器的一员,就很容易因为选择‘服从’,而做出连他自己都难以想象的事。”学生能将心比心,真实地说出作为当时的看客,他们肯定会同流合污,做出自己也难以想象的恶毒之举。这是课堂生成中非常精彩的一幕,也为后来学生理解作者希望观众能被唤醒的创作意图作了铺垫。

结语:这堂课告诉我,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后提出的任何疑问,都不应该被忽视。他们的问题可能有些幼稚,但等他们讲出困惑的理由后,你会发现,他说得合情合理。只有尊重他们的真实阅读水平,我们才能发现个体存在的认知思维和情感经验的差异,从而掌握真正的学情。课堂上,更是要留心倾听不一样的声音,了解学生在动态授课中阅读认知的变化,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

(作者单位:温州中学)

猜你喜欢

拉达学情文本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拉达秀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通情达理的人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