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中的美丽世界

2015-09-10范丽杰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3期
关键词:理想境界良田桃花源记

范丽杰

《桃花源记》的艺术魅力今天仍深深地吸引着人们,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一、赏心悦目的景色美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是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时发现的美景。在这里,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花林优美的自然环境。读着这优美的句子,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美景:清澈的绿水,夹岸的桃树,纷飞的花片,芳香的嫩草。这样的景致,怎能不令人赏心悦目!难怪渔人“复前行,欲穷其林”去探究一番,寻找它的源头在哪里。文章一开始就以独特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让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

二、和平宁静的环境美

渔人在桃林的尽头发现了一座山。令他吃惊的是,山上还有一个隐隐约约的光亮山洞。进入山洞几十步,一下子由狭隘幽暗变得开阔明亮,只见那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时,我们的眼前又浮现出这样的图画:在一块块整齐宽阔的土地上,坐落着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农舍,农舍四周是肥沃的良田和美丽的池塘,良田和池塘的边上,生长着茂盛的桑树和常绿的竹子等。村庄里不时传来阵阵鸡鸣狗叫的声音。可见,这里的环境是和平宁静,淡远的。这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画面,这样的环境怎能不令人们向往!

三、安居乐业的生活美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两句由远而近,由景及人,写桃花源中人们的幸福生活。这里来往的行人和耕作的农夫,男男女女,他们的穿戴虽然与桃花源外的人一样,但与“外人”的精神面貌却大不相同。不管是黄发的老人还是披发的儿童,个个精神焕发,怡然自乐。这几句着力描写桃花源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气氛。这一段文字恰似一首恬静闲适的山野抒情诗,又如一幅祥和、古朴的田园风景画。这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同当时战乱纷扰、社会黑暗、人民生活困苦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

四、民风淳朴的人情美

渔人进入桃源后,受到了桃花源人的热情款待:“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闻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对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全村人无不热情真诚。这是多么淳朴的民风,多么好客的桃花源人!这里淳朴、真挚的古风依然存在,这里没有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没有尔虞我诈的提防,没有诡计多端的欺骗,有的只是平等、善良、热情、诚恳。这与当时的尔虞我诈、巧取豪夺、伤风败俗的污浊社会现实,形成了十分鲜明的对照。

综上所述,赏心悦目的景色美,和平宁静的环境美,安居乐业的生活美,民风淳朴的人情美,共同构成了一个和平、宁静、和谐的世界,这也正是作者所向往的理想境界,寄托着作者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是作者高尚品格和美好心灵的体现。桃花源中的美丽世界,远离实际,无法得到,这是时代的局限。尽管如此,陶渊明在1500多年前描绘出这样美好的理想境界,我们应该充分肯定。

(作者单位:阳谷县七级中学)

猜你喜欢

理想境界良田桃花源记
偶感
动静搭配:让学生步入语文课堂的“理想境界”
洪湖市春露合作社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如梦令
打造生机盎然的理想数学课堂
自主 交流 拓展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