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古典抒情诗中的首尾呼应

2015-09-10粘立晓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3期
关键词:寻芳抒情诗杜牧

粘立晓

在我国的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表现手法,“首尾呼应”就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首尾呼应,即在结构上一开一合,此呼彼应,扣合严谨,能给人以严密完整的美感的一种表现手法。呼应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或在情景上或从时空上体现出来。今天我们就“首尾呼应”这种技法在古典抒情诗词中的表现类型进行一下总结:

一、景起景结型

即起景与结景之间,在时空上此呼彼应,严密完整。

(一)时间上的呼应。从时间上体现景观变化的此呼彼应。如:杜牧的《叹花》诗:“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此诗是说杜牧在湖州做官时,曾经看上了一位漂亮的民间小姑娘,年龄才十余岁,杜牧与其母行聘礼相约:过十年后来娶。后来杜牧出为湖州刺史,其时该女已经出嫁三年,生有二子。杜牧感慨万千,遂做此诗。诗的开头慨叹“寻芳到已迟”,即流露出贻误佳期的悔恨之情;中间进而忆惜伤今,结尾却以初夏的另一种景观出现:枝繁叶茂,新果满枝。眼看良机已经失去,一种莫名的惆怅油然而生。诗中先说“寻芳到已迟”,后说“成荫子满枝”,前后呼应,前果后因。呼应得十分得体。

(二)空间上的呼应。即从空间上体现景观之间的彼此呼应。如岑参的边塞诗《碛中行》:“走马西行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诗的开头写行程之远,几乎到了西部的天边。结尾处便呼应,写出这极地“天边”的荒凉景象:在大漠的深处,莽莽黄沙,绝无人烟,简直找不到一个投宿之地,并为此而犯愁。首尾呼应,一脉相承。

二、情起情结型

诗的开头以情起,结尾处以情作结。遥相呼应,呼应得体。如北宋诗人石象之的《咏愁》中“来何容易去何迟,半在心头半在眉。门掩落花春去后,窗涵残月酒醒时。柔如万顷连天草,乱似千寻匝地丝。除却五侯歌舞地,人间何处不相随?”这首诗专门题咏愁情,首联追寻“愁”的行踪:它悄悄潜入人们的心头和眉宇之间,且是易来难去;颔联追索“愁”潜入的时机:春去秋来,花谢月残,门掩黄昏,酒醒清宵,正是愁来之时;颈联描摹“愁”来之状:即“柔”且“乱”,铺天盖地,如无边的春草,似乱丝乱麻;尾联慨叹“愁”几乎无处不在:除却王侯之家的歌舞之地,它和人们形影相随。这首“咏愁”之作,通篇不着一“愁”字,却又句句不曾离开“愁”。开篇写“愁”易来难去,结尾说“愁”处处相随,首尾呼应,一开一合,自是圆融。

三、景起情结型

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妙合无垠。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雁一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干元二年秋,白露节这天晚上在秦州所作。其时正值“安史之乱”,杜甫与几个弟弟音讯不通,激起强烈的忧虑和思念之情,写下了这篇感人至深的五言律诗。诗的前半写景,后半抒情,情景融合,彼此呼应。此诗首联写边塞的秋声:“戍鼓”、“秋雁”,声声入耳,声声断肠;颔联点明月夜思乡:时届白露,已属深秋,望月抒怀,戴露思亲,融情入景,道出了游子思乡的共同心声,成为千古名言;颈联渲染思乡亲情:故土无家可归,弟皆四处分散,生死未卜,挂肚牵肠;尾联归结到触动此夜浓重思乡亲情的真正原因:战乱未休止,音讯久不同,赋予了思乡亲情的深刻的社会内涵,鲜明的时代特色。全诗首尾呼应,脉络分明,圆转自如,结构严谨。末尾的“未休兵”,呼应开头的“断人行”,情思沉郁,凄楚动人。

四、情起景结型

开篇直抒胸臆,以情起;结尾以景结情,或淡化开头的情思,或让这种情感转入更深层次的境界。例如:北宋寇准的《夏日》诗:“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此诗作于其罢相期间。首句即点明刚刚罢相离开汴京时的复杂心情:秋思杳杳,忧心忡忡,意冷心灰,无精打采。“杳杳”、“迟迟”两个叠词,更透露出忧郁惝恍的心境;次句着意渲染深院无人问津,唯有垂柳相伴的孤寂冷清的环境,一种失落感油然而生;第三句用燕子日暮归巢来反衬心境的寂寥;末句,以麦熟季节的蒙蒙细雨,丝丝寒意,呼应开头那“杳杳”、“迟迟”的“离心”与“思”绪,真是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就古典抒情诗中首尾呼应常见的几种主要结构形式的解说。大家在今后的诗歌欣赏中多加留心,将会有更多新的发现。

(作者单位:武邑县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寻芳抒情诗杜牧
郑尚志
问道
清明
春日寻芳
洞仙歌·为爱痴狂
抒情诗身上的光
一株麦子的抒情诗
山行
遣怀
并非“抒情诗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