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情”与“境”
2015-09-10路庆华毕泗建
路庆华 毕泗建
目前,在相当多的公开课、展示课中,随时可见——教师是演出的真正主角,学生只是构成演出的台词、道具与观众。这样的课堂,一切都围绕着教师预设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展开,教师通过自己的精湛表演,牵引着学生不断走进预设的情势之中。然而,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虽然也会怦然心动,也会热血沸腾,也会由衷感受到教师教学形式的精彩和教学内容的震撼,但总还是缺少了亲身演绎中所能够体味到的真正触动。
实际上,教师应该只能作为这出表演的舞台工作人员,只负责为表演创造空间、布置道具、提供字幕,并通过布幕开启等工作,推进整出表演朝向精彩一点点迈进。具体而言,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只负责将学生预习作业中的那些有价值的问题精心收集起来,再在备课中加以精心地构设,使其形成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平面到立体的“问题串”。然后,在具体教学时,教师只需适时抛出一个个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教学机智,引领着学生以积极的、昂扬的态度进入到问题情境之中,去主动思考、合作探究、激活思维、形成观念。在这样的课堂上,绝大多数的问题,来自学生自学时的思考与发现;绝大多数的讨论,来自学生的思想认知与情感体验;绝大多数的对话,来自学生思维的相互碰撞与交融。如此,学生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知识的主角。
课堂教学上:舍弃无情,追求顺境
教师要等待学生的成长,学生要针对他这个具体的人而给予帮助,即温情的理解、真挚的同情、诚意的鼓励、恰当的提醒,也许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耐心、敏感、克制,同时还有乐观的态度、临场智慧。
一位老师在一次公开课上,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训练,按照预设好的流程先布置学生讨论:青蛙跳出井口后会怎样表现呢?要求大家发挥想象,然后说出来。在老师指名下,学生纷纷站起来回答。一位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一位学生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望无际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另外一位学生竟然让青蛙坐上飞机作环球旅行……一个个发言依照授课老师的意图进行,也不知不觉地打动了听课者,授课老师很满意。就在这时,一位很少发言的男生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到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授课老师马上无情地打断阻止他说:我看你才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课后,这位男生在作文中继续写道:“……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了许多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见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老青蛙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急忙回去,又跳到井里,想还是井里安全啊!”看到男生的作文,这位老师的心被震撼了,这才感到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自己!
现实中,河水里不是常漂有死鱼、市场上不也常有卖青蛙的吗?这名学生从另一角度看待青蛙的命运,对现实进行思考,显得更有理性和智慧,可这位老师却没有倾听他的心声,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一般性的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师常常善于一锤定音,或是将各种争议硬性无情地统一为自身的一家之言,或是用教参观点对质疑争论盖棺定论,从而阻断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处推进。实际上,教师应该顺应课堂教学情境,将这些质疑争论巧妙加以化用,进而将学生导向更深远层次上的疑问,正是在这样的导入疑问的过程中,学生们会将自己的思维置放在更为广阔的人性的立场上进行放飞。而这实在是比提供一个标准答案重要无数倍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对于课堂可能出现的各种质疑,不但要有准确的预设,而且要能够围绕质疑,顺应学生的学习情境,创设出更为深刻的新的问题情境。
情感体验上:舍弃煽情,追求悟境
让我们看一则教学案例。《飞船即将坠毁的时候》记叙了前苏联宇航员科马洛夫,在飞船即将坠毁时冷静地向上级汇报工作,然后与女儿诀别,告诉女儿要认真对待学习的事。不少老师在上公开课时愿意选择这篇课文,并把文中主人公的英雄形象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师:在飞船即将坠毁的时候,科马洛夫做了什么事情?
生:他用大部分时间向上级汇报了工作,用剩下的一点时间和家人诀别。
师:在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他知道飞船马上就要坠毁了,一点儿也没有紧张,也不是急着和家人告别,而是首先向上级汇报工作。这儿很令人感动。
生:而且他汇报工作的时候是很从容的。
师:是啊,他明知道自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了,可是还表现得那么从容不迫,而且把工作放在了第一位,这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生:他虽然马上就要牺牲了,但他心里还想着女儿和别的小朋友的学习。他很了不起。
生:他对工作很认真。他要求女儿也认真地对待学习,不要让这样的事故再发生。
师:是的。这是一位对工作尽职的好宇航员,是一位对女儿尽责的好父亲。他在牺牲前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人。
……
首先,已经有不少人对这一文本的真实性产生了强烈的质疑。比如,宇宙飞船“联盟一号”在返回途中发生了故障,科马洛夫怎么会那么肯定地知道问题出在“地面检查时漏了一个小数点”,还要女儿“转告所有的小朋友认真对待学习”?这在科学上是说不通的。除此之外,本文在人文上同样说不通——面对与亲人的生离死别,科马洛夫与女儿的交谈居然显得这样“崇高”,没有撕心裂肺的痛楚,没有依依不舍的留恋,怎么看都是反人性的矫情之笔。一些老师却对这样的文本顶礼膜拜,用虚假的文本换取幼稚的感动。这样做可能会扼杀学生的心智的独特性,扼杀他们对于世界的独特感悟,他们也许就在这种过度诠释和虚假煽情中,成为某种同质化的人。
语文教学重在悟境。《兵车行》中,诗人情感的升华点在诗歌的结尾,即“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一句以景作结,蕴藉深远。教学过程中,笔者以“鬼哭什么”为视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哭”字的作用和内涵。经过深入讨论,学生总结出,其作用一是照应篇首的“人哭”,二是深化诗歌主旨。“鬼哭”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关照:哭自己、哭家人、哭社会。哭自己少小离家戍边、老大还要继续艰苦戍边,叶落无法归根,无法掌握命运;哭家人饱受官吏压榨甚至心理反常,哭父母老年丧子,哭妻子中年丧夫,哭子女幼年丧父;哭社会,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更重要的是“古来白骨无人收”,这样的社会状况已经持续很久了,或许以后还会继续下去。这样将杜甫放在历史长河中加以关照,他在作品中反复流露的悲愤之情和悲悯情怀便呼之欲出,诗人史诗般的叙述和诗圣的情怀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作家与作品在“彼岸”为我们营造的思想的美丽花园。
参考文献:
[1]刘祥 《语文教师的八节必修课》前言《语文教师的教学功能定位》,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7月版。
[2]毕泗建 《语文教学的“虚”与“实”》,《中学语文》2013年第11期。
(作者单位:泰安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