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是最适宜自学的学科
2015-09-10张红琴
张红琴
高效课堂,是指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在单位时间内优质、高效地达成目标的课堂。自学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计划、实施、调整、评价自已学习活动的能力。打造高效课堂是学习过程,培养自学能力是学习途径,二者殊途同归。
一、理论依据
解读一篇课文,不外乎三个层面:掌握基础知识,透彻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准确、全面把握艺术特色。
完成一篇习作,无论是何种文体,我手写我心,这更是一个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高中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十多年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普通高中所有课程中,语文应该是最适宜自学的学科!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提出:
1. 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2. 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3. 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我对新课标中这三个最基本的目标,是这样解读的:
第一点强调阅读与鉴赏活动,是每个高中生必须独立完成的情感体验和认识深化过程。只有自己亲力亲为,去阅读鉴赏,才可能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产生真正的情感共鸣,丰富自我的精神世界,滋润自己的人生成长。
第二点强调阅读与鉴赏的过程,是独立阅读的过程。要实现真正的独立阅读,必须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思想内容,善于分析和评价文本的观点态度,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三点强调个性化的阅读是独立阅读的最高境界。要达到这种境界,必须具备以下四个特质:充分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在探究和创造中发展各种能力。
上述三点联系紧密,相辅相成: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和鉴赏,实质就是独立阅读,就是个性化的阅读!
至于自主、率真的“表达与交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中也有三点明确的表述:
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培养这三条较为科学、理性地揭示了高中语文教学写作训练的基本规律:和阅读一样,写作完全是学生自己的事情,需要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从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做起,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生活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负责任地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观察生活的机会,培养自由、率真的文风,除去清规戒律,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大写的人、有个性的人。
二、课堂实践
近两年来,根据自己的设想,在高中语文教学“阅读鉴赏”和“表达交流”两大板块中,我都极力寻找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其中,有两节阅读鉴赏课印象深刻。
第一节,是人教版必修3略读课加来道雄的《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由于是现代文,没必要大讲特讲,所以,课堂上让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之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我把教学重点放在“重视科学精神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所表现的人格魅力”上,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自主探究问题。题目是这样的:
你认为在加来道雄这名物理学家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请高度概括。
问题既出,在不到五分钟的时间内,先后有多位同学争先恐后上台板书了自己的答案:
1. 勇于探索,执著追求
2. 充满想象,勇于探索
3. 爱因斯坦未完成事业的影响
4.好奇心强,敢于动手实践
5. 对科学感兴趣,充满幻想
6. 求知精神
7. 善想、善思,不受约束,实践
8. 兴趣+信念+努力=成功
9. 异想天开
这些同学异彩纷呈的答案,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这名物理学家成功的因素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答案之准确、全面,语言之简明、精当,学生之踊跃、积极,效果之明显、突出,都是我事先始料未及的!在对以上答案一一点评、充分肯定之后,我也拿起粉笔,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用心做事!
那一刻,教室里六十五双眼睛齐刷刷盯着黑板,我能想象这几个字在每一个同学脑海里留下的深刻印象,更能想象这几个字在每一个同学心海中掀起的滔天巨浪!
第二节课,是在引导学生自读必修4略读课文《短文三篇》之二——富尔格姆的《信条》时。此文开门见山列举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16则人生信条!这些信条言简意赅,明白晓畅,不需要老师作任何阐释。作者甚至认为这些信条都是他在幼儿园学过的、却能让他终生受用的东西。怎样学习这篇短文?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 在这16则信条里,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2. 请你用一个字高度概括这16则信条的本质。
3分钟之后,我请同学们针对第一个问题发表看法,不少同学踊跃发言。在简单点评了大家的发言之后,针对第二个问题,我请大家按照座位顺序,逐一站起来公布自己的答案。真、善、美、分、享、平、凡、公、正、仁、义、礼、智、信、知、看、做、学、乐、干……
在不到10分钟的时间内,全班60余位同学依次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并阐述了理由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也发表了看法:
我感触最深的是第11条。
最后,我在黑板上用一个字高度概括,写下了自己对这16则信条的总的认识——“爱”,并留下了这样的话:
“当然,刚才我说的那番话,都建立在这个字的前提之下——爱自己,爱他人,爱生活!”
至于写作课,我们以前的做法是:每次上课,首先用20分钟的时间,集中火力,对上次作文进行全面评讲;然后公布本周题目,再用20分钟的时间,从审题立意到谋篇布局,进行较为全面的解析指导,学生交文后全面批改,效果并不理想。
优秀的作文是学生练习出来的,而不是教师批改出来的!课改之后,我们的做法是:每次上课,首先亮题,明确必要的写作要求之后,不作任何解释和分析,学生直接进入写作环节,时间60分钟。对于保质保量提前完成的同学,还有小小的激励措施:奖励报刊。目的是让他们更好地积累素材。这样既可潜移默化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又可养成学生惜时、高效的良好习惯。作文完成后,先在四人小组相互传阅,并实行首读批改责任制,保证所有组员的作文其他同学都能读到,且每篇作文都要有人批改,最后推出组内佳作,进入全班交流环节。先是激励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习作,或是踊跃发言点评别人习作,措施同上。如果没人主动展示或点评,则由教师随机点将,阅读组内推选的佳作,制定点评人选。尽可能避免重复,最大限度扩展涉及面,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展示和点评的机会!对于那些始终不肯在课堂上进行习作展示和点评者,教师则要有针对性地采取“倒逼”措施,做法是过一段时间后,让大家说说某排某列或某小组,还有哪些同学没有积极、主动参与过,就由他们上台展示或点评。
这样,两节课结束时,都能保证每位同学自己写1篇,改1篇,读3篇,听评5—8篇,课堂信息量明显加大,资源利用率显著提升,教学效果自然棒极了。由于所有作文均已在课内完成,课外时间就完全由大家自由支配学习其他科目。课后,教师再对学生改过的作文有针对性的审阅补批,然后将写在作文专用纸上的所有学生习作装订成册,悬挂教室供大家闲暇品读,总结优劣得失。但这仍不是训练的终结。如果在批改时发现了在课堂诸环节中没发现的问题,教师还要利用适当的时间,作简明扼要的评讲。最后,教师还要精选出一篇佳作,编入年级主办的作文小报,印发全年级,供学生自由阅读,这样每位同学就又多涉猎6篇文章。保守算下来,每写一次作文,每个同学都要接触16—20篇文章。
通过以上这些实践探索,我们收获了课堂的高效,也提升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今后,还要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挖潜,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再出实招。
(作者单位:洛阳市新安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