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英语化”高考英语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析
2015-09-10黄芳李妮妮
黄芳 李妮妮
摘 要: “去英语化”高考改革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如何改革,成为高校大学英语教师共同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本文对大学英语课程设置、评价方式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推动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持续发展。
关键词: 高考英语改革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高考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决定》对教育改革做出了全面的、系统的、明确的部署,其中外语考试改革最令社会关注。教育部明确提出:“2013 年将研究提出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实施办法。”[1] 随后多地纷纷出台新的高考英语改革方案: 江苏省规定,2016年英语将“退出”统一的高考,实行一年两考,并以等级形式计入高考成绩,高校录取时将对英语等级提出要求; 山东省从2014年起取消英语听力测试。北京在英语高考方面的改革力度更让人瞩目,英语考试分值将由150分直降至 100分。从这些省市针对高考英语的改革方案可以看出,“去英语化”时代已经来临,整个社会正逐步走出“唯英语论”的怪圈,对待英语的态度由“盲目崇拜”转为“实用、适度”,使高考英语真正回归外语教育的本义。因此,为了顺应改革发展潮流,真正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自然链接,大学英语教学应以高考英语改革为风向标,对现行大学英语教学进行适当改革,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大学英语教学持续发展。
一、应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明确发展方向。各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应以此为纲,结合各校教学特色、办学特色并考虑大学学生现有水平,改革基础英语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 “学生入学时需要经过考核按程度编入相应级别等级,不同水平学生从不同级别开始。”由于学生入学时高考成绩不同,且存在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因此学生的英语整体差距较大。为了保证不同英语基础的学生能够接受不同程度的教学,各高校应“因材施教”,采取“分层教学”。将全校学生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层级教学班级,对各级教学班级分别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采取不同授课方法,建立各级教研组,最终实现四个学期结束时,每个层级教学班级都能达到预定大纲和计划要求。这样的分层教学模式将避免传统自然班上课时一些基础好的同学觉得教师授课内容没有挑战性,失去学习动机;一些基础差的同学觉得讲授内容太难插不上口,失去学习动力的情形,使大学英语教学基本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宗旨。王守仁教授曾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自觉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于院系专业需要,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使教与学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形成鲜明特色。(王守仁,2011)
二、根据需求合理设置课程
大学英语教学目标旨在培养既能通过语言交流沟通又能通过英语提高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大学英语教学安排不仅局限于基础阶段英语学习,还充当了解世界文化和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的功能。据我国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2009-2010年对国内530所高校做的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根据学校院系和学生个性需求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学校占调查总数的62.8%(333所),比选择开设统一大学英语课程的多出近一倍。由此可见,大学英语教学不应搞整齐划一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置,应该围绕需求进行规划,围绕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需求改革现有教学模式。大学英语教学重点应从目前通用英语向专门用途英语转移,并确立为专业学习和今后工作服务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蔡基刚,2011)就我国当前情势而言,建立以综合英语为基础,以专门用途英语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多元化、特色化和本土化大学外语课程体系最符合多元化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我国外语教育国情。(丁仁仑,戴炜栋,2013)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者应考虑根据学院及专业特色、社会需求及学生从业能力等进行课程设置,构建真正具有学院特色的英语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时掌握与工作岗位相符合的实际英语运用能力。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培养目标对大学英语课时和学分进行安排和设置。在保持原有大学英语基础必修课程的同时,提高选修课的比例,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如实用英语写作、中英文化对比、文秘英语、商务英语、报刊英语、英语演讲等。在一些职业方向性较强的学校可以降低大学英语必修课时,增加专门用途英语课程课时,并注重听说能力培养,使学生在满足英语学习一般要求的基础上继续根据专业特色追求更高英语学习要求。
三、合理设置考核及评价模式
无疑,高考英语考试模式的改革会给高校大学英语学科考试改革模式带来联动效应。从英语高考试卷改革我们可以看出,英语教学实施者和学生正努力从以往培养应试能力转为培养实际运用能力。由此,各高校应该合理改革和完善英语考核评价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大学英语考核方式包括学期期末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国家考试两种方式,导致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只注重机械性考试模式,而忽略英语本身的实用性。因此,各高校英语教学实施者可以加大英语口语和听力考核在整个期末考核中的比重,逐步实现考核重心的过渡。使大学英语学习从“唯四、六级论”的以“考”为目的的学习模式转变为主动的“以用为目的”的学习模式,使英语学习最终实现“学以致用”的最终目标。
其次,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者应重视形成性评价。把学生课堂上参与交际活动的情况,包括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还有参与热情、完成任务的创意及团队的合作精神等都纳入学期总的评价范围。这样不仅可以考查学生的基本语言综合素质,而且对学生的参与性、创新性及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相应要求。这种评价方法将推动学生从听、说、读、写、译等方面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将英语从应试科目中解脱出来,逐步回归语言工具,即回归到对英语语用能力的培养上,同时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师是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改革的实践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对加强教师队伍交涉给予高度重视,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建设指明方向。目前,我国各高校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相对薄弱,仍有很多问题存在,教师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重视大学英语师资队伍建设,做好英语教师的培养与发展工作。当今,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专业性培养方向逐渐明确,使行业英语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在整个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的比例逐渐加大,常见的有文秘英语、旅游英语、商务 、法律英语、机械英语等。这对于绝大多数只是英语专业毕业的人文社科类大学英语教师来说绝非易事。这些领域涉及更多跨专业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给这类课程给英语教师带来很大挑战。大学英语教师面对当前形势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英语语言能力和拓宽跨专业授课范围。王守仁同志曾指出:“各高校应继续实施大学英语教师学位提升计划,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高教师队伍学历层次,同时为构建新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提供师资保障。”(2011)
另外,科研能力是新时期衡量大学教师能力的重要指标。在深化大学英语体系改革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能力也要进一步增强。伴随高考体制改革及师资队伍不断充实,教师的教学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大部分教师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做科研,而且很多高校鼓励更多教师申请校级、市级、省级以至于国家级各类项目与课题,这为大学英语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因此,英语教师要加强主动学习,不仅体现在发表论文和科研成果上,而且将科研成果更好地反馈到大学英语教学中,最终放到教学理论来自于教学实践,最后又反馈到课堂,正体现了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的关系。
五、 结语
“去英语化”英语高考改革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了危机与挑战。为真正实现基础英语阶段教学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自然衔接,作为高考改革的接力棒,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者应改革完善现有教学体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持续发展,应对“去英语化”时代带来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 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Z]. 2013.
[2]王守仁.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1).
[3]王守仁,王海啸. 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调查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J]. 中国外语,2011(9).
[4]王馨. 从高考改革看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发展趋势[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7).
[5]王春梅. “去英语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师出路探析[J]. 江苏第二师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