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出“生本对话”

2015-09-10朱燕

语文教学之友 2015年5期
关键词:涵泳鲁侍萍文本

朱燕

“生本对话”,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阅读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让学生与作者、与学生、与老师展开对话,这是架空了文本的对话。然而学生因为其知识情感和文本的矛盾,很难与文本产生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兴趣就会受挫。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引领。教师应该教会学生涵泳文章。“潜游文本,熟读成诵,反复玩味,明达文本”,是谓涵泳。现在的学生缺的正是这静心、虚心的沉潜。当学生能“熟读成诵”时,他对文本已了然于心,而再经过“反复玩味”,境界怎能不出?当然,“熟读成诵”、“反复玩味”也是讲究方法的,否则就像乱走的车辆,无章可循。

那么涵泳的方法应该是如何的呢?王尚文教授曾说:“语文教学的聚焦点应该是‘言语形式’即‘怎么说、怎么写’,而非‘说什么’‘写什么’,”因此,在“读”的过程中要关注“怎么说”、“怎么写”。那么从“读”出发,将读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形成各种“读”的方法,就能激活“生本对话”。

一、听读,要有目的、有层次地读

没有高质量的“听”,就不会有高质量的“说”、“读”、“写”。这里所说的“听读”,是先听后读,以听促读。具体说来,是学生先听他人的读,分析他人的读,再以此促进自己的读。譬如《满江红》一课,为了达成“感知作者情感”这一目的,在“读”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如下教学步骤:

1.请一位同学朗读这篇词作,其他同学认真听,要求找出“他读得最好的一句”,说说为什么读得好。2.请读的同学说说怎么能读好。3.请同学再读读这个句子。

通过两次读,学生对词作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了解,达成了教学目的。

二、说读,要带着好问题读

说读,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读读说说,说说读读,边说边读。在朗读训练之中,让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描述的、形容的与评议的、理解的与品析的、感悟的与鉴赏的、真实的与想象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张克中老师在第三届“苏派语文教育论坛”上示范的《雷雨》一课,正是“说读”的代表。因为学生已经学过《雷雨》,于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安排如下:

1.回忆你对鲁侍萍的印象。2.鲁侍萍简直有点可疑。周朴园认出她,她是什么反应?3.鲁侍萍慢慢地撕掉支票,这里带着愤怒,她为什么这么愤怒?4.到底是谁把鲁侍萍赶出了周家的门?

第一问,是已学知识的呈现,是已有的“读”和“说”;第二问,是文章内容的“再读”和“再说”;第三问,是“探读”,探究中读出人物个性;第四问,是“深读”,读向了文本的深处,说出了社会现实的意义。这个教学过程围绕着“学生的说”,“学生的读”,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文本内涵,进一步刺激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感悟力和鉴赏力。张老师的第四个问题,设计特别巧妙,学生答案纷呈精彩,有的说是周父母赶走了鲁侍萍,有的认为社会赶走了鲁侍萍,有的则认为鲁侍萍自己走的。但张老师还不满足这些,他接着问“有没有办法不赶走?”学生一下子就被老师的问题吸引了,自然将文本读向了深处。说读,需要好的提问。

三、 朗读,要关注文体

叶圣陶先生说:“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相通了,无论兴趣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朗读更重要的不是读的手段、形式,而是要想明白“读什么”、“为什么读”,才能安排“怎么读”。

在“读什么”这一问题上,我们往往只关注了文章的内容,忽视了文体。以“通读全文”为例,不同的文体,通过“读”需要了解的课文内容的侧重点也不一样。小说应侧重了解课文所记叙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主要人物的特点等,可以安排重点读人物、情节或环境的文字;散文往往是以语言取胜的一种文体,抒情散文可以让学生画下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议论文,应侧重于论点、论据以及论证过程的分析,让学生找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话,反复读;诗歌的读要有韵味,要先读懂作者感情,然后才可读出意味。

四、 写读,要深思熟读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古人谓情动然后词发,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是谓“词发然后情动”。譬如《声声慢》一课,我采用了如下朗读方法:

1.学生说说初读体会。2.选择词中一个最喜欢的句子,以“第一人称”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句子内容,并且朗读。3.小组讨论:将所写句子和诗句进行对比,朗读诗句,找出本组写得最好的一句,说说好在哪?4.再次比较,说说原句好在哪?

这样的安排,在尊重了学生的最初阅读体验基础上,先读懂了文本的意义理解,后读解了文本的形式理解、表达理解。一学生在比较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些叠字与他所写的语句后得出了“古诗是委婉含蓄的,而现代文比较直白;这句用了叠词,是平仄相杂写的,朗读时就忽扬忽低,有音乐美”的观点。“‘读写结合’,不是两种活动的叠加,而是两种活动的渗透与融合。”

“读”,当学生“沉下去”对话文本,又“浮上来”对话作者,建立自己和文本、作者的情感纽带,真正激活生本对话时,学生方能走进阅读的世界,“在阅读中学会阅读,在阅读中获得丰富积累,通过阅读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涵泳鲁侍萍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从人性的一面看周朴园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浅析鲁侍萍的复杂情感
陆九渊“涵泳”法
《雷雨》(节选)
传统阅读方式“涵泳”的历时衍化及现代运用
“涵泳”不作此“涵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