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乐”字了得
2015-09-10杨绍忠
杨绍忠
《赤壁赋》是苏轼“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声韵和美,节奏跌宕,文质兼美,情理并茂。
在学生诵读涵泳的基础上,我带领学生把目光聚焦到第二自然段的一个“乐”字上。
师:为何诗人“饮酒乐甚”?
生:因为泛舟夜游的景致实在太美了。
师:何以见得?
生:那是“七月既望”的时辰,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既望”之夜,月光皎洁,清爽宜人。
生:赤壁之下,徐徐清风,拂面而来;江面之上,涟漪荡漾,波澜不惊。
师:真是出口成章啊!“波澜不惊”应该是化用《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中的吧?
师:“波澜不惊”多比喻遇到事情不会自乱阵脚,不惊不诧。
生:盈满月光的玉盘不是时时朗照,一叶扁舟随风轻飏,过了一个时辰后,方从“东山之上”冉冉升起;这样让人感到有一种山重水复的幽静之美。
生:玉兔“徘徊于斗牛之间”,意境也很美。
师:把“徘徊”一词改为“照耀”,意境有没有变化?
生:“徘徊”一词不仅写出了月亮令人不易觉察的缓慢移动,逼真传神,而且写出被召唤出来的玉兔对于游人的依依眷恋,脉脉含情。
师:“照耀”只能体现月辉之夜的静态美,“徘徊”一词既写出了月亮的动态美,又将月亮人格化,很好地做到了情景交融。
古代用“徘徊”写月光移动的诗句俯拾即是,投影: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曹植《七哀》)
可怜楼上月徘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生:白茫茫的水汽笼罩着江面,水天一色,山、水、月、天、地浑然一体,意境壮阔。
师:能说一下“横”字的精妙吗?
生:“白露横江”,“横”,写出了“白露”的非凡气势。
师:着一“横”字,突出了秋意之浓、秋气之烈。
生:在茫无际涯、月辉如霜的江面上,任凭一苇小舟恣意飘荡,仿佛“凭虚御风”的神仙,此情此景应该称为“道骨仙境”。
师:此时此刻,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诗人与客泛舟赤壁,“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怎能不推杯换盏,开怀畅饮?怎能不宠辱偕忘,“饮酒乐甚”?
生:难道大名鼎鼎的苏子还有受辱之事?
师:此文是诗人贬居黄州不久所写,哪位同学知道诗人缘何遭此贬谪?
生:诗人是因为党争卷入乌台诗案而被贬的。
师:诗人遭贬谪后经常游玩黄州赤鼻矶,这里的山水美景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富有情画意的境界。请同学们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描摹一下赤壁秋江月夜图。
示例投影:
夏末秋初,一个凉爽的夜晚,苏轼与好朋友荡桨赤壁江面。习习清风拂面而吹,水面上泛起细细的波纹。苏轼一边向客人敬酒,一边吟唱起《诗经·陈风》中那首优美高雅的《月出》:月亮皎皎洒清辉,美人容颜更俊俏。身材妖娆惹人爱,相思盈心好烦恼。
吟罢,东坡笑了,客也会心地笑了。也许是歌声的感召,一会儿,月亮从东山顶端缓缓露出脸庞,徘徊在斗、牛之间。一时间,清风与明月交织,露珠与水光辉映。苏轼与客驾一叶扁舟,飘浮在辽阔苍茫的大江之上,仿佛腾云驾雾,在空中迎风翱翔,却不知所踪;又仿佛离开了尘世凡间,进入了云雾缭绕的道教仙境……
真可谓清风与白露共舞,高山与流水相携,月色与天光同辉。此情此景,怎一个“乐”字了得!
(作者单位:巨野县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