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的实践观

2015-09-10郭晓蓓

考试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实践观马克思主义

郭晓蓓

摘    要: 马克思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在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研究基础上对实践观的传承和创新。马克思认为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本文主要介绍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形成,并阐述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观点,指明了马克思实践观对当代社会而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观    哲学研究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与认识论、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都有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的实践观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全过程。马克思找出了费尔巴哈实践观点中存在的不足,从主、客体角度对实践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认为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但是一直以来,我国的大多数理论家在对实践的理解上都有所偏差,所以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的实践观,弄清实践具体的哲学意义,从而更好地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一、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起源

马克思的实践观脱离于费尔巴哈实践观,是对费尔巴哈的实践观点的继承和创新。马克思对以往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这些哲学观点普遍存在一个缺点:过于重视事物活动中客体的作用,而忽略了主体作用,因此并不能对实践产生全面的、正确的理解。《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提出标志着新唯物主义的形成,马克思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对实践观进行了改革和完善,弥补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的不足,将唯物主义历史观和认识论与实践的观点相结合,推动了历史观和认识论的重大变革。马克思以过去所有的实践观点中的优秀成分为基础,并结合当时的社会条件,发展出了独特的实践理论体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自己对实践作用的认识,但是还没突出实践的中心地位;在之后的《神圣家族》中马克思具体阐述了实践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却依旧没有把实践概念当成重点内容解释。直到《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的出现,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突出了实践概念在哲学理论中的重要作用,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社会的本质展开了全面研究,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打下了牢固的实践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基本观点

1.实践的主要形式

实践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实践是指物质生产活动、处理社会关系的活动及科学实验活动等。其中,物质生产属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人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劳力,使用一些特殊的工具和方式,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进行改造,从而改善自身的生活环境,满足自己对物质条件的需求。生产活动是维系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能够实现有效能量与信息之间的交互,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是社会经济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生产活动的性质对社会性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必然会产生一定的社会关系,人们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活动也是实践活动的一种,主要包括政治性活动、社会变革活动等。尤其是在以阶级斗争为主的社会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主要体现为阶级关系,由阶级关系所引起的社会矛盾是社会存在的主要矛盾,而阶级斗争就成为人们处理社会关系的主要实践活动。人们亲近自然、探索自然,并将从自然中发现的规律运用到社会改造活动中。科学实验就是人们进行社会改革活动的前提条件。人们为了解释某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揭示其中的规律,特意创造某种条件达到观察其变化及结果的目的。科学实验以生产时间活动为研究基础,既包括对自然科学的实验研究,又涵盖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

2.实践是检验整理的唯一标准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这样认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把实践定义为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并且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需要实践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这是真理本质和实践特征的共同要求。真理即为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验证人的主观思想与客观事实是否具有一致性。在检验真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主观与客观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弄清楚其是否是真理。人的主观思维本来就是以自我为中心,因此并不能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尺。所以,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成功地确定真理。此外,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实践的物质活动,这就意味着人类可以在某种认识的引导下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将主观的思想转变为客观存在。通常情况下,若是这个实践活动与理想中的结果相一致,那么说明引导该实践的认识是科学合理的。因此,实践以其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实践是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

马克思提倡以实践的角度认识和改造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所有社会现象都是经过社会实践之后才能发现其中的科学规律。马克思唯物主义哲学观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探索出社会生活的本质。社会生活是人们进行各项社会活动的总和。首先,实践是构成社会关系的基础条件。社会基本关系主要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与意识的关系。实践涵盖了所有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其次,实践促进了社会生活的形成,人们利用实践活动促进了社会变革,加速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社会生活的主要范围,包括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实践决定了整个社会生活的发展方向。实践还是实现社会进步的推动力。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创造历史,发展历史,最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劳动者是历史的创造者,物质生产实践活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历史进步的源泉。

三、结语

实践是以人为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但是只有能够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才属于对象性活动。对象性是实践活动的最重要属性,是实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脱离了对象性实践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主要体现。

参考文献:

[1]黄仕成.简论马克思实践观的演进[J].南方职业教育学刊,2014(04).

[2]李云芹,刘友田.浅议马克思的实践观[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05).

猜你喜欢

实践观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逻辑关联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下科技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马克思实践观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
马克思对旧哲学基础的反思批判
浅谈《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