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开展学习性区域的编穿活动的实践策略
2015-09-10吴怡琳
吴怡琳
摘 要: “学习性区域”是老师根据幼儿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创造丰富有趣的、多样性的学习环境(活动区),提供有层次的活动材料让幼儿在环境中有效、系统地进行活动,从而全面发展。作者根据幼儿园课题开展,将本班“编穿艺术”融入平常学习型性区域中,因为编穿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中一个亮丽的品种。“编穿”集结了编和穿的技巧,它的方法种类繁多,图案花纹也变化多样、巧夺天工,是一种极富特色的传统技艺。在幼儿园中进行的编穿活动既是一种游戏,又是一门艺术。幼儿学习编穿,可以促进大脑发育,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及审美能力;有利于发展幼儿的小手肌肉活动能力,特别对手脑的协调配合,有极大好处;可以帮助幼儿深入了解祖国传统的编穿技艺,使其为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感到骄傲和自豪,并在活动中秉承中华民族文化和传统美德,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活动将是送给孩子的一份终生受用无穷的礼物。在大班开展学习性区域活动中如何有效组织编穿活动呢?作者谈谈自己对大班编穿活动的一些实践和组织策略。
关键词: 学习性区域 编穿活动 实践策略
一、初步实践——编穿材料的投放
1.教师预设活动材料
教师要充分考虑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清晰地理解和把握阶段性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投放材料。即在材料投放时,必须对本班幼儿当前培养目标有清晰地理解和把握,并以此预设选择、投放那些对幼儿发展有促进作用及幼儿有可能用到的材料,力求使材料满足幼儿现阶段的实际发展需要。例如:可以根据当下主题《我的祖国》编穿中国结,以及师幼共同探讨孩子们感兴趣的、与幼儿生活有关的话题,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进行投放材料。
2.教师投放相关半成品材料
首先,教师可利用家长资源,大家一起收集一些特色的编穿作品:如动物、提篮等。其次,有计划、有目的地挂上和摆放这些精致的编穿作品吸引孩子们的眼球,让他们置身于充满编穿艺术气息的氛围中,尽情享受编穿艺术的视觉大餐,并陶醉其中。如在天花板吊编织珠帘、花篮、草编玩意儿;利用柜面木架摆放立体的编穿器具——塑料花瓶、藤篮等;在墙面贴上一些精美的编穿工艺——编织手袋、围巾、草编玩具、中国结、纸编等;贴上关于编穿的寓意、用途、起源、发展等内容的图片、文字资料。当幼儿对精美的编穿作品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很急切地想知道关于编穿的知识、编穿的方法等,这样就为顺利开展编穿教学活动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其次,在活动区域里摆放一些编穿的半成品,鼓励那些动手能力不够强的孩子,按照已有方法继续编穿,从易到难、从粗到精,循序渐进地学习、操作。这样做的收效很明显:不少幼儿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分解研究”半成品中的编穿方法,并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学会简单的编穿方法,从不会编穿、害怕编穿变成喜欢编穿、学会编穿,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明显增强。进行编穿活动时,投放一些编穿方法的示范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些能力较强的孩子自己看着示范图,就能学会编穿的各种基本方法,大大满足他们的成功感,更增加学习编穿的兴趣和信心。
二、有效实践——编穿材料的运用
1.学习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师首先要注意根据大班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有选择地引导幼儿学习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论是平面编穿活动还是立体编穿活动,首先引导幼儿了解和认识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学习使用方法。只有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帮助幼儿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手工制作活动中。所以,制作手工时,可让幼儿先思考,发现问题所在,然后用确切、浅显的语言讲解制作步骤,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技能技巧。
例如:学习编辫子,编辫子在所有编穿活动中看似简单却非常实用。编辫子是民间流传的一种最基本的编织技能,为了让幼儿学好这一本领,我提供不同色彩的绳子让幼儿编辫子,通过将绳子固定在架子上,有助于幼儿操作,通过经常性练习,幼儿精细动作得到发展,编出来的辫子更加精细。而且经过老师多次指导和经常练习,幼儿逐步掌握了编辫子的方法,兴趣也提高了,这样为接下来更有难度的编穿活动预设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架子是可以随时移动的,课间或自由活动的时候,幼儿就会自己练习。特别是秦梦阳、庞涵等几个小女孩常常一有空就跑到编织区练习编辫子,在班上陈雨嘉的动手能力不是很强,可她经过不断练习,居然最先学会编辫子,当她拿着编好的辫子给我看时,我还真有些不敢相信。再如学习编穿花篮,首先让幼儿观察所用的花篮器皿,让他们发现彩色纸是在器皿上间隔编穿的,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不同颜色,从而选择不同彩条进行编穿花篮,使每个幼儿编出来的花篮都与众不同。但在编花篮时我还发现大多数幼儿没有坚持到底的决心,只凭一时新鲜、好奇,不能保持持久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培养他们一定的独立性,而独立性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需要对幼儿进行反复强化和持之以恒的引导,使幼儿萌生独立愿望,并将愿望转化为独立做事的能力和习惯。引导他们“做事要有耐心、恒心”,慢慢地,很多幼儿终于改掉了坏习惯,能坚持完成编花篮的任务。
2.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灵活调整编穿材料
随着幼儿对编穿活动的需求增大,原有的一些简单材料已不能满足幼儿的愿望,于是,就要不断对原有材料进行调整,适当增强材料对幼儿的挑戰,在材料投放中,对原有材料进行部分调整,是对原有材料的提升和创新,也是对幼儿的一个新挑战,而且意味着有新的任务吸引幼儿。我们在孩子们学习了打结:平结、网结、活套结后,投放一些编网袋、糖果袋、渔网等材料,让幼儿观察学习编织,孩子们都很喜欢,积极性很高。通过编、结、织、盘、排列、拼插等多种方法,让孩子们在操作中掌握各种编穿技巧,渐渐地,孩子们还能制作一些小饰品,如手链、根据主题内容制作中国结等,我们则可以进一步投放一些小珠子,让孩子们将珠子编穿在手链中,通过孩子们自己的设计,加入珠子后编出来的手链也是各不相同的,漂亮极了。还能把手链投放到其他区域中,如大戏院的表演者需要首饰则可以来编织区购买,使其他区域活动多了一份趣味性和互动性。而老师只需要一些言语指导和手部动作的操作指导,尽量让大班幼儿自己动手,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把发挥幼儿的创造力放在首位。另外,针对一些动手能力比较薄弱的幼儿,老师则需要主动和他们一起进行编穿活动,鼓励他们多动手,逐渐从简单的物体过渡到复杂的物体,尽量让每一位幼儿都能感受到编穿成功带来的喜悦。
3.运用简单的儿歌、口诀、掌握编穿技巧
如果幼儿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技巧,那么即使有感受和创作冲动和灵感,也表现不出来。教师就可以掌握时机,在幼儿感觉有需要的时候,将学习技能技巧转化为需求,让幼儿感到有必要学,从而主动学、乐意学。例如:“在学习编中国结时,我们就可以把编穿的过程转化为儿歌:双绳双钱结的编发——四条绳子做游戏,同色绳子结对子,红色绳子画个6,尾巴从下变圆圈。绿绳搭在圆圈上,相交地方固定好(用珠针扎在绳子的相交处),绿绳来变小魔术,钻过红绳小尾巴,压红绳钻圆圈,压绿绳钻圆圈,变完魔术松一松(拔起珠针扎在操作板的旁边),轻轻整理轻轻推,变出一个双节钱”。通过儿歌,幼儿比较容易掌握这种编穿方法,而且前后顺序不容易弄错。最后把完成的作品给大家展示欣赏,在称赞中幼儿获得了很大的满足感和成功感,对编穿活动的兴趣也越来越浓了。
三、深入实践,有创造性地开展编穿活动
编穿教学的目的是希望幼儿学得有价值,更希望编穿艺术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在幼儿学习编穿技能的同时,不知不觉间把传统编穿技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使编穿技能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
首先我们有目的地确立研究编穿活动目标:通过趣味编织活动拓展幼儿的多元智能。针对不同年龄的幼儿在动手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上的不同特点,遵循内容由简单到复杂、力度由弱到强的操作原则。其次教师根据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确定活动内容,对材料的选择、投放注意丰富性、操作性、启发性、探索性、思维性,并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兴趣与能力,对具有不同智能发展的幼儿有所挑战的内容。
1.编穿活动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①利用棒针、绒线进行传统绒线编织。
②利用粗细不等的各类线和钩针等附件进行网状编织。
③利用丝带、布条等进行布艺、结构编织。
④利用稻草、麦秸等农村天然材料开展趣味编织。
2.编穿活动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相结合
当幼儿学会了基本编穿方法后,我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手工制作活动,并把材料投入到相应的游戏区域,根据主题相关内容开展游戏活动,如制作编织爱心袋、线绣立体画、美丽的珠串、漂亮的手链、好看的花篮纸编活动等,幼儿都表现得十分积极和投入。特别是制作美丽的珠串时,我们结合“新年到”的活动,用制作的串珠装饰活动室,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挂在活动室中那么漂亮,都很雀跃。我们还根据一些传统节日内容派生出有趣的编织活动,如春节编织乐(中国结)、端午编织乐(编织粽子)、开渔节(渔网)春天柳条节、秋天稻草节,等等。这样一来,不少孩子还不停地问我,什么时候继开展编穿活动。在他们看来,编穿手工的作用还挺大的,能把编穿手工制作出来装扮我们的生活,真是件美妙的事情。充分展现幼儿的编穿作品,让他们的“杰作”得到别人的欣赏,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孩子们学习编穿技艺的动力、信心和恒心。
3.编穿活动内容与游戏区域活动相结合
《指南》指出:材料投放应数量充足、种类尽可能全面,满足每个幼儿的游戏需要。编织活动中完成的编织品,既有相当数量,又有丰富的品种,可运用到学习活动、区角游戏活动、户外游戏活动等各类活动中,且有的编织品可运用到多个活动中。如编织的“小蝌蚪”、“蝴蝶”、“金鱼”等,不仅可以在区角游戏中运用,而且可以在讲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小猫钓鱼》等时运用,编的网袋等既可以在区角游戏中拼搭成小舞台又可以在户外活动时让幼儿玩网小鱼的游戏。我们还将幼儿制作编织的爱心袋投放到编织展台进行展览义卖,不仅丰富幼儿的游戏活动,更显得编织活动不枯燥,促进编织坊与其他游戏区域之间的互动。种类丰富又可一物多用的编织品缓解了幼儿园里普遍存在的投放材料不足的现象,丰富了幼儿活动材料,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四、以编穿活动为载体寻找家园共育的途径
1.充分让家长了解我们开展编织活动的意义
沟通是让家长了解编织活动目的的最好方法:“只有认同,才有真正接纳和支持。”放学后,邹贾悦小朋友的奶奶来接孩子时,向我问起了孩子近段时间的學习情况,在和她奶奶的交谈中,我提到了正在开展的编穿活动,并就这一活动的目标和邹贾悦小朋友在活动中的表现详细谈了一下。她奶奶非常赞同我们组织这一活动,并表示一定会支持和配合我们开展活动。
2.引导家长关注编织活动并保持密切地联系
在开展编织活动的同时,我利用“家园直通车、家园联系册、家长接送幼儿时间”做好家园联系工作,取得家长的配合,向家长介绍编穿活动的内容。家长看到后曾多次主动向我询问自己孩子在活动中的情况,为活动有效实施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比如:可让幼儿家长在家指导幼儿创造作品,也可请家长把他们曾经做的一些编织作品拿到学校给幼儿看,把经验传授给幼儿。有的家长利用休息时间到书店买了关于编织方面的书,然后回家和孩子一起学编;有的家长根据自己小时候的记忆,把一些简单的编织方法教给自己的孩子。让我深有感触的是我班的顾睿昶小朋友,刚开始学的时候,他对编织活动一点儿也不感兴趣,总觉得太难而不敢尝试。他妈妈得知这一情况后,在家给了孩子很多鼓励和帮助。一次放学后,我惊奇地发现他正蹲在架子边学编小辫,我走到他身边,他也浑然不知。在妈妈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终于学会了编小辫。实践证明,只要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充分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就能有效组织幼儿开展编织活动,并在活动中取得可喜的成果。
对于编穿,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通过这一学期的实践,幼儿对我国优秀民间艺术有了进一步认识,并对民间艺术越来越感兴趣,同时,在不知不觉中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编穿活动,幼儿初步感受到我国的民风民俗,对民族民间艺术中蕴涵的美有了进一步的体验。既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又培养了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既陶冶了性情,又培养了动手能力。“编穿”还在进行着,希望在这样的民间艺术教育活动中,使幼儿的整体素质更进一步、更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玉兰.浅谈主题区域活动的组织策略.
[2]朱全华.幼儿编织活动极其教育价值开发研究.
[3]林艳芬.让传统编穿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绽放异彩.
[4]秦元东,陈芳.如何有效实施幼儿园主体性区域活动.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
[6]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