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物学中应渗透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2015-09-10李梦梅孙锦传李亚军

考试周刊 2015年56期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李梦梅 孙锦传 李亚军

摘 要: 在初中生物学教育中,青春期心理教育不可避免,相关内容可以在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下册《人的生殖》和《青春期》这两节中发现。针对正处于青春期阶段的青少年,其心理教育和生理变化紧密相连。那么,从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入手看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变化,这也正是在初中生物学中渗透青春期心理教育的体现。

关键词: 青少年 青春期 初中生物学 心理健康教育

现如今,因心理发育出现问题而误入歧途的案例比比皆是,这也要求教师的教育不单单关注学生在知识智力方面的成长,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成长也不容忽视。心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与生物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医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1]。可见,生物学教学中只要合理安排是可以有效渗入心理学教育的。

青春期是人这一生中一个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通常是指11、12岁到14、15岁这个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大多处于在初中念书的阶段。这个时期是学生身体发育的一个加速期,身体外形和体内机能都在迅速发育并且逐渐达到成熟。与此同时,他们的心理方面也在发展,但是相对生理方面的发展看,心理发展较为平稳。也正因如此,青春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步调并不是那么一致,因而时常会面临一些心理危机。最明显的就是身体上的变化带来了“性”的觉醒,这种觉醒是朦胧的,不确定的,甚至有一定的恐惧。所以,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教育非常必要,甚至对学生今后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形成都有不可小觑的影响。

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在七年级上册书中,以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介绍了植物的生殖和发育。由于植物的特殊性,即使在繁殖过程中涉及“雄性”和“雌性”等“性”的问题,学生心理也不会有太大起伏,符合中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特点。而让学生从植物着手了解“两性”,利于前概念的植入,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正视“性”教育打下基础。

生物学的学习中,始终贯彻“结构决定功能”的重要思想,这在《人的生殖》中体现为男性和女性因生殖器官结构的不同导致他们各自生殖器官执行的功能也有所不同。这一节共分为“生殖系统”和“生殖过程”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教材对男女生殖系统的结构分别用正面图和侧面图展示,并让学生在观察正面图的基础上,对侧面图进行填写,然后用黑体字说明最重要器官的作用。通过填图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意在充分认识结构,并消除害羞心理,达到认识生殖系统的目的。

现实生活中,一些父母对孩子接触性知识有所顾虑,从而遮遮掩掩、避而不谈,甚至视之为洪水猛兽。这也是大多数学生感兴趣却又羞涩,不敢直接面对的原因。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出于种种顾虑,导致许多怪象的发生:有教师一个人“独奏”的,有男女生“分居”两地上课的,也有“一笔勾销”的,还有视之为课外读物的,等等。这些授课方式不仅不会加深学生对于“性”的认识,而且会扭曲学生的观念,更糟糕的是,可能还会影响学生对于人生观的认识,与社会发展脱轨等。青少年在进入青春期之后,来自生理的变化引起心理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必须经历的,是不易控制的,是巨大的。心理的变化往往决定了青少年对于未来的认识。因此,对青少年的心理教育至关重要,并且刻不容缓。然而,这要求教师自己先正确看待生物学课本中这几节内容后,才能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身体和生理变化,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心理方向变化。

在学生完成《人的生殖》的学习后,教材紧接着编排了《青春期》这节内容的学习。这一节由两个方面构成:青春期的身体变化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这节内容以一张女孩照镜子检查自己脸上青春痘的图片导入,由青春痘的出现引发对自己身体变化的关注。青春期是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2]。这个时期最明显的身体变化特征是在身高和体重方面。关于“青春期的身体变化”,教材没有直接讲述,而是引导学生自主看图分析和讨论。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可以了解到身高突增是主要变化,并且与性激素紧密相关。同时认识到性器官的变化及“遗精”、“月经”等生理现象。在看图过程中,学生会联想到自己或者他人(更多的是异性)的变化,从而打破学生“避而不谈”的心理,正确认识自己和异性。提出这些生理现象之后,教材并没有“蜻蜓点水”,而是对这两种现象分别作解释,并且介绍了月经期间的生理卫生。此外,教材以小资料形式供学生阅读,告知学生除了身高和体重的变化,还表现出“第二性征”。教师可以通过对待这几节课的态度及课上的言行让学生明白,这些都是人体的正常生理变化,我们要用正常的眼光看待。

青春期是一个发展的时期,青少年需要应对身高、体重等的发育成熟,特别是性的发育成熟所引起的各种变化及问题。生理的变化引起了心理的变化:心理压力相对增大,内心世界逐渐复杂。表现为不愿和家长交流,萌发了强烈的独立感,但遇到挫折又渴望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怀等。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刺激青少年表现出许多意想不到的行为,让家长老师头疼,其中“逆反心理”尤其受关注。此外,性意识的萌动,让青少年开始关注异性,并且渴望与其交流,产生一定的依恋。这些都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却因为来自他们自身和社会的压力,使得他们成为“边缘人”,但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正是把他们从“边缘”拉回“正轨”的有效途径。在生物学教学中,除了对青少年进行知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对他们心理的培养,帮助学生正确面对青春期带来的变化和压力。心理教育虽然不完全是生物学的范畴,但是,从结构决定功能的观点出发,是可以有效开展的。这需要教师正确认识,学校积极配合,以及社会广泛关注。

青少年心理教育是一个长期性工作,需要大力投入和寻找有效方法。生物学只是借学科自身的方便,尽自身的能力,为使青少年更好地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6.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20-32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学七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8-17.

[4]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生物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生物学七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8-39.

猜你喜欢

初中生物学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新课改背景下保障初中生物教学质量的措施探讨
青春期多囊卵巢综合征经达英—35及妈富隆治疗的效果观察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过青春期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探究初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微信也会走过“青春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