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行为能力的初步调查
2015-09-10刘文丽
刘文丽
摘 要: 近来,普通学校家长联名抗议普通学校接收自闭症儿童的案例屡見报端,一方面体现出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过程中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引起各方对于“自闭症儿童具备什么能力才适合随班就读”的思考。本文就这一问题对自闭症儿童家长和承担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教师进行调查,希望可以对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的行为能力进行探究。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 随班就读 行为能力
一、问题的提出
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吸收残疾学生和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的形式[1]。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一种,以沟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为主要特征。随着我国特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逐渐进入普通学校读书,但是近日来,有普通学生家长认为该校班级里的自闭症儿童严重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了普通儿童的学习成绩,甚至对普通儿童的人身安全产生了威胁,要求校方开除自闭症儿童。面对这样的事情,校方似乎一直纠缠在“开除与不开除”的泥淖之中,好像要解决问题没有其他更好的方式,唯有把涉事儿童开除才能了事[2]。从类似案例中可以发现,抗议的家长认为自闭症儿童身上存在的某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自己孩子的受教育状况,这是不能忍受的,因此,自闭症儿童不能和自己的孩子同时接受教育。应该说,就我国自闭症随班就读现状而言,并不是所有自闭症儿童都适合随班就读,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需要具备一定的行为能力。但是笔者认为这种能力并不是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前应具备的,校方可以通过教育康复和个别教育计划在一定时期内使自闭症儿童在随班就读过程中掌握的能力。这为校方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一个新思路,面对“开除与不开除”的两难选择时,学校应力求使自闭症儿童具备随班就读的行为能力。那么什么样的行为能力对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是重要的呢?笔者以该问题为中心进行了初步性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由于调查者所在单位的自闭症志愿服务社团每周末会有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活动开展,调查者在活动开展间隙对自闭症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另外还对武汉某小学承担随班就读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的具体表述针对调查对象的差异做了调整,分为家长卷和教师卷。对自闭症儿童家长发放调查问卷10份,回收有效问卷7份,有效回收率70%,对随班就读教师发放问卷7份,全部有效。
(二)研究方法
撒兰得和陆兹(Salend and Lutz)在1984年曾就“一体化小学的特殊儿童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行为能力才能成功一体化”的问题对一体化小学教师、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发现有17个行为技能是特殊儿童能否成功一体化的最关键因素。1986年的另一项调查同样表明,有29个行为技能被认为是一体化教学的最重要因素[3],本调查参照这两项研究结果,综合了30项行为技能,采用五级评分,“非常重要”为5分,“比较重要”为4分,“一般”为3分,“不是很重要”、“不重要”分别为2分、1分。关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行为能力重要程度的调查是问卷的主体部分,问卷的第一部分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基本信息和家长、教师对于我国自闭症随班就读的基本认识。问卷正式发放之前经过了一轮试测和修改。
三、结果
(一)关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行为能力的综合调查结果
对于自闭症儿童家长和随班就读教师的选择,对于问卷中每一个列举的行为能力算加权平均分,并按照分数高低做出排序,分数越高的代表该行为能力对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成功与否越重要,相反,分数低代表重要程度降低。综合自闭症儿童家长和随班就读教师的调查结果来看,平均分数高于或者等于4分(即代表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行为能力共有十项,如表1所示。
表1 关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行为能力的综合调查结果
(二)家长和随班就读教师对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行为能力的不同认识
从表2和表3来看,家长和随班就读教师各自认为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的行为能力还是有差别的。首先从均分≥4的行为能力个数上看,随班就读教师组的个数为12个,家长组的个数为11个,而且随班就读教师组的加权平均分数略高于自闭症儿童家长组。从具体的行为能力条目来看,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一些差异。双方都认为“服从命令”、“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能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具有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不偷别人东西”、“有需要时能表达清楚”、“需要帮助时,能够设法求助”8项行为对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很重要,虽然这六项都在表格中作为重要行为能力呈现出来,但是重要性还是存在差异的,如家长组的调查结果中“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排在了第2位,但在随班就读教师们的调查结果中排在了第6位。自闭症儿童家长还认为“一次能够记住一个以上的命令”、“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尊重别人物品的所有权”3项行为能力,随班就读教师组的调查结果中还包含“课堂上不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谩骂别人”、“课堂讲话前能征求教师的同意”、“不与别人打架斗殴”4项行为能力。
表2 家长认为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的重要行为能力
表3 随班就读教师认为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的重要行为能力
四、讨论
(一)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行为能力层次相对较高
随班就读形式的具体体现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形式上的随班就读,仅在物理空间上实现了随班就读,很难在学业和生活上融入普通班级。第二个层次是社会融入式随班就读,即普通班级为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提供了一些相应的支持系统,使特殊儿童在学业成就、社会适应上都能取得一定进步。第三个层次是教育效果式的随班就读,这是高水平、高要求的随班就读,特殊儿童不仅能实现社会适应水平的提高,还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学习潜能,取得尽量好的学习效果,真正实现学有所得,同时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4]。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形式的具体体现可以按照形式的、社会融入式的和教育效果式的进行划分,随着三个层级不断深入,除了需要外部支持体系不断升级之外,自闭症儿童本身需要的行为能力应不断升级。在调查结果显示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的十项重要行为能力中,既有关于规范和纪律的行为能力,如“服从命令”、“课堂上不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不偷别人东西”等,又有关于自闭症儿童本身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要求,如“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能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有需要时能表达清楚”、“需要帮助时,能够设法求助”、“一次能够记住一个以上的口头命令”、“具有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等,而且后者涉及的行为能力个数要高于前者,所以整体来看,自闭症儿童应该具备相对较高的行为能力才能成功随班就读。
(二)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行为能力存在群体差异的分析
随班就读教师组认为的重要行为能力个数略多,而且分数越高,说明随班就读教师组对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要求更高,究其原因,是随班就读教师在打分时参照的参考对象是班里的其他同学,多年普通学校教学经验使教师对儿童在班级应有的表现有一个直观印象,教师大都认为,班级里的儿童应该是这样的,参照这一直观印象对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所需的行为能力做出要求,说明起点较高。自閉症儿童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较了解,考虑问题从孩子自身行为能力出发。从具体行为能力条目来看,家长和随班就读教师都认为“服从命令”、“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能理解教师布置的任务”、“具有初步的情绪管理能力”、“有需要时能表达清楚”、“需要帮助时,能够设法求助”等行为能力是必需的,而自闭症儿童存在的社会交往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的行为模式都使这些行为能力的获得非常困难,说明自闭症儿童的核心障碍特征严重影响随班就读的质量,这是情理之中。
另外,调查结果显示随班就读教师相对更关注规则和纪律性的行为能力,如“不偷别人东西”、“课堂上不随意离开自己的座位”、“不谩骂别人”、“课堂讲话前能征求教师的同意”、“不与别人打架斗殴”等,而自闭症儿童家长认为重要的行为能力中包含的纪律性行为能力相对较少。原因方面,家长不仅对于我国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发展水平的期望值高,而且对于自闭症儿童在普通班级中表现的期望值高,因此对于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行为能力的评选更多地从“如何随班就读地好”出发,而随班就读教师则从整个班级出发,在某一程度上考虑的是“如何能随班就读”。
五、总结
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推进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自闭症儿童需要具备相应的行为能力才能更好地随班就读。因此,普通学校在随班就读支持条件并不完备的情况下,可以接纳具备调查显示的行为能力的自闭症儿童。当家校发生冲突时,校方可以和普通家长协商,力求在一定时期内帮助自闭症儿童具备这些行为能力,促进自闭症儿童发展的同时保证普通儿童的受教育权利。本次调查报告的样本量较小,问卷的设计与发放存在不合理之处,指导意义和推广意义欠缺,希冀能给研究者提供一个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雷江华,方俊明.特殊教育学[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44.
[2]三九木.特殊学生需要怎样的特殊关爱?[N].中国教育报,2014-12-18(02).
[3]彭霞光.视力特殊儿童的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13-115.
[4]周思佳.广州市海珠区孤独症儿童普通小学随班就读问题及对策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1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