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问题成为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2015-09-10高斌
高斌
摘 要: 《高中化学新课程》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注意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是让化学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化学课堂应该是以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式思维过程。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而提出问题要在一定情境中,才使问题有价值、有意义。因此,教学的整个过程应重视创设化学课堂情境与设计情境中的问题。
关键词: 课堂教学效率 问题设计 激发兴趣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是科学发现的源泉。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设置一些問题,让学生在预设的问题情境中观察、分析、猜想、归纳,从而找到问题解决方法。那么,怎样才能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再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呢?
从心理学认知理论角度看,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有精心的问题设计,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精美的问题设计体现。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主动性思维,教学效果肯定不理想。因此,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我觉得应该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一、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突出教学主体。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课堂观点转化为问题,以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借助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问题设计,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作用的表现。在学习上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从本质上讲缺少主体性思维。教师应不断启发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二、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情境创设,激发探究兴趣,培养综合能力。
传统课堂教学只重视纯知识教学,有的教师为了使自己讲得清、讲得多,经常把自己的思维让学生套用,强加于学生,则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思维能力得不到有序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只会处理已简化了的课堂对象和理想化的课堂模型,遇到实际问题就不知所措。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发生重大转变,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发展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交流、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因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就成为提高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渠道之一。教师必须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抓住主要因素的能力,提取课堂对象和课堂模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课堂知识的意义,逐步培养学生主动观察自然、寻找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三、优化问题设计,找寻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探究课堂规律。
问题设计要符合学生知识背景、思想现状和思维特点,具体明确,有层次感,避免教师提出的问题大而无当,内涵外延不明确,使学生无从下手。问题设计要精,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
针对上述内容,我在课堂教学中尝试了以下几种方法。
(一)根据教材内容,选取故事或新闻情节
很多知识的产生都会伴随颇令人回味的故事情节,对其加以适当改造,就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兴奋起来,让学生的思维从问题一开始就进入高潮。如讲授铝的化学性质的时候,选取这样一则故事:在英阿马岛战争中,英方用铝合金制成了一艘现代化驱逐舰,被阿方的导弹击中后,燃起熊熊大火,无法扑灭,导致舰艇沉没。通过这样一则故事很快激起学生,特别是一些爱好军事的男生对铝的化学性质的学习欲望。此外,可以选取相应史料。史料的真实性对学生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其中往往能渗透一定的化学思维。比如,讲授玻璃时,选取玻璃从发现到成为珍品再到普及的发展过程,让学生了解玻璃的性质、成分等。
(二)问题设计紧贴学生实际,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问题设计中如果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合适的角色,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讨论中,则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学习新课《合成氨条件的选择》时,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位大型合成氨厂的厂长,为了搞好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你应该考虑哪几个方面的问题?”由于设计的问题具有较大的实际性和开放性,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似乎自己真的成了厂长,在讨论过程中,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很多富于创意的想法。
(三)抓住实验现象,及时提出问题
有时利用化学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也能引起学生注意。如有机化学基础“苯”的一节教学中,先向学生介绍苯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结构式,然后结合学生以往经验提问,苯是否能使溴水及高锰酸钾溶液退色?学生结合苯的不饱和性,并根据前面学的烃类的性质理解,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能”,接着做实验进行验证,结果相反,学生哗然,急于想弄清原因,此时引导学生看书,效果能不好吗?
(四)通过语言适时点拨,不断细化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可能受到诸多方面影响,很多知识不能到位,此时可以通过教学语言不断设置台阶,逐步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的教学中先演示钠与水的反应,使具体现象呈现在学生面前,此时若直接要求学生回答根据钠与水反应的现象能得到什么结论,则学生受观察能力及推理能力的限制,往往不能全面。教师应该加以点拨,不断细化问题,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如下问题:1.反应时钠处于怎样的状态?2.实验过程中钠熔成一个小球,说明了什么问题?3.实验中发出了嘶嘶声,为什么?4.经分析,可推理出产物会有什么?5.怎样设计实验检验产物?这样通过问题的不断细化,学生牢固掌握钠与水反应的现象及对应的解释。
(五)适时调控提问的等候时间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仅停留1、2秒就开始点名。从实际效果看,学生由于思考时间不充分、精神紧张、准备不足等原因,通常无法回答或者仓促回答导致错误,进而,教师必须花费更多时间给学生提示或者纠正学生的错误,既浪费时间又容易招致学生的反感。这样的课堂提问往往是无效的或者低效的。因而,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根据问题难度适当控制提问等候时间,也就是说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时间,以提高学生回答的准确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当然,对于等候多长时间为宜,我们认为自提出问题到指定学生回答,至少应该等待3~5秒钟为宜。如果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开放性的,那么留给学生的等待时间以10秒左右为宜。
一方面问题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提问。问题设计要有适当难度和梯度,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可能,又要具有培养课堂思维的价值。如一些能引起认知冲突的问题,能引起争论的问题,或能将认知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等等。通过提问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不对学生的思维强加干涉。
另一方面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还要了解学生思维的特點。如教师可通过这样一些语句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你的看法是……”“你是怎么想的?”“这是为什么?”等,使学生在学习中对问题保持敏感和质疑的心态,培养对科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及勤于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最终目的。
总之,创设问题、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有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充分考虑运用启发式教学和过程性教学方法,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围绕学生实际,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有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而贴紧素质教育的脉搏,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