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视频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

2015-09-10潘雪龙

考试周刊 2015年6期
关键词:微视频教学应用

潘雪龙

摘 要: 本文以昆山周市中学为例,分析了“微视频”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的必要性。分别从内容设计、角色定位、技术实现三个层面探讨了“微视频”应用的可行性,提出“微视频”在面向生源地复杂的农村中学可以实现教学不同步,达到师生关系的“生态共生”。

关键词: 微视频 中学信息技术课 教学应用

一、引言

进入2014年,关于“微”的研究炙手可热,充斥整个信息技术学科相关的各类期刊、杂志。在基础教育中,最热门的是关于“微课”的讨论、培训、应用。其中笔者见证了一线教师关于“微课”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于讨论“微课”与“微视频”的差异。毫无疑问,微课的主阵地是微视频,但有微视频不一定称之为“微课”。关于“微课”的应用研究大多探讨社会化学习环境中的学习,学习地点或者学习终端可以超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课堂。笔者认为这恰恰体现了二者之间的差异。面向昆山周市中学初一年级300多名来全国各地不同背景的学生,许多学生家里没有电脑或者仅有一台电脑且严格禁止学生使用的环境下,研究其“微课”的应用显得力不从心。本文重点探讨信息技术课堂中“微视频”的应用,以期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内容的学习。

二、微视频应用必要性分析

(一)昆山周市中学的特殊性

昆山市周市中学首先是一所以外地生源为主的乡镇学校,现有1179名学生,包含372名是本地户籍,占学生总体人数的31.6%,其中本地生源有150名,占总体人数的12.7%。在课堂中笔者调查了七年级7个班级的信息技术基础,表示,小学阶段几乎没有上过信息技术课或很少接触电脑的同学,平均每个班级有十多名之多,略占每个班级20%左右。想要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既完成规定的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与研究任务,又兼顾后进生非常具有挑战性。因此,借助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以“微视频”的形式可以帮助实现课堂教学的不同步,达到分层教学的目的。

(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与小学信息技术的课程的学习具有承接性,也有内容交叉、重合的部分。某种程度上,学生信息素养提高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学生的技能操作中达成。这些技能的习得是可以通过任务的设置和学生的练习短时间提高的,因此,尽管有些学生是零基础,却具备可提升的空间。所以,采取“微视频”的方法有助于帮助这些零基础的学生缩小差距。

三、微视频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一)内容设计

1.时间简短,内容相对独立

毫无争议的是微视频的主要特征是“微”,要求播放时间短授课内容少。对于微视频应该“微”到何种程度,不同的知识点和不同的学习对象有不同要求。面向中学生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需要分析知识点、学习对象的注意力、课堂容量等。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在每节课中会提供三段“微视频”,平均每段微视频2分钟左右。录制内容是针对本节课操作步骤多或者容易忽视的细节问题。每段微视频的内容既保持聯系又相互独立,学生可以有选择地观看。

2.表现丰富,减少认知盲区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点,除了要求信息技术教师本身具备良好的课堂操控能力外,“微视频”也要能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表现形式可以结合音、画、图等。在简短的时间内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针对信息技术课中容易忽视但又很重要的细节,教师不提醒,学生就完成不了任务,笔者称之为“认知盲区”,如必要的快捷键选择等,可以结合截图标注的形式表达。

(二)角色定位

1.角色辅助

作者龙丽嫦认为,“在中小学不要意图使用任何的技术手段完全取代传统的班级授课制”[1]。他们共同表达了在现有社会条件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赋权予学生的困境。对此,笔者深有感触。笔者在信息技术授课中曾尝试使用微视频的形式取代教师的演示,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收效甚微。王帆在探讨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的时候,提到一直以来倡导教师放弃主动地位,赋权予学生,结果却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是“社会发展集聚的力量还未能颠覆上一次社会发展成果的影响”[2]。引申至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依然不能忽视,微视频的定位限于“辅助”角色。在难点的突破中,微视频可以辅助信息技术零基础或者有障碍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任务完成较快的学生可以跳过微视频,直接进入下一个知识点或者任务,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不同基础的学生的分层教学。此外,减少了教师的课堂工作量,提高了任务的完成率。

2.生态“共生”

自信息技术渗透到课堂教学中以来,探讨关于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或者整合问题一度非常热门,尽管如此,信息技术仍然游离于课堂之外。其原因可能来源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掌控能力或者来源于传统授课方式根深蒂固的影响等。杨改学、胡俊杰认为,解决该问题的首要途径是达到信息技术与教师、学生等的生态“共生问题”[3]。微视频作为信息技术的一种形式,运用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具有天然的优势,但是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是处理师生之间的时间关系[4]。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生态“共生”,最重要的是实现时间的生态分配。周市中学一节课的时间是45分钟,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所有学生完成学习任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大的挑战是学生与教师的时间拉锯战,师生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教学任务或者学习任务,有障碍的学生可能因此牵扯老师的时间,当然教师的行为也有可能影响那些接受较快的学生的时间,这样教师与学生处于竞争状态。杨改学引入的生态共生的概念,认为教学双方在“时间”资源上可以实现自动调节,从而营造生态化的教学环境。笔者认为,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微视频既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又是一剂调节师生时间关系的良药。在周市中学信息技术课堂中,使用微视频,学生可以在任务完成过程中自由选择观看,教师可以把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讲解上。

(三)技术实现

以目前初一年级正在授课的第三章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为例,重难点在WPS表格中公式和函数的编辑、使用。以苏教版课本中“南京居民住宅分时电价电费统计表”为例,涉及单元格地址的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填充柄的使用,以及公式的编写。在授课中发现,影响学生完成任务的障碍之一是绝对引用的编辑方法,绝对引用地址有两种编辑方法,一种是在对应单元格地址的行或列之前加“$”,另一种是直接选中对应单元格地址,按键盘“F4”。为了减轻学生的操作负担,笔者在授课中重点引导学生使用“F4”快捷键,然而,教师演示一遍后,有些学生存在如下问题:(1)“F4”键找不到在哪里;(2)“$”符号放在了不该绝对引用的地址前面;(3)编辑公式时,没有先选中需要计算的单元格;(4)编辑公式时,鼠标随意点击,导致意外错误;(5)公式的编辑完后,不知道按回车键或者“√”;(6)鼠标不知道如何变成填充柄工具,黑的实心“+”号。以上所描述的这些问题如果教师采取一对一辅导或者重新演示,就有可能影响课堂进度,或者,仍然没有引起学生注意。此时微视频的优势凸显。在本课中,笔者在微视频中提供了对应的提示和标注。学生观看微视频后,问题便迎刃而解。此外,笔者使用的视频录制软件Camtasia Studio具有自动聚焦功能,即使操作对象中只有很小的一块区域,在微视频中能放大显示,而教师通过广播演示,不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最后,微视频播放速度可以自行调整,而教师的演示有可能不能满足有些学生的需求。总之,学生利用微视频学习不仅提高了学习主动性,而且延长了困难学生的学习时间,客观上达到了分层教学。

四、结语

在面向昆山周市中学类似的生源复杂、层次不一的教学对象时,微视频可以有效辅助教师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有效完成学习任务,整体提高学生成就感,客观上实现分层教学。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微视频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将这种方式的学习延伸至课外学习,最终转化成为终身学习的方式。

参考文献:

[1]龙丽嫦.三问微课:影响微课质量的关键因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10:10.

[2]王帆.微时代社会化学习本质探寻[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9.

[3]杨改学,胡俊杰.从生态视域解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02.

[4]杨改学,胡俊杰.从生态视域解读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堂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14.8:103.

猜你喜欢

微视频教学应用
浅论微视频在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及效果
微视频的内容主题发展趋势分析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
专题实践活动中的微视频教学
略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微视频的应用
浅谈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慕课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