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平行线的性质教学设计及反思

2015-09-10郑海龙

考试周刊 2015年69期
关键词:同位角平行线平行

郑海龙

一、教材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安排在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在这个单元中先是讲平行线的判定,而后是平行线的性质,这样的安排既渗透了图形的判定和性质之间的互逆关系,又体现了知识的连续性。

二、学情分析

平行线的性质是学生对图形性质的第一次系统研究,对于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都是陌生的,所以学生要在老师的引导下类比研究平行线判定的过程建构平行线性质的研究过程。

三、教学目标

(一)理解平行线的性质。

(二)经历平行线性质的探究过程,从中体会研究几何图形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重点

得到平行线的性质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得出性质2和性质3的推理过程的逻辑表达。

六、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教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几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在这三个判定方法中条件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在这三种条件下,能得到两直线平行,如果反过来,两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引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学习平行线的性质做好铺垫。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教师提出问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截得的同位角会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

师生讨论:学生首先对结论进行猜想,然后教师进行引导,接着让学生动手操作。

教师提出问题:在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条件下,同位角有什么关系,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师生讨论:让学生画出以下图形,证明自己的猜想。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能否找到同位角,能否使用恰当的工具测量出角的大小。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予以帮助,鼓励学生参与动手操作的学习过程中。

教师提出问题:你能把自己的结论及验证方式告诉大家吗?

师生交流: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如果出现知识性错误,教师要及时指正。学生在验证自己的结论时可能会用到的方式是:度量法,即用量角器进行测量或使用图形计算器来验证。重叠法,即通过剪纸,重新拼图的方式进行比较验证。

教师继续提问:如果改变第三条截线的位置,我们发现的结论还依然成立吗?

师生活动: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订方案,进行验证。有以上的探究,学生在这轮活动中会有较清晰的思路,教师稍加指点就可以。最后,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发现同位角的数量关系是不变的。

教师提出问题:谁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一下你刚才发现的结论?(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谁能用符号语言来表述一下性质1?(如图:如果a∥b,那么∠1=∠5。)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经历动手操作——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验证猜想的验证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锻炼学生由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文字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为下一步推出性质2和性质3打好基础。

(三)应用转化,推出性质。

教师提出问题:上节课中,我们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推出“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类似的,“咱们能由性质1,推出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吗?

教师继续提问:谁能用性质1和其他相关知识说明理由?

师生讨论:教师指名,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接着师生共同修正论证过程。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多多关注推理过程,格式慢慢改正,最后师生共同完成证明过程。

教师提出问题:谁能用文字语言表述一下你刚才发现的结论?(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谁能用符号语言来表述一下性质2?(如图:如果a∥b,那么∠3=∠5。)

设计意图:

在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下逐渐建构研究思路,循序渐进的让学生从“说思路”到“证推理”过渡。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得出了平行线的两条性质了,那么,你能根据“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推出“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吗?

学生活动:这次推理让学生单独完成,当学生完成后,教师借助多媒体出示推理过程,给予指点和纠正。

共同得出结论:文字语言: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符号语言:如果a∥b,那么∠4+∠5=180。

设计意图: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使学生逐步养成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说的好习惯,从而进行简单的推理证明。

(四)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练习: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如果AB∥CD,∠A=118°。

(1)求∠D的度数。

(2)不用度量的方法,能否求得∠B的度数?

设计意图:设计本题是为了让学生灵活运用平行线的性质,第一题比较简单;但是第二题需要学生学以致用,灵活掌握。

(五)小结。

性质定理:由“线”定“角”。

由“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定“角”的数量关系(相等)。

判定定理:由“角”定“线”

由“角”的数量关系(相等),定“线”的位置关系(平行)。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帮助学生梳理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并掌握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平行线的性质。

七、教学反思

(一)把握好教学要求。

本章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图形与几何”的起始阶段,在这章的教学过程中,要逐渐让学生认识到“图形与几何”的重要性与趣味性,因此,笔者在执教“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中,尤其是推断性质1时,教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方式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几何产生兴趣,当学生形成良好的态度和情感时,才能乐学。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提高教学要求,增加难度,一旦难度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挫伤。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理解教学内容在本章节及在全书中的位置与地位。

(二)充分发挥实物、模型、图片的作用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图形的认识和几何知识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所以课本中的许多几何知识都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周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用量角器等工具测量角的度数,这其实是借助实物判定平行线的性质的。在证明性质3的时候,教师并没有把证明过程一一列举出来,而是等学生完成后,再借助多媒体更正答案。利用多媒体不仅使教学变得简单,还能展示多彩的几何图形及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借助一切外力辅助教学。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學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教师培训手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06.

[2]陈克胜.基于数学文化的数学课程再思考[J].数学教育学报,2009(01).

猜你喜欢

同位角平行线平行
《相交线与平行线》巩固练习
向量的平行与垂直
平行
逃离平行世界
平行线
添加平行线 求角真方便
不可思议的平行线
“三线八角”
再顶平行进口
三线八角中的主线——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