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发展研究

2015-09-10赵敏等

考试周刊 2015年63期
关键词: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发展贫困地区

赵敏等

摘 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到2020年,要基本普及学前教育,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省。为了加快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特色发展是必由之路,因此需要查找当前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从而促进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 贫困地区 农村学前教育 特色发展 教学策略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规定,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努力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各地要把发展学前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将幼儿园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统一规划,优先建设,加快发展。国家实施推进农村学前教育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可以说,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农村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

贵州省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贫困地区,据2009年统计数据显示,贵州省人均GDP为1350.98美元,排全国各省最后一名。由于经济落后,贵州的教育水平较为落后,农村学前教育更是如此。由于基础薄弱,资源不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进行了深入调查,以贵州省的乡镇幼儿园为研究对象,对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提高了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的质量,促进了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快速发展。一方面,可以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另一方面,可以为其他类似地区学前教育发展提供借鉴,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二、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民办园“入口关”不严,办园管理混乱。

调查发现,贵州省各地州县区普遍存在“黑园”现象。所谓黑园,就是没有经过审批自行开办的幼儿园,它们中有家庭作坊式的“夫妻园”,这种幼儿园办园条件普遍达不到标准,对孩子教育和管理随心所欲,保教质量难以保证,安全隐患较大。此外,还有的民办幼儿园虽然办了注册手续,但是办园基本条件都不具备,如某地区某社区幼儿园是有办园许可证的,然而,该园实际由大型仓库改建而成,班级教室和寝室没有外墙,也没有窗户,需24小时开灯照明,根本没有达到基本的办学条件,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还有的民办幼儿园由农村饭店改建而成,园长是原来负责经营饭店生意的老板娘,不懂得教育,学前教育更不了解。

民办幼儿园管理问题突出,导致学前教育市场混乱。政府相关部门没有把住“入口关”或把关不严,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是政府关于民办园的管理体制不当,多数地县教育部门对民办园的审批和管理没有归口一处,管审批的不管质量,管质量的管不了审批,由此必然造成监管缺失,进而使“黑园”泛滥,影响学前教育事业正常发展。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对学前教育重视不够,在学前教育方面的投入太少[2]。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方面,各地县区教育部门都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认为应该“先有起来,再好起来”,因此“暂时没有条件讲质量,只能先满足数量需要,让孩子们有园可上,之后再逐渐提高质量”。政府对学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和地方学前教育需求的旺盛,导致地方教育部门不得不降低入口标准。

(二)幼儿入园类型结构不合理。

贵州省现有73.92%的幼儿在教育部门办的公办幼儿园就学,有21.96%的幼儿在民办幼儿园就学,在集体和其他部门办的幼儿园就学的仅占4.11%。在城市,就学于民办幼儿园的幼儿比例较高,占49.30%,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占33.55%。在县镇,在民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占30.59%,在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占66.46%。这说明在县镇,幼儿主要在教育部门办的幼儿园就学。在农村,在民办幼儿园就学的仅占8.44%,而在教育部门办幼儿园就学的幼儿达90.73%。这种状况在发达地区恰好相反。如浙江嘉兴市,政府的公办幼儿园只占13%,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以民办幼儿园为主[3]。这可能是因为民办幼儿园收费较高,其收费一般是教育部门办幼儿园的2~3倍,由于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落后,绝大多数家庭没有将孩子送往民办幼儿园的支付能力。这样,在贵州省的民办幼儿园很难有较大的发展,从而形成以公办幼儿园为主的学前教育结构[4]。这种学前教育结构性问题加大了政府的学前教育负担,使贵州省学前教育发展举步艰难。

(三)农村幼儿教师的整体状况需要改善。

首先,师资水平低。在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中,取得幼儿教师资格的比例很低,多数幼儿教师为初中学历或高中学历,很少接受过正规的学前教育专业培训。农村幼儿教师普遍缺乏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落后等。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办园者及亲属临时顶岗现象不足为奇。

其次,待遇低。农村幼儿教师的待遇一般很差,月薪通常在300~800元,而且没有任何福利,同时缺乏基本的社会保险。另外,由于幼儿教师身份的不明确和工作任务繁重,很少有高素质的人才选择从事农村幼儿教师职业,只要有机会通常都会改行,致使农村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

再次,缺乏相应的培训。据统计,有将近60%的农村幼儿教师从未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只有少量农村幼儿教师接受过脱产培训,且培训时间短暂、培训机会少。由于教学理念得不到更新,专业知识得不到拓展,专业技能得不到提高,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高成为一句空话,没有良好的师资保障,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必将失去根基[5]。

(四)家园、社区共育缺乏。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在人们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中越来越得到重视。然而,在经济日益发展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队伍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抚养和教育重担落在了家庭中祖辈们的身上。相比临代抚养的儿童,隔代抚养下的留守儿童在学习、情绪情感、道德及个性等心理方面存在明显缺陷,这是一个不容忽视和回避的社会问题,应引起家庭、幼儿园、社区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确保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研究者经过调查发现,贵州省农村学前儿童家园、社区共育极度缺乏,特别是农村社区学前教育几乎没有。

三、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发展路径

(一)完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政府出资开办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数量偏少,很难满足农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需要。因此,应该拓宽思路,改革办园机制,通过多种形式开发农村学前教育资源,兴办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机构,提供“广覆盖、保基本”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乡镇和大村独立建园,小村设分园或联合办园,人口分散地区举办流动幼儿园、季节班等,配备专职巡回指导教师,逐步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6]。依托县、乡中心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的农村学前教育管理运行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村自主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增加学前教育机构的数量。随着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民办幼儿园逐渐成为学前教育机构的中坚力量。所以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努力形成公办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园格局,缓解农村学前教育机构的紧张局面。同时健全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有效的管理网络,从管理体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良性机制。

(二)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

通过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及城乡幼儿园对口支援等制度,不断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7]。

首先,制定幼儿教师准入制度。不断强化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按照《幼儿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严格把关幼儿教师准入,积极鼓励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支援农村幼儿教育事业,从而提升整体农村幼教师资水平。

其次,建立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将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纳入“国培计划”和“省培计划”,定期对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脱产进修、参观交流及园本培训等多种方式,不断提升农村幼儿园园长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建立城乡幼儿园定期交流制度。实施县、乡镇幼儿园教师和农村幼儿园教师的“帮带制度”,通过日常教研活动对农村幼儿教师进行传帮带,提升农村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满足农村学前教育的需求。

葡萄牙政府向来重视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1978年至1979年间,该国曾在农村地区大力兴建公立幼儿园网。虽然近年来幼儿教育事业得到了普遍重视和大力发展,但仍无法满足农村地区儿童的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幼儿的入园率仍然很低,特别在一些人数较少的农村地区。由于3~6岁幼儿人数少于15名而无法开办幼儿教育机构,以致这些小村庄的儿童失去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葡萄牙教育部根据农村社会的需求,在一些幼儿数少于15名的村庄里开办学前班。为了保证师资,政府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8],即根据农村地区的需要,派部分专业幼儿教师到一些设有临时学前班的小村庄教学,为当地儿童提供专业的早期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不但为小村庄里的幼儿提供了良好的教育,还为当地家长们提供了教育指导,这种灵活的教育形式极大地满足了农村社会的需要。因此,贵州贫困地区可以借鉴葡萄牙政府的做法,采取“巡回流动教学”的方式,满足农村地区学前教育的需求。

(四)家园、社区合作,关注农村留守贫困儿童。

社区中的低收入家庭子女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受教育状况将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有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挣钱,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有的因为父母离婚,都不愿照看孩子,留给年迈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有的因为父母沉迷于赌博,孩子无人照看;有的因为父母残障、智障或者父母沉迷于赌博而欠下巨债,从而导致孩子的生活极度贫困等。关爱留守儿童、关注贫困家庭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在家园、社区合作共育工作开展中,应立足当地幼儿园,从真诚沟通入手,在交流互动中让祖辈家长走进幼儿园、让幼儿园走进社区,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关注留守儿童,采取相应措施,切实为这个特殊的群体带来关爱和教育。

家园、社区合作,关注农村留守贫困儿童,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对幼教机构提出学前教育管理建议。针对本园及幼儿自身的特点,改进教育教学活动,改善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基于社会需要和民族特色,灵活使用并研发乡土教材;幼儿园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学校,促进家长教育观念和行为转变。同时,家庭和幼儿园应做到:家园生活互相了解;家园教育互相配合;家园工作互相信任;家园问题互相沟通[9]。

其次,加快城乡经济文化一体化,消解城乡二元结构。划分政府学前教育责任,对农村学前教育适度倾斜;坚持城乡学前教育共同发展,改革等级评估制度;打破城乡二元分隔体制,加快农民工“携子”融入城市步伐。

再次,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工回乡创业,让农村儿童不再“留守”。

最后,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学前教育投入体系,让农村儿童享有“市民”教育待遇。当地政府、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四方联手合作,共育农村留守儿童,逐渐使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合作、共育的途径和方式向着深层次、全方位、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作岭,张莉.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3):16.

[2]黄建春,陈幸军.湖南省学前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建议[J].学前教育研究,2011,(2):49.

[3]郭维平.发达地区学前教育办学体制与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发展—以浙江省嘉兴地区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7,(5):20-23.

[4]胡韬,赵德肃,郭文.民族贫困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的问题与对—以贵州为例[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5):107.

[5]姚炳辉,谢雅芳.对农村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的思考[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4,(7).

[6]冯晓霞,王玲艳.聚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学前教育建设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09,(6).

[7]阳曼超,孙启进.论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学前教育研究,2010,(4):14.

[8]孙亚娟.葡萄牙学前教育的改革及其启示[J].教育探索,2011,(3):159.

[9]夏晶晶.家园共育 携手同进[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20-121.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2012年贵州省基础教育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验课题“毕节试验区学前教育特色发展研究”,编号:2012B297;2013年首届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贵州省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发展研究”,编号:2013B080;2014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科项目“欠发达地区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以毕节学院为例”,编号:14ZC267。

猜你喜欢

农村学前教育特色发展贫困地区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当前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突破的几点建议
民办高校特色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农村学前教师发展困境及策略研究
教育资源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解决方案
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策略
加快以内画为特色的衡水文化产业发展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