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有效课堂提问的思考
2015-09-10毛荣芬
毛荣芬
摘 要: 课堂提问是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是教学反馈的重要方式之一。有效的提问能驾驭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能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兴趣,能让学生有所悟、有所获,使学生感受到一种身心愉悦和享受,从而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然而,实际教学中的提问存在诸多问题。要让提问有效,教师应努力认真钻研教材、研究学生,并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注意提问方法和时机,并积极引导学生思考,拓展提问,以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关键词: 初中物理 课堂提问 教学效率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然而,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实际效果,主要表现为:①问题未经设计,不假思索,简单问答。教师过多地提出一些诸如“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问题。每讲一两句便问“是不是”、“对不对”,形同口头禅,发问不少,收效甚微。②教师对提出的问题自问自答,与学生无关。③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没有思考时间,尤其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不够。④教师先点学生名字,然后才提出问题。提问没有面向全班,往往造成一个学生惊慌、其他学生松弛的局面。⑤不自觉地局限于向前排和中间区域的学生提问,或只对成绩好的学生提问。⑥一个问题还未做出明确结论,又提出另一个问题。⑦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置可否,不作评价。
有效提问是一种技巧,更是一门艺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教学经验,认为教师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问题,化难为易
物理学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深入钻研、剖析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难点,仔细研究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启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教学目标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首先,设计的问题难易要适当,问题过难,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问题过易,则不利于学生能力发展。问题的难易程度应以多数学生经过思考后能正确答出为宜。其次,课堂提问应尽量形成系列,环环紧扣教学内容。
问题要表述具体、清楚,切忌问题太大、表述不清、模棱两可,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可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化难为易,在解决每一个小问题的基础上,深入问题实质。如学习“机械效率”一节时,学生对“有用功”、“额外功”很难理解,于是我设计并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用桶从井中提水时,你的目的是提水还是提桶?学生回答:当然是提水了。我又问:这个过程中,提水时必须和什么一起提上来?学生回答:连带桶一起提上来。我又问:提水做的功和提桶做的功,哪个是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有用功?学生回答:提水做的功是有用功。我又问:哪个是没必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额外功?学生回答:提桶做的是额外功。我又问:如果桶掉在井里了,你现在要把桶捞上来,怎么办?捞桶时会不会连水也提上来?学生想了一下回答:捞桶时会连水提上来。我又问:这时你的目的是提水还是捞桶?学生回答:当然是捞桶了。我又问:提水做的功和提桶做的功,哪个是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有用功?学生回答:提桶做的功是有用功。我又问:哪个是没必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额外功?学生回答:提水做的是额外功。到这时学生明白了,在实际情况中,表面上看是做同一件事情,但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分清哪个是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有用功,哪个是没必要做的但又不得不做的额外功。这样,既联系生活实际又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会感到由衷的喜悦,才能进一步调动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巧妙设计提问,循序渐进
物理课教学内容多而杂,要在45分钟内让学生融会贯通,发展引线作用的提问,就要注意处理好量的问题。一节好的物理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提问过多会让学生有被老师牵着走的感觉。因此,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逐步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增强教学效果。
例如,初中物理“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课堂提问我是这样实施的: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一、二小节后提问:同学们天天骑自行车上学,能不能告诉我怎样才能使运动中的自行车继续前进?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需要用力蹬。我趁着同学们高涨的热情又问:物体做各种运动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大声回答:需要用力。我又问:那么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正确吗?学生大声回答:正确。这时,有些同学小声地说:老师问的问题也太简单了。我没作声,接着做了演示实验后我又问:观察小车在斜面滑动的演示实验后,看到什么现象?学生回答:小车在毛巾面上前进距离最短,在棉布面上前进距离较短,在光滑木板面上前进的距离最长。我继续问道:你们能不能告诉我小车为什么在毛巾面上前进的距离最短?学生思考了一下回答:毛巾的表面比较粗糙,对小车的阻力最大。我又问:为什么在光滑的木板面上小车前进的距离最长?学生回答:木板表面光滑,对小车的阻力小。我又问:如果把木板换成光滑的玻璃表面,小车受到的阻力变小,小车将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车前进的距离将会更长。我问:好,我们来做个假设:假定小车在比玻璃表面更光滑的物体表面上运动,没有阻力,小车将如何运动?学生回答:小车将一直前进。那么,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小车什么时候会停止运动?学生思考了一下回答:小车不会停止运动。那么,小车运动状态会变吗?学生回答:小车运动状态不变。好,大家回答得很好,老师最后还有两个问题:小车运动需要力吗?到了这时,同学们发现了问题,很不情愿、很迟疑地小声回答:小车运动不需要力。我趁机问:那么,你们开始讲的物体运动需要力,现在又说物体运动不需要力,这不是前后矛盾了吗?
“物体的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呢?”同学们一脸疑惑,纷纷议论了起来,一两分钟后,再带着问题进行后面的学习。这样做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自觉进行后续学习,收到的效果很好。
因此,教师备课时要认真挖掘教材,吃透教材精髓,精心设计有效问题,对于易混淆、易出错的知识点应该通过一些巧妙的提问加以区别,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产生悬念,使学生处于渴望知道结果的心理状态,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产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三、把握提问时机,面向全体学生
首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要注意把握时机。如果时机得当,则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全方位兼顾。教师设计课堂教学问题时,应该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要让优等生吃得好,又要让后进生吃得饱,针对不同层次学生,采用不同提问方式,变换不同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地展现自己。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等全体学生对问题有了一定思考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
例如,复习“平面镜成像规律”时,我是这样设计并实施提问的:点两名个头差不多、平时不爱学习又好动的学生上讲台,一左一右面对面站好,其中一个扮演“物”,另一个扮演镜子中的“像”,他俩表演我来提问。开始让“物”抬起右手,手掌平放在头顶前后比划几下,“像”同时做相同的动作。这时我就问:像和物大小有什么关系?我让学习中等的学生回答,他很快回答:像和物大小相等。接着,我让“物”抬起左手放在左耳朵上,让“像”抬起右手放在右耳朵上。这时我又问:像和物左右关系是什么?我让学习好一点的学生回答,他想了想,答道:像和物左右相反。接着,我让“物”和“像”同时向前跨一步,站好,接着又同时向后跨两步,站好。这时我又问: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还没等我问完,同学们就抢着回答:像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在这种轻松愉快、形象生动的情境中,同学们很快掌握了这个知识点,并且印象深刻,在后面的复习过程中,同学们情绪高涨,效果非常好。这样,既活跃课堂,又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和探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把问题设计作为备课重要内容之一,力争做到少而精,形式多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着眼点,让自己教得轻松,学生想学、乐学、善学,获得良好教学效果。
四、注重提问方式,及时进行评价
因材施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在初中物理课堂提问中,应该因人设问。教师提出问题后,要善于观察学生,根据问题难易情况和学生实际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对于学生表达的见解与想法,无论对错,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在肯定的同时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不足,通过恰当的辅导或提示,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够得着”的成就感。
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及时做出评价。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要不拘一格,并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现状注重激励,肯定学生的努力与潜力。当学生自信地答对时,说明这个问题对于他非常简单,加以肯定,可用“正确”、“不错”等评价语言,不作过多表扬。当学生不自信、犹豫地回答对时,应给予积极肯定,可用“完全正确”、“非常准确”、“很好”等评语,使他今后更有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当学生非常自信地回答错误时,首先对学生的积极回答做出肯定,引导他思考正确的答案。也可以让另外一个学生回答这个问题,使他受到挑战,更努力。当学生不自信回答错误时,教师不应立即让学生坐下,可以再重复一遍问题,鼓励该学生作答,也可转变提问方式或增加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即使学生多次启而不发,也可以先请学生坐下,让他听取其他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应放弃任何一个回答问题的学生,因为评价应该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
五、动之以情,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非常强调教学情境的创设,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完成教学活动的有利条件,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创设良好教学情境的关键,提问是教学情境调控的最佳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少不了教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措词及语气语态,要有一种亲和力、凝聚力,这样才能与学生平等地对话、交流,学生才会抛弃思想上的顾虑,走进老师的思维之中。
总之,课堂提问要问得恰当、巧妙,切中要害,既突出知识重点,又有条理,一环扣一环,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认真钻研教材,深入研究教育教学理论及学生心理,广泛吸取各方面教学经验及优良教学方法,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这样,才能设计出好的课堂提问,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启迪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柳青.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22(4):26-27.
[2]韦秀文.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策略[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1-4.
[3]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蔡勤霞,孙凌曦.中学教师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8.
[5]王建梅.精心设计提问,提高英语课堂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1,(15):108-110.
[6]刘明厚.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J].西部大开发(中旬刊),2011(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