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的研究
2015-09-10孙丽蓉
孙丽蓉
摘 要: 实行新课改以来老师们总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那么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呢?作者认为要理清备课思路,把握好教材,突破重难点,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确立客观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备课思路 把握教材 客观评价
实行新课改以来,老师总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也不够理想。那么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呢?笔者总结并反思了自己几年的教学之后,有了以下浅见。
一、理清备课思路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理念给上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备课理清了思路。我们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样教”,更要备“学生怎样学”,要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去备课。备课时首先要考虑这节课准备安排几个学生的活动,每个活动怎么安排;其次要考虑在活动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接着要考虑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或遇到哪些问题,老师怎样进行调控,怎样评价等;然后把以上安排写出来,作为教师课堂上临场发挥、随机应变的基础准备。例如,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教材整理复习中“粉刷墙壁”一课,复习长方体(一)的知识后,我设计以下教学活动:首先让学生说说要计算粉刷面积需要知道哪些数据,是怎样获得的。这一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也是让学生明确下一步要做什么,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做准备;其次是让学生分组测量教室的长、宽和高和黑板、门窗的面积,并交流计算结果;第三个活动是让学生具体算一算实际要粉刷的面积;第四个活动探讨如何购买涂料省钱。学生在操作活动中,我进行巡视指导,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指导学生正确测量,在解决如何购买涂料这个问题时,我鼓励学生拓展思维,积极参与讨论,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二、把握教材是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
把握好教材是能够上好课的前提。如何把握教材呢?首先在理解《标准》基本理念的前提下读懂教材。通过反复阅读教材,查阅有关教学参考资料,了解全册教材的编写特点,明确各部分教学内容的目的要求和在全套教材体系中的地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还要研究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其次,要熟练掌握教材的知识体系、逻辑结构和编排意图。确定出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最后,把握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转化为教师的认识结构,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把握了教材,教学中才能驾轻就熟,寓繁于简。例如:在教学“有几瓶饮料”一课,主要是教学“9加几”,这是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它是在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10加几的口算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它又是以后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根据《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实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良好的思想习惯和合作意识。教学目标是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并解决与此相关的应用问题,让学生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立性。只有把握好教材,教学才会得心应手,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突破重点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能否突破重点对一节课数学效果的好与坏起着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要抓住重点,采取相应的策略以达到突破重点的目的。例如,“植树”一课,教学“8加几”的内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进一步巩固“凑十法”。由于在前一节课中已经重点讲授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学生也初步掌握了“凑十法”,因此教学这节课时,我们可以采取学生自己操作、探索、小组交流的形式,体会“8加几”的多种计算方法,再通过练习进一步体会7加几、6加几、5加几的计算方法。这样,不但节约了教学时间,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然,突出重点不是只抓住重点而舍弃非重点,教学中把教材重点孤立起来的做法是不恰当的。教学新知识时应注意运用学生的已有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认识新知识的生长点、新旧知识的衔接点和转化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突破重点。
四、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是有效教学的重点
教学中的智力因素很丰富,教师要有意识地挖掘,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智力因素,使每个学生的智力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这符合《标准》基本的理念要求。在北师大版教材中很多地方都标明“试一试”、“说一说”、“想一想”、“拼一拼”等,这里面就包含着智力因素,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例如,《搭积木》中例题2就包含着很多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在观察相碰撞求和图后,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一辆车和一辆车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18、12+4=16、12+3=15、6+4=10、6+3=9、4+3=7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三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22、12+6+3=21、12+4+3=19、6+4+3=13中的全部或部分;如果有的学生这样想:四辆车同时相碰,那么他可以说出12+6+4+3=25。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几乎每页上都有。我们在教学中就应放手让学生尝试,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推理、迁移等能力。如果这些内容教师不让学生“试一试”、“说一说”、“折一折”、“想一想”、“做一做”,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全新的知识讲解,就达不到教材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要求,不能体现教材的编排意图,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要求。
五、确立客观的评价标准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侧重点不同,评价的结果就不同。教育部北师大基础教育课程中心在课堂教学评价方面做了探索,提出了很好的数学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建议。建议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过程、学习中的认知过程、教师的因材施教过程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关注的教学环境、学习兴趣、自信心、学习方式、思维的发展、解决问题与应用意识、尊重个体差异、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方法手段等。这样的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有利于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培养兴趣;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