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初中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命制
2015-09-10徐波
徐波
摘 要: 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另辟蹊径,力图从试题命制的角度入手,探究对初中学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主要从试题命制的主要考查要素、考查点的准确选取、试题的问题设置、采用分级评价等方面对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命进行论述。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批判性思维 试题命制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一些历史教学专家和一线历史教师的共识,许多专家和教师就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有效的做法,但如何监测、评价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依然是一项艰巨的新课题。
笔者在参与江苏省教科研立项课题《初中生历史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研究》的过程中,有意从“批判性思维”试题命制的角度进行探索,尝试评价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判断、分析、论证和解决”的能力。
一、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的主要考查要素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历史学习能力的评价,要关注学生“能够对有关的历史信息进行有效的获取、处理和运用,对历史事物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对历史问题作出合理的、客观的解释”。综合看,历史批判性思维试题考查的要素主要包括:
1.考查澄清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历史问题的解释、推理和观点等进行分析、比较,作出合理清楚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
2.考查确认假说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分析与思考确认历史假说是否成立或者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研究方法和技能,确认假说是否合理,进而作出合理的假说。
3.考查推理能力——能根据已知的知识、历史事实和条件,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得出正确历史结论或作出价值判断的能力。
4.考查评价能力——能根据确定的原则或标准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评判或对历史陈述的可信性进行分析,发现其缺陷,并作出判断。
二、批判性思维试题考查点的选取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的基本参照。在选取批判性思维考查点时,我们必须严肃对待课标的相关要求。
1.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我们不可逾越的界限。课标提出历史教学要“将正确的价值判断融入对历史的叙述和评判中,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增强对祖国和人类的责任感,逐步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在选取批判性思维考查点时,我们必须严格遵守课标的这些要求,从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利于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出发,避免不正确的价值导向和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学会用唯物史观分析、阐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
2.课标规定的知识和能力发展目标是我们考查的主要方向。课程标准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发展变化情况,以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提出初中生在历史学科方面需要发展的基本能力——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初步学会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这些能力目标是我们命制批判性思维试题时要着力达至的方向。由此在能力考查方面关注历史材料的准确解读、分析、运用,借助对历史材料的处理、分析,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历史评判,就成为初中阶段批判性思维试题命制的主要思路。
三、批判性思维试题的问题设置要符合学生的能力发展阶段
新课改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反映在命题中就是试题命制要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及认知水平。初中学生正处在人生的快速发展阶段,从七年级到九年级,短短三年,学生的生理、心理和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极明显的。七年级学生对形象性、趣味性的知识兴趣较高,八年级学生已经开始发展出较强的理性思维,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考发展更明显。
在批判性思维试题命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立足学生思维和能力发展状况,实现试题与学生的亲切对话。
例1:中华文明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同时也在与各国的友好交往中得到不断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什么政策?列举在唐朝对外友好交往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代表人物。(3分)
(2)列举明朝对外友好交往的典型事例,并说明其积极意义。(3分)
(3)某研究小组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探究”课题报告中写下结论认为:“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友好交往的历史。”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所学知识,举出相关史实论证你的观点。(5分)
评析:本题适用于七年级期末检测。语言叙述上较平实,符合七年级学生阅读水平。先提供两个列举题呼应“友好交往”的主题,并作为铺垫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随后,抛出观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的历史,就是一部友好交往的历史”,要求学生对这一观点作出判断,并以史实论证。问题本身提供的观点简洁明确,七年级学生对此不会产生理解上的歧义。要求学生以史实论证,实际上还是一种列举,不过是选取与题目观点相悖的史实。这是符合七年级多数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的,是他们“跳一跳”完成的任务。反之,如要求学生自主阐述观点,则恐怕多数七年级学生将有较大困难。
例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发现是人类的一大壮举。世界比原先想象的更大,欧洲遇见了原先根本不知道的或者知之甚少的人民。欧洲人的到来引起了撞击,有些当地社会,例如加勒比社会,从此一蹶不振,另一些社会,例如美洲印第安人帝国,换了新主人,而最古老的社会,印度或中国,抵御了撞击。黑奴买卖使黑非洲人口大量减少。
——加亚尔等《欧洲史》
材料二:旧的庆祝欧洲“海外发现”价值的观点,受到历史学家们的广泛挑战,……(他们认为)哥伦布于1492年首次出航美洲,与其说开启欧洲人扩张和征服的英雄历史,不如说是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举例说明“海外发现”“启动了可怕损失的历史”有哪些主要表现?(2分)
(2)材料一认为“印度或中国,抵御了撞击”,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4分)
(3)结合所学,你如何评价欧洲人的“海外发现”?(4分)
评析:本题适用的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九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快发展。因此,本题在第(2)、(3)题均设置了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而且问题不局限于以史实论证,而是需要学生通过对史实的梳理、概括,进而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作出评价,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要求。在实际检测中发现,本题能够有效考查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
四、批判性思维试题可以通过分级评价的方式反映学生的思维层次
不可否认,即便是同一年龄的学生,其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状况也是不同的。因此,在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命制中可以适当引入分级评价的方式,判断学生在回答某一个具体问题的时候的思维层次,从而更准确有效地反映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状态。
例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9世纪,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严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材料二:改革计划在不同的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在俄罗斯和中华帝国,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而在日本,反对派倒幕运动的成功使改革者们有机会进行比在俄罗斯和中国社会中更彻底的改革计划。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印证了材料一的说法,请将相关事件填入下列表格。(5分)(表略)
(2)上述三次改革事件,在性质上是否相同,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3分)
(3)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日本的改革比俄国“更彻底”的观点?请说明理由。(5分)
评析:本题适用于九年级中考复习阶段。试题第(1)题重在对已学知识的再认再现。第(2)题是对已学知识的比较。第(3)题是比较典型的考查学生批判性思维的问题。这一题首先要学生表明态度,其次要学生就自己的观点说明依据和理由。这一题在设计评分标准时,采取了分级评分的方式。
第(3)题参考评分标准:第一种:不赞同(1分)。俄、日改革都是由统治阶级领导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改革都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2分)。第二种:赞同(1分)。俄国农奴制改革没有改变沙皇专制统治,俄国近代化步伐依然缓慢(1分);日本明治维新是一场全面的改革,使日本很快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2分)。
受到学生所学教材的限制,评分标准的编制只能依据课本提供的内容,并不完善。但分值设置上可以明显看出,第一种满分只有3分,第二种满分有4分。这1分之差主要体现在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入程度上。能答出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只能说是认真的学生,对老师给予的观点全盘接受,但自主的深入思考和对材料的解读都很不够。能答出第二种答案的学生则对所学知识有了一个吸收消化、为己所用的过程,对历史现象有更深刻的理解,对课本叙述有自主的认识,明显思维层次要更高一些。
批判性思维的评价是一个广泛而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笔者所做的探索仅是浅陋的尝试,仅就批判性思维试题的命制而言,还有许多研究工作亟待做,此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刘儒德.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内涵.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1).
[2]刘立新.历史教学应提倡批判性思维.历史教学,2008(6).
[3]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