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的对话之花快乐绽放
2015-09-10刘青
刘青
摘 要: 文章分析了教学时空结构的内涵,阐述了教学时空的创设策略和意义。
关键词: 低年级语文教学 教学时空 拼音教学 识字教学
目前“秧田式”的教学空间形态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依然大量存在,这样就完整塑造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权威角色。他们完全掌控着课堂,他们说什么,学生们就听什么。学生在课堂中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只是一味地听从老师的讲授,产生压迫感,其课堂角色只是遵从者、取悦者等。长此下去,课上孩子只是一味地接受,对学习任务感到枯燥乏味,认为语文课堂的知识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我们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①。
一、教学时空结构的内涵
“教学时间结构主要指作为人际交往的教学活动在时间上的各种构成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一系列问题;教学空间结构主要指教学参与者人际组合的空间表现形态及与之密不可分的一系列问题”②。它们会涉及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各种关系,不同的是教学时空下可以促使老师和学生角色转换。这就说明了在多元教学时空的分配下,教师的权威角色会受到挑战,不再是一个人高高在上的独立空间,而是教师与学生、个体与群体共同享有的法定时空。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再是单一的传授者,而且是引导者、指导者,是良师益友;学生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再仅是单一的接受者,而且是合作者、批判者。
二、教学时空的创设策略
1.拼音教学中的时空创设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教学转换角色,增加互动。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让他们增加对老师的信任。创造良好氛围,经常提供给他们交流机会中,让他们慢慢融入到这个集体中,和他们打成一团,逐步成为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促进者,成为他们集体的一分子。
在教汉语拼音《zcs》时,设计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教师以朋友角色参与到游戏中,并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从扶到放,师生共同对话,以好朋友的角色,引导学生掌握知识。
下面我以汉语拼音《zcs》为例,进行说明:
师:请小朋友们准备好手上的卡片a,第一个准备好的孩子我邀请他做我的好朋友。
师:我是z,谁是我的好朋友?
生:我是a,我是你的好朋友。
合:我们一起:z—a——za。
通过游戏可以改变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尊重热爱学生,可以缓解学生内心的慌乱紧张,这样慢慢可以让他们鼓足勇气,不再害怕。这样思维和想象力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学生对老师会更尊重、信任,会积极主动地配合老师的各种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增强学生乐于、善于和老师交流的能力。除此之外,以这种游戏的方式辅助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理解汉语拼音的音节是由声母和韵母而组成的这一枯燥的理论。
2.识字教学中的时空创设
低年级教材中的识字单元不少,有些识字单元结合了文字的特点,向学生介绍了象形字、会意字、形声字的构字特点。针对这样的文本,教师在时空创设时可以体现出趣味性,形成有效的对话。例如在一年级下册的《识字3》中,教师是这样创设时空的:
首先,以游戏的方式入题,初识象形字:(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让他们想想图上究竟画了些什么?再让大家在一起讨论分析,把自己看到的用简单几笔给画下来,看看谁画得像,最后可以请同学上台讲解自己所画的画。
其次,开始新课:想知道古代人是如何记录下这些事物的吗?(出示象形字)。让同学们积极踊跃发言,分别说一下这些古代字符分别代表了图上的哪些事物?接着出示现代汉字,这些古代的文字经过时间慢慢演变,就有了现在大家所看到的现代汉字。
最后,识读字、词、儿歌:通过刚才的画、说、猜,同学们对生字的字形已经留下了初步的印象。为了让学生能把生字的字形与图画更好地结合起来,帮助他们牢牢地识记这些生字,老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跟着拼音读生字,这样读生字就非常容易。慢慢提高难度:把拼音去掉再让学生读生字,同时可以适当提出一些有意思的问题,例如:“这些生字宝宝戴上帽子了,小朋友们认识它们就太容易了,可是现在我把帽子去掉了,你们怎么还会认识它们呢?有什么特别棒的方法么,能告诉老师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立刻兴致勃勃,争先恐后:“我只要记住小燕子的外形,就能记住这个字。我还可以编首小儿歌来记‘燕’字呢:燕头莫忘横,心口在中央,北字两边飞,燕尾是四点。”“我刚才画了一叶小舟,‘舟’字和小舟的样子可像啦!”……一个小小的问题,让同学们将汉字的音形义巧妙地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的识字课不再枯燥无味,而让大家乐在其中,在玩乐中学会并记住了更多的生字。老师要充分感受到这种教学的重要性。
3.课文教学中的时空创设
二年级的课文《英英学古诗》中学习的古诗是《静夜思》。这首诗脍炙人口,学生早就都能背诵,但并不真正理解诗的意思,尤其对于李白思念家乡的情感很难理解感悟,这恰恰是本课中的难点。李白的思乡情藏在了图中、藏在了诗句中,引导学生看图,走进“中秋”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多元对话,与生活对话,与图对话,与诗人对话,通过生活中经验话题的感悟与延伸,逐步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沉浸在诗中,让他们深刻体会到诗人的孤独、思乡之情,突破体味诗意的难点。我摘一段课堂实录如下:
1.出示图片,指图。
2.选择贴近儿童经验的话题:
师:你们瞧,八月十五这一天的月亮是那么圆那么亮,我们刚刚也度过中秋节,那一晚你们做了些什么?
生1:中秋节那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吃饭,奶奶烧了一桌子的菜,叔叔一家也去了,因为中秋就是团圆的日子。
生2:那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赏月,吃月饼。
生3:中秋节,我们一家吃完饭后,一边吃石榴、月饼一边看中秋晚会。
3.转换角色,延伸话题。
师:是呀,中秋佳节,我们和家人欢聚团圆,多热闹啊!(指图)诗人李白是怎么度过中秋的呢?
生1:李白一个人在窗前。
生2:李白离开了家乡,所以只能一个人过中秋。
生3:他一个人站在窗前,望着月亮。
师:是呀,此时此刻,诗人李白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这静静的夜晚,他站在窗前,仰望明月,会想些什么?
生1:他会想家人们正在家过节,自己一个人好孤单,好想他们啊!
生2:他会想起在故乡时和亲人朋友一起郊游写诗的事情。
生3:他会想起以前和爸爸妈妈们一起过中秋节的快乐情景。
生3:他会想念亲人,想念故乡,你们看图上他闭上了眼睛,脸上有些难过。
师:静静的夜晚,只有他一个人,想到这里,李白不由得——
生(齐):思念起故乡来。
4.回环诗题,体味诗情。
师:所以诗人作诗——指读诗题《静夜思》。
师:(指静字)与我们中秋的团圆相比,这“静”更是一种——
生1:离别。
师:(指静字)与我们中秋的热闹相比,这“静”更是一种——
生2:孤独。
师:说得真好,明月千里寄相思!谁愿意当一回诗人李白,给我们吟诵这首诗。
(生纷纷举手朗读)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从儿童经验出发,找出教学目标新的突破点。儿童经验不仅指他在经历事件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方法,还指他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对这一过程的再认识和反思。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体会到《静夜思》的思乡之情,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者选择了贴近儿童经验的话题——“我们刚刚也度过中秋节,那一晚你们做了些什么?”由于学习本课时刚刚度过中秋,学生们有话可说,纷纷回忆自己过节时举家团圆、其乐融融的快乐情景。
我们在处理教材时,如果能够充分关注儿童已有经验,就找到了难点的突破口,让学生有话可说。当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被充分唤起后,他们已经了解到中秋节本是举家团圆、快乐欢聚的时刻,“闹”的背后正是幸福与团聚。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图,走进“中秋”的情境中,展开想象多元对话,因为有了前面的话题体验,转换角色学生能够想象李白此时的心情,此时的“安静”是一种孤独,是一种离别的哀愁,更能体会到李白此时独自一人在异乡的孤独。这时再回环诗题吟诵诗歌就水到渠成。
通过这样贴近儿童经验的话题的引导、延伸,生活中“闹”与诗人“静”的对比感悟,课堂中层层深入,与诗人李白在时空上达到了情感共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突破了体味诗意的难点。同时,两个话题浑然一体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对话时空,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此过程中不断生成、流动,充分体验充分表达,自主学习,感受诗情。
三、教学时空创设的意义
陶行知说:“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做有意思的活动,开展他们的天才。”语文课堂是孩子们的母语课堂,教师更应该从儿童出发,创设有趣的对话时空。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特点,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努力找到文本的时空创设点,让课堂的对话之花快乐绽放。
注释:
①《陶行知文集》.
②这一表述部分参考了吴康宁教授对“课堂教学时空构成”的界定。吴康宁等著《课堂教学社会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7、286.
参考文献:
[1]辞海(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168.
[2]教学时空的双重建构[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期马维娜.
[3]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47.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