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口语交际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
2015-09-10咸高军
咸高军
[摘 要]口语交际课的评价,未能引起教师的关注,评价标准不一,评价方式单一,评价手段少。要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可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努力探索构建小学语文口语交际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并在实践中通过建立和完善学生口语交际“发展记录袋”;挖掘学科教学资料,“渗”用发展性评价方案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关键词]口语交际 发展性评价 发展记录袋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2-091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在口语交际评价方面更加具体化,如增加了考查口语交际水平的基本项目、各个学段评价的侧重点等。新版课标为口语交际教学及评价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笔者在为新课标成功实施欣喜之余,对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进行了一番探索,旨在综合考查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一、探索:构建口语交际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
发展性评价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它把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全部情况都纳入评价范围,强调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交流、过程本身的价值、评价者与被评价者的平等交往,与总结性评价差别较大。
“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重功能,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语文课程评价应该改变过于重视甄别和选拔的状况,突出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1]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实施发展性评价,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将会极大地发挥评价的多重功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拓宽口语交际评价的外延。
怎样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发展性评价,及设计口语交际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更好地显现评价的诊断和发展功能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以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第三学段的目标和内容为例,尝试设计了如下评价方案。
上表中口语交际的“评价内容”是一个变量,小到一节口语交际课,大到口语交际的分学段目标和内容,都可以运用此多维多元评价方案。其中“目标分类”还可以进一步明确和划分,教师需因时因地制宜地加以运用。
二、实践:运用发展性评价方案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
口语交际的评价宜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如何在口语交际教学情境中运用发展性评价方案呢?
(一)建立和完善学生口语交际“发展记录袋”
发展的持续性原则指出:“发展是一系列发展阶段组成的‘发展链’,各阶段之间同样存在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关系。”[2]笔者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为班级每一位学生建立了一个口语交际“发展记录袋”。
建立学生口语交际“发展记录袋”,就是运用口语交际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将对其进行的口语交际评价的过程性材料装入袋中。过程性材料即设计有学生自主参与,老师或其他同学等见证与评价,提高其口语交际能力的针对性训练评价记录。随着袋中的材料越来越丰富,我们离综合考查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便越来越近了。
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搜集是关键。以苏教版五年级语文口语交际“学会请教”为例,课前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份评价方案:
为了提高评价的效度,我提前三天将评价表发给学生,并讲明有关的操作要求。很多学生为了得到好评,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还提前准备。
课堂上,我先启发学生回忆自己遇到的请教别人的生活场景;再播放录音故事《牛皋和岳飞问路》,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请教别人的方法;最后分组选取课本中的片段,自由组合,分角色表演,课结束时按小组填写并上交评价方案。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发言积极了,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交际情境模拟更逼真了。
接下来在教学“练习三”的“学会拒绝”时,我如法炮制,同样取得了极佳的教学效果。为学生建立口语交际“发展记录袋”,就是将这些口语交际的“过程性材料”搜集起来,适时地对学生口语交际水平进行准确而又有较强针对性的综合评价和建议。
(二)挖掘学科教学资料,“渗”用发展性评价方案
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除了口语交际课这一主阵地外,还有很多领域可以延伸,如挖掘学科课程资源,特别是把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巧妙地结合起来。
语文课本编排了大量的学生口语交际训练的“暗点”,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本为例,我在执教“练习二”的“想想说说”(给出了第一、第三、第四幅图的画面,想象第二幅图该是什么情景,然后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同学们听)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当学生描述出第二幅图想象的内容后,我会问:“你觉得自己说的怎么样?你想给自己几颗星?”我还会问其他学生:“他说得怎么样?你能转述他的主要内容或意思吗?你想给他几颗星?”“谁能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讲给大家听?”“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给你打三颗星。”
使用口语交际学生发展性评价方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应灵活巧妙地处理,有时还需要和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
[ 参 考 文 献 ]
[1]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6.
[2] 陈敬朴.教育学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6.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