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5-09-10李绪陵
李绪陵
摘 要: 根据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讲授这门课程的实践,分析和探讨如何针对护理专业的特点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这门公共必修课进行教学改革,使学生真正掌握将来护士岗位所需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护理专业 教学改革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成为提高护理质量、护理水平和护理效率必不可少的工具,当今护士必须具备计算机应用技能。因此,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根据社会对护理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本文通过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现状
1.护理专业学生的特点。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高考分数一般在200-300分,学生学习成绩、习惯较差,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都不高。
(2)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入校前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有的学生则完全没有接触过计算机。
(3)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重视不够。虽然《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是高职高专非计算机专业的必修课,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不够重视。有的学生认为不是专业课,不需要好好学习,只要考试60分就可以了;有的学生则认为计算机学习就是上上网、聊聊天,自己都会不需要学。
2.护理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材内容缺乏专业特色。高职高专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基本上都是通用的,适用所有专业,在教材中完全没有医学护理应用方面的内容。计算机应用完全和医学护理专业脱节,从教材中看不到计算机技术与他们今后的护理工作有联系,不知道学好计算机对他们以后工作的重要性,造成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2)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快,计算机设备更新、配套跟不上,难以满足计算机教学的需求。
(3)在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学中,由于计算机专业教师医学专业知识不足,在讲课时对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实际应用讲得少,而课本上没有这方面的内容,导致部分学生对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要强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的教学效果,必须解决上述问题。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认真思考并与同行相互交流,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1.与时俱进,突破教材。
由于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快,《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的内容往往跟不上计算机的发展步伐,因此,老师在上课时既要着眼教材,又要与时俱进,将最新的技术和与学生将来工作有关的内容加进来,突破教材的局限性,使学生能够获得最新的有用的计算机应用知识。
2.大力提倡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是一种通过小组形式组织学生学习的一种模式。在小组协作活动中,学生可以将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也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教材大都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即:用一个个任务把教材内容串在一起,这种模式正好适合用协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班级学生分成一个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好、中、差搭配,通过协作学习完成一个个教学任务,学生学到了新知识,掌握了新技能,解决了学生之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互帮互学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沟通能力,增进了同学友谊。
3.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重视。
在讲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告诉学生目前国内很多大型医院都是通过计算机对医院护理工作进行组织、指挥、监督和调节的,在日常护理工作中,护理计划的制订和书写完全是用计算机完成,护理人员使用的许多现代化仪器、仪表都是用计算机进行自动控制,如心电监护仪、呼吸机等监护仪器,医院从挂号收费到病房病例管理,都是采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不会计算机操作技能,很难胜任当今的护士工作。
在社区医院中,社区护士通常用电脑打字制订健康教育计划,用图片处理辅助制作健康宣传册,用电子表格汇总辖区内的居民健康信息。用幻灯片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为了取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幻灯片中不仅要有文字,还要有图片、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为了提高护士的护理能力,要会上网查资料,了解发达国家的社区护士是怎样工作的。学会上网知识,通过上网就可以足不出户地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随访。学会使用QQ、E—mail等方式与居民联系。联系的途径多了,省时,省力,还不用担心打电话人家不接,贴通知人家看不到。
4.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生源基础不同,若不注意教学方法,则容易使基础好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差的学生跟不上,最终都失去兴趣,因此,要注重教学方法。如:采用“案例驱动”教学方法、“协作学习”教学方法、教学实践实例等;课外提倡学生上网学习或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5.改革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要以学生实践操作为主,操作内容要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专业特点。尽量让操作内容和他们以后实际工作应用的真实需要一致,能在以后的工作实际中发挥作用。例如:学完Word文档,让学生以“5·12护士节”为主题,设计一个电子版报;学完Excel,设计一张护士夜查房记录统计分析表;学完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护理礼仪”为主题,设计一个演示文稿。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勤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当堂解决问题,在学生操作完成后,教师要及时反馈和肯定,这样,经过教师耐心的指导和肯定,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就会逐渐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习,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
6.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计算机软件硬件更新快,要求教师不断加强计算机专业技术学习;学校的生源情况不断变化,要求教师探索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适应不同基础的学生;医专不同专业都有自身的特点,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医学领域知识。计算机教师应到医院进行实践考查,了解护理专业用到哪些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学习了解涉及计算机的医学新设备。总之,只有教师个人业务素质提高了,教学才会更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效果才会更好。
7.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提高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除了教师把计算机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自始至终贯穿在整个计算机教学中,不断提醒学生学好计算机的重要性外,还需在高职高专学校实行“双证书”的教育制度。让学生在毕业时必须同时具备护士资格证和计算机等级证书,提高对计算机课程的重视度。
总之,护理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紧跟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发展的步伐,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让每个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都了解计算机在护理专业上的应用,为以后更好地利用计算机为本专业服务打好基础,使每个护理专业的毕业生都成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合格的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