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设有生命力的高中地理课堂
2015-09-10易晓伟
易晓伟
摘 要: 活力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活动。要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参与。即有学生参加的课堂,并非是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参加和参与的含义大不一样。课堂教学中并非学生坐在下边就是参与了,如果没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参与只能算是“假的参与”,真正具有活力的课堂必须有学生真的参与。
关键词: 课堂活力 真正参与 学生实际 三维目标
什么样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我的思考是充满活力的课堂才是具有生命力的课堂。那么,怎样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呢?我觉得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要有学生的参与
活力来源于人,来源于人的活动。要使课堂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必须有学生的参与。有人说了,课堂教学当然有学生的参与了。教师站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边听,这不是学生在参与吗?我想说的是,这是有学生参加的课堂,并非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参加和参与的含义大不一样。课堂教学中并非是学生坐在下边就是参与了,如果没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或者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的参与只能算是“假的参与”,我们强调的具有活力的课堂必须有学生真的参与。
回归到教育理念上,就是传统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理念的不同。传统教育理念下,教师是课堂主宰,学生是课堂从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课堂教学的过程都是教师设计和导演好了的。学生只要顺着教师的思路认真听讲、深入思考就行了。如果课堂上总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見,那么这样的学生无疑是不受欢迎的。并且个别教师经常振振有词:到底是听我讲,还是听你说?这样的质问有没有问题呢?放在过去,在传统教育理念下,我们都觉得很正常,而新的教育理念下,这样的质问显然是没有道理的。很显然,教师这样问,还是没有弄明白一个道理:到底谁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果课堂教学只是简单地等同于学生听老师讲,学生不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这样就真的落后了。因此,现在的教学理念不但鼓励学生敢于讲话,而且善于讲话,能够平等地与教师在课上就某个问题进行交流、争论都可以。新教学理念下,师生关系的实质是平等,没有真正的师生之间的平等,学生就不可能主动地、自由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要符合学生实际
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一定是符合学生实际的课堂。所谓学生实际,一般称为学情,即学生的基本情况。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前,一定要充分研究这个班级学生的情况,才能做到知己知彼,因材施教。
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时,我们要了解这个班级的具体情况:前一段时间学得怎么样?同学们的接受能力怎么样?自主学习能力怎么样?这节课的内容怎样完成预习才能收到最有效的效果?等等。只有这样考虑了,教师给学生设计的预习学案才可能符合学生实际,才可能有效达到预习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原则。我们经常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些老师要么提出超出学生水平能力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后仍然无法回答,甚至经过教师诱导后仍然不知所措,更有甚者,教师公布了解题步骤和答案,学生仍旧一脸迷茫,那么,这样的问题就有些严重超出学生实际水平了,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看到活力,更不要说生命力了。这样的课堂气氛是相当沉闷的。当然我们也发现存在另外一种现象,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有些问题不经过学生的用心思考,答案就会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热热闹闹,实际上热闹的背后,学生的能力发展得怎么样实在值得质疑。也有个别教师在课堂不断重复自己的口头语:是不是、对不对等,以实现和学生的互动,实际上这不是一种有效互动,而是一种表面互动,并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更谈不上什么活力课堂。
三、有生命力的课堂一定要实现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的实现。知识目标是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基础,如果没有知识目标的实现,所谓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终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达成。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注重知识目标的实现。对于地理课来讲,知识目标实现的手段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学生自学和课堂讲授即可。学生可以通过预习了解一堂课的知识都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逻辑关系?我们有没有弄不懂的地方?等等,通过预习发现了这些问题后,就可以在课上有目标地听课,重点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保证知识目标的实现。
2.能力目标的实现。能力目标是在知识目标基础上提升的,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我们要培养的能力目标。因此,学了知识,必须到实践中检验,如果不能把我们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那么就成了纸上谈兵者。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我们所说的三维目标的最高目标。在立德树人理念下,这一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这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任何一堂课,如果只关注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实现,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领的话,都不能算做一堂成功的课,更不要说是一堂高效的课。所有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只是实现了智育目标,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则上升为德育目标。缺少最后这一重要升华,我们的学科就失去应有风采。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建设有生命力的课堂必须做到有学生的真正参与,符合学生实际,有效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