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无班干”式自主管理成为理想的模式
2015-09-10朱艳萍
朱艳萍
摘 要: 尝试无班干式班级管理模式,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的民主素养及班级管理效益。民主与特色是自主管理制度的生命力所在,在各阶段都要试图体现民主和尊重学生心理需求,自主管理应成为学生理想的行为惯性。
关键词: 自主管理 无班干 民主制度 自我实现
一、实行原因概述
笔者从教后基本都当班主任,2011学年又接手了一个“乱班”——八(6)班。上学期,我制定了详尽周全的管理制度,明确哪些可为和不可为,又配全班干,工作也落实到人,但学生言行总背离制度要求,班干与同学之间矛盾迭出,同一问题屡处理屡反弹,制度与班干职能效应总不尽如人意。部分学生学习毫无兴趣,随意旷课、赖在厕所逃课等令我焦虑的顽疾并没根本好转。规章制度根本未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并成为其言行的规范与指导。
二、目的及理论因素
穷则思变。该学期,我决定大胆尝试班级“无班干”式自主管理模式,目的是大幅度提高全体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取得班级管理高效益,“让自主管理成为理想的惯性,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成长”。实施的理论依据如下:
(一)木桶原理。
木桶最大盛水量决定于最短木块的高度。这使我认识到,一个具有高文明素养的班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否则只是人员的简单集合体。所以,与其致力于培养好班干,远不如提升全班学生的文明自觉素养,因为前者只有少数人获得“锻炼”实惠,后者则能惠及整体。
(二)马斯洛层次需要理论。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认为,人都有获得生存、安全、归属与爱、尊重、自我实现之心理需求。教育心理学表明,处于心理发展期的中学生都有体验独立、被尊重、个性发展等心理渴求。如果这些渴望得不到满足,则极易产生逆反心理,实行该管理模式就是要在民主管理过程中逐步满足他们这些心理渴求,使之“在恪守规则中成长”。
(三)班主任角色重塑的需要。
“保姆式”、“警察式”、“消防队员式”的班主任工作方法管理效益低下,学生抵触情绪强。实现班主任工作“有所为”到“无为而治”的转变是顺应时代的要求,这个转变的前提就是,创新高明而有艺术性的管理新模式,淡化班主任角色,凸显学生内在自觉与自重,让学生做管理的主人,释放学生自主管理与教育的潜能。我在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率先大胆尝试这一工作方法。
三、实行的具体步骤
(一)痛苦的前期准备阶段:现象的收集、梳理、归纳。
设定四周时间,让出于警觉而隐藏缺点的学生充分暴露其积习和陋习。
该阶段的痛苦性在于“隐退”一切班干后,班级管理出现“真空”,这对于一直习惯于接受被动管理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更是放纵“自由”,乱象迭出的“战国时期”,由此面临校方批评及与兄弟班级对比的压力,这对我来说的确痛苦,但这是必需的短痛,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要沉住气和耐住性子。即任由学生“挥洒个性”,尽呈乱象,我只“忍气吞声”地眼看、心记、笔载下学生的各种不良行为,再加以细致梳理、归纳形成一份《八(6)班学生行为陋习总结》,以备将来制定针对性班级管理措施之需。
2.要有一双慧眼和一颗慧心。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即透彻了解学生陋习背后动机及心理支撑因素,思索问题偶发性和积弊性及其深层次根源,分析问题的共性与个性,看清问题集中发生的时段和对象,确定管理重难点,等等。
(二)民主制定三类制度阶段:发扬民主,群策群力定规则。
民主与特色是班级制度生命力所系。民主要求是人不论成绩好与差,都有发言权和参与权,我不压制其意愿的自由表达。特色要求是制度适合班情,“大不厌其广,小不厌其细”——大可涵盖勤学、纪律、卫生、仪表,小可涉及各方面细枝末节,尤其要触及管理顽症,并倾斜于管理薄弱环节。具体步骤如下:
1.确立框架,勾勒重点。全班学习学校的管理规章,再联系前一阶段罗列的各类问题,勾勒出学习、纪律、卫生、集会、同学关系等十大提纲式的管理条例框架。
2.规则细化,体现可操作性。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对条例提纲的理解及对班级情况的了解,独立思考或小群体讨论列举出数量不等、内容不限、操作性强的细则,我再加以分析梳理、综合、归纳。
3.民主成文,提高制度熟知率。将整理后的细则再返交学生进行民主、公开、自由讨论争辩,最终形成一个具有班级特色和广泛共识的管理条例后悉数上墙公布,并人手一份以备随时熟记和对照自检。
民主与特色的制度可略举几例。比如,我提议不设垃圾桶和只保留两个拖把,多数学生反对,我不强制推行,而是让学生分组到全校各班级实地调查,再得出有趣结论:卫生工具越多,卫生状况往往越不理想。最终一致确定,自己的垃圾自己处理,两拖把足矣;为解决抄袭作业问题,学生建议后进生必须独立完成各学科基础性练习,遇到难题自愿请教优良生;为了不使班级气氛死气沉沉,课间可适当搞文娱活动,如下棋,听音乐,看课外书,说笑话,等等;为了杜绝考试作弊,提倡诚信考试,得出自己的真实成绩;不遮盖试卷以示尊重信任同桌。
(三)民主制定制度的好处
1.避免过分凸显班主任个人意志。班主任一手制定的制度难免“一言堂”嫌疑,学生可能视之为一种威压。以此为管理依据,学生不免口服心不服,或阳奉阴违,或敷衍对待,而民主制度可促使学生由对“人”(班主任)的敬畏转变到对“法”(制度)的敬重,最大限度地消除抗拒不从的心理梗阻。
2.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心理渴求。民主制度最广泛地体现学生意志,其威慑力不言而喻,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让其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意见是正义、不可犯的,拒绝遵守则违背自己真实意愿,是失信行为,会被孤立,从内心培养起对民主制度自我实现的自觉性,强化“安全与归属”意识。
3.制定与自主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惩罚及奖励制度。惩罚目的:“我因违纪损害集体荣誉,我用行动挽回班级声誉。”惩罚的八大原则是:不变相、不体罚;轻惩戒,重教化;惩罚与抚慰相结合;处罚权下放给学生,民主施罚;只罚事不罚人;先知罚后服罚;罚有界限,不上纲上线和扩大化;罚有所依,以“法”服人。这样的惩罚条例更具约束性与不可抗拒性。在此略举奖惩的一些做法,惩:教室一隅设一“反省座位”,屡屡犯规的同学独坐独思,期间书写反思小结向全班同学交代;罚写说明书,深刻说明错误现象、所违反条款、认识、改正措施与时限;贴“真心提示”卡,以集体名义温情提示其改正。奖:每周由学生投票决定最佳保持奖、最佳转变奖、鼓励奖评定学生行为习惯,保持良好记录者可获得一次免罚机会。
4.确定“一日班主任”式轮值制。为弥补无班干出现的管理空档,采用此替代制度, 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依据民主制度代行班主任职责,亲身体验争做“主人翁”的快乐。从服务中得到锻炼提高,变被动被人管为“我要为班级服务”,从中获得尊重与自我实现的心理满足。而且有意让那些行为习惯差的学生多番上岗值日,体验到正人先正己的可贵。这种“逆向思维”的方式不仅可以生发出许多金点子和办法,而且有利于发挥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利于寻找并克服班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做法要点是:
(1)轮值生代行班主任职责全天负全责处理班级一切事宜。
(2)突发或比较棘手的事件报请班主任出面处理。
(3)轮值生记录下自己得失和建议留给后来者。
(4)详尽记载自己对违纪行为的处理措施。
(5)每天的值日情况记载交由班主任签订反馈意见。
(四)坚定扎实的实施阶段:让规则扎根于每个学生的心灵。
坚定扎实的实施措施,持续性而非运动性的实施方法是制度得以落实的有力保障,教师身体力行地实施既体现从严治班的决心,又为轮值生做示范。该阶段工作理念是:“事小教育大,小事大教育。”
1.贵在严始严终。除因情增删规定外,决不随意更改或时紧时松,最忌朝令夕改,因为它容易造成学生思想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并反弹错误。要保持管理制度的长效性,不能虎头蛇尾,更不能因噎废食、遇难辄退。
2.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制度实施的初始阶段,要大小事统抓,事不惧其大不厌其小,心不惧其累不厌其烦;抓反复,反复抓,甚至小题大做,矫枉过正,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让学生养成守纪习惯。
3.抓两头,促中间。两头指的是团员、原班干与平时行为习惯欠佳者,集中一段时间狠抓细抓,以期从他们身上突破,再推而广之,统抓统管。
4.实施与纠偏并重。学生对制度的领悟与内化并非一蹴而就,行为与制度仍时有冲突,这就需要在实施中纠偏督改,通过纠正强化对制度的尊重记忆与落实,防止错误反弹。
5.罚不阿“优”,奖不遗“差”。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罚不能搞“刑不上士大夫”,奖不能掺入班主任个人好恶。对同一违纪现象,如果处理方式及深度偏向优良生,就会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使制度效应打折扣。
6.借鉴管理学相关理论。实施制度除以上要领外,笔者还借鉴管理学相关理论充实实施的艺术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制度效应。
一是瓶口原理。其内容是:把一群跳蚤放进一封盖的玻璃瓶中,跳蚤每次都想跳出瓶口,但每次都被瓶塞弹回,久而久之,跳蚤就形成定势思维:只跳瓶底到瓶口的固定高度,即使换一更高的玻璃瓶也是如此。但若在初始阶段每十次中有一次跳出瓶口的机会,它就会一直跳下去,直至能逃离瓶口为止。
二是破窗理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把两辆同样的汽车分别放在贫民区及中产阶级社区,前者车牌及顶棚故意损坏,结果一天内就被偷,而后者一周都完好,詹巴斗又砸破车窗,仅几小时后汽车就消失了。后人据此提出“破窗理论”:如果一扇窗户被打坏而不及时修补,旁人就可能产生暗示性纵容而打烂更多窗户,在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泛滥。
借鉴:错误出现之初就及时给予釜底抽薪式的封盖,不使之有继续发展的机会,至少要及时修补好“第一个被打碎的窗户玻璃”;要善于创造舒爽怡人的整体环境,以维持班级环境的有序性;学生有了错误,不能被动地延长“瓶子”高度,而应压缩错误继续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并填补进正确观念和理性行为。
具体事例:某学生厌学情绪严重,常借口大便而赖课。我则采纳同学们提出的矫治办法——监督他上厕所。他方便时另一男生就在外面计时,从而限定他大便时间为十分钟。数次监督下来,该生见全班同学如此动真格,管天管地管如厕,不敢再心存侥幸,其他跟风学样的同学最终完全改掉此毛病。
(四)强化巩固阶段:细水长流,点滴不漏。
1.每天利用好两个“一分钟”。班主任每天第一节课前一分钟提示、每天放学后一分钟小结,有问题当场解决,彻底果断,不留“尾巴”。
2.每周强调“两个一”。即一周一总结:除每天一小结外,每周班队课上,依据上周轮值同学的反馈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后进。一个重点:确定当周一个检查重点,或勤学,或卫生,或纪律。因时适情、灵活机动地强化巩固。
3.坚持“两个检查”:即定期检查与突击检查相结合。前者指上文两措施制度化,后者主要是针对个案巩固处理,查漏补缺,唤醒某些行为习惯难以养成的学生对制度的深刻记忆,将其言行始终纳入制度轨道,遵章不逾矩。比如,我每天不少于三次不定时检查校徽、垃圾处理,此类违纪现象已杜绝。
(五)自由实施阶段。
当自主管理成为行为惯性并成为一种制度常态时,就是最理想的阶段。进入四月份以来,我采取或刚性,或柔性,或模糊授权的方式放手让学生完全履行班主任职责,学生已学会“依葫芦画瓢”式管理班级,让“自主管理成为理想惯性”并非虚言,我作为班主任,现在基本成了“甩手掌柜”。
四、阶段性成果小结
(一)学生自律意识增强。
学生在校都能严格自觉按制度行事,能做到教师在与不在一个样。如有些学生(如祝健)为了不影响班级量化分,选择合理迟到——折回家取学生证。学生进教室后会按规定对齐桌子、任课老师没到位时自觉进入自习状态,无需教师督促;拖把没摆正或地面有垃圾时,任何一个学生都会及时扶正或捡起。
(二)学生民主意识增强。
如轮值生在值日过程中发现一些认为可能违纪的现象时,会主动与当事人对照制度检查,督促违纪者改正。在协商未果时,会请求班主任协调处理。在安排集体性活动时,轮值生会主动与相关学生共同商量具体方案,再征询班主任意见。这样就减少了摩擦,融洽了关系,培养了学生民主办事的习惯。
(三)班风学风根本好转。
两个月的实践表明,“无班干”化班级管理适合班情且富有成效。已形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是服务者,人人是被服务者”的班风。那些有陋习的学生在集体监督下一一改正,最突出的事例是,在4月份初二年级大会上,其他班级都至少有一位学生因违纪受到学校警告处分,唯独曾经的“乱班”八(6)班没有。事实说明,自主管理已促使学生将制度内化为习惯并形成自觉性行为。
表1
表2
以下表格源于学校2、3月份各班四项量化考核记载,更能说明实施此制度以来八(6)班班风的动态变化。
(说明:表1为2月份制度制定与实施的过渡阶段四项考核,表2为3月份实施阶段四项考核)
(四)确实使全体学生成为制度的受益者。
表1
表2
好的管理制度不能为管理而管理,还要大幅度提高学生文化成绩。下表为八(6)班2011学年上学期期末(表1)与下学期期中(表2)考试成绩对比,充分证明,后进生是此项管理制度的最大受益者。
参考文献:
[1]黄武.谈班干部实行轮值制.教育信息报,2004.4.24,1版.
[2]何丹龙.“破窗理论”与班级管理.中国教育报,2002.8.6,6版.
[3]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