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案例研究与思考

2015-09-10陈兆春陈英水

考试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

陈兆春 陈英水

摘 要: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本文对创设有效问题情境进行案例性实践研究与思考。

关键词: 问题情境 教学有效性 案例研究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倡导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有效的教学过程应该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在现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目前学生学习压力非常大,对于生物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进行积极思考,课堂学习被动。因此,教师需要思考如何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让学生成为思考者,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创设具有新颖性、真实性、趣味性的问题情境,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究的动力,积极思考,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学习和应用如何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1.创设问题情境的案例性研究

1.1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学时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话题,可以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案例1:教学《细胞呼吸》时,我讲述:“我们知道,水果储存太久后就没有甜美的滋味;萝卜放久后会空心;过了冬的蒜瓣会变轻,这是为什么?把手伸进潮湿的种子堆里,会有烫手的感觉这又是为什么?”学生凭着生活经验,会对这些问题作出一定的反应,在此基础上,顺势将学生引向本节教学内容上。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习兴趣盎然。

案例2:利用科学趣话创设情境,教学《遗传规律》时,开始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萧伯纳。有一位女演员读了他的作品,便生爱慕之情,向萧翁写信求爱。信中写道:‘你是如此的聪明,我是这般的美貌,倘若我与你结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聪慧,同时具我的美貌,岂不是很好吗?’萧翁幽默地回信说:‘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岂不糟了吗?’对于这种针锋相对的说法,到底孰是孰非?”学生开始争论不休。我就利用学生的“知新”欲望引导思考,进入《遗传规律》新知识的探索。

1.2创设求异性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生物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应注意问题创设的角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启发学生,使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这样既能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案例3: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这一内容时,可问:“组成生物界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能找到,这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那么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还表现在哪些方面?”问题提出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以前学过的多方面知识中寻找与此问题有联系的内容。从一个信息源导出不同的结果,具有明显的创新和开拓作用。学生通过这样的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1.3创设递进式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能力

要上好一节生物课,单靠一两个设问是不够的,需要老师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肯定乐于接受。

案例4:通过实验现象创设情境,在复习《渗透吸水原理》时,可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类似渗透装置的特点?(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则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3)在做“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若用KNO■溶液代替30%的蔗糖溶液,则镜检时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但过一段时间后,又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4)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置于与细胞液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能发生渗透现象。人体细胞没有液泡,人体细胞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这句话对吗?由于这些问题逐渐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识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使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1.4创设矛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难点

重视学生前概念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针对某些特殊的生物问题,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心灵上的“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决这些“冲突”时,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水到渠成。

案例5:学完《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我在课堂中安排了这样一道习题:“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精细胞?”大多数学生不假思索,信口而答:“4种。”显然,学生学习了《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后,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势,所以得到了这样一个错误答案。当时我没有评价他们的答案正确与否,而是接着问:“经减数第二次分裂形成精细胞过程中,由同一个次级精母细胞产生的2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尽管对我这样的设问感到意外,但大多数学生开始回忆相关知识,有反应快的学生回答:“两个精细胞的基因型是相同的。”“假如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后,能产生4种精细胞,那么按照上面的逻辑,这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就能产生8个精细胞了。”至此,学生才幡然醒悟刚才的结论错了,正确结论的得出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满足,而是趁热打铁,继续顺势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卵原细胞(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卵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雄性动物(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精细胞?一个基因型为AaBb的雌性动物(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经减数分裂后能形成几种卵细胞?”可见,抓住契机,富有技巧的问题创设,会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问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2.创设问题情境的理性思考

为了提高问题情境的实效性,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2.1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具有展示性,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即能与我们实际生活相联系,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能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建立联系。这需要教师精心选取素材,并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表征。不同的学生,对于问题的表征不一样,思考的解决问题的方式不一样,这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

2.2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具有一定新颖性

教师应该转变观念,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要点燃的火把。这就要求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要新,而且要引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感悟、探索、升华。它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教师提问题—学生回答”的模式,而是“创设情境—师生互动”的新型模式,应根据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独特新颖的问题情境。

2.3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具有双向性

这种双向交流与传统的单向传递有本质的差别,前者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后者教师是真理的化身。教学时,一方面反映学生的认知、情感的疑问、困惑和要求,另一方面体现社会、学校、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和期望,是学生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的融合点,是一种双向交流,体现了教学活动领域的民主性。创设问题情境教学是要让学生“活”起来,鼓励他们发表“高见”。教师可发表见解,并非强求学生绝对接受,师生之间允许存在观点、思维方法的分歧,相互驳斥甚至争辩均属正常。在辩论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活跃了,也得到了锻炼,他们在互相交锋的过程中撞出了智慧的火花,这就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2.4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密结合教材,符合学生与教材的适应性,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问题情境可以源自生活、生产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能让学生感觉到所提出的问题情境与课堂教学主题偏离,学生在解决问题情境的过程中要能获得新的信息,体会到知识的获取过程。教师要避免就事论事,偏离课堂教学的知识、技能等目标。教材是相对稳定的,而学生则是动态型的,如果教师引导不当,将会适得其反。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要从“把握时代的脉搏、学生的思想,认知及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符合学生渴望表现自己的心理。

问题过难会使学生望而却步,过易则使学生缺乏探究欲望。这需要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即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小组同学间的探索是能解决问题的,但同时问题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一看即明白。

2.5创设问题情境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

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实际操作中要灵活机动。创设问题情境教学也是如此,问题情境的创设不仅仅是教师提出来的,问题情境创设后,可以灵活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如“小组讨论竞赛”、“当回小老师”等,真正做到“官教兵,兵教官,兵教兵”,克服以前教学模式上单调、呆板的弊端,让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活动中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2.6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从“封闭式问题”向“开放式情境”转化

让学生真正经历探索、归纳、猜想、论证等有意义的过程,真正体验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对于所创设的问题情境不需要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要求学生从其中获得知识,因此需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的开放性。

总之,通过科学、合理、有效、丰富并充满乐趣的问题情境创设,完成整个生物学知识体系的教学,是新课标理论指导下的新一轮教学创业。学以致用,教以树人,新课标理论的科学内涵正是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只有充分进行科学的问题情境创设,知识的有效传播才能得到更好的实行。

参考文献:

[1]鲍远根.情境课题内涵及操作要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2(10):15-16.

[2]赵德霞.创设问题情境促进自主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6):21.

[3]程瑞.运用同课异构创设问题情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8):25.

[4]潘爱清.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教学效益[J].科技风,2012(9).

[5]丁文奎.生物科学史教学情境创设的素材研究[J].辽宁师院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教学有效性问题情境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新课标下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初中政治课的“激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