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地方师范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创新策略

2015-09-10李伟宏

考试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师范院校现状对策

李伟宏

摘 要: 本文以分析地方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为基础,提出今后地方师范类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对策。对地方师范院校提出一些建议,使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建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理念,根据对地方师范院校实际情况的调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开展体育课教学项目,健全硬件设施,使学生养成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发掘体育教学的智育因素,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为国家培养健康、有活力的建设性人才。

关键词: 师范院校 体育课教学模式 现状 对策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地方师范院校体育教学在制订学期计划及教学内容上得到很大改进,体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是,一些学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经过进一步研究发现主要是教学模式存在问题,很多学校制定体育教学模式时教学理论过于理想化,在实践中难以应用,而一些教师在一线从教多年,教学经验比较丰富,但由于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缺乏最新理论方法做指导,于此形成实践与理论相脱离的体育教学现象,这是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根本问题。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探讨、研究出比较先进、创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促进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高等类师范院校教学目的不仅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而且提高学生整体身心健康水平。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好好学习的资本,因为,体育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然而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走访,发现目前许多地方师范类院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存在很多问题:教学设施仍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思想落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淡漠等,严重影响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最终很难实现体育教学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鉴于此,本文就地方师范学院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现状进行对策研究,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1.体育教学模式概述

1.1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

教学模式是教育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最初是由美国学者乔伊斯(B.Joyce)和韦尔(W.Weil)提出的,他在《教学模式化》一中提出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展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教学模式的概念做出两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是整个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手段、方法,使学生快乐、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也就是教学过程模式,简称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基于客观教学规律,以及相关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手段形成的比较规范的、有效的教学体系。其二观点认为教学模式与教学结构相关,教学模式可称之为教学结构,是基于一定教学思想、教学规律而建立的比较稳定的、有效的教学模式。根据各位学者的分析,我们很容易地界定教学模式概念,即体育教学模式是基于系统科学观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法相结合,将教学过程与可操作手段相统一的技能。

1.2研究体育教学模式的意义。

1.2.1有利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当今,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就是“终身体育”,但是我们使用什么样的教材、教学内容是什么、课程设置多少、有什么样的方法显然成了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而体育教学模式研究是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材编排、教学方法密切相关的问题,是承上启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因此研究体育教学模式对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2.2有利于简化教学问题。

模式方法是现代科学方法论中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排除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抓住事物主要的、本质的部分进行研究是它的特点。所以,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简化复杂的教学过程,突出教学过程中主要的本质部分,有利于教学过程中进行概括、总结和模仿。

1.2.3有利于体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体育教学模式研究包含范围较广泛,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过程结构、课程资源、教学方法等都是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研究范围。所以,体育教学模式研究能帮助我们动态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将理论体系具体化,也是体育教学实际经验系统总结,相当于在理论和实践之间架起桥梁,使抽象、理想的变得具体、可操作的,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1.2.4有利于活跃一线体育教师的研究。

体育教学设计是一线体育老师的必修课,而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学设计的影子。教师依据学生学情、教师所学理论、教学内容等设计和改造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这就是教学模式研究,所以,教学模式研究是一线体育教师最需要,最能与工作结合,也是最可行的研究。

2.地方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

2.1地方师范院校的体育教材较陈旧。

目前部分地方师范类院校沿用的是原来中专或者以前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大都是竞技体育内容,没有适宜地改编或者选择出适合本校的教学教材,教材没有让学生从中体会到情感目标、技能目标和社会适应性目标。教材语言乏味,缺乏时代感、趣味感、启发性和创造性,笼统地提及体育对学生的思维、情感作用,使很多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有近半学生不喜欢现行的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课教学内容,大多数学生喜欢参加体育课外活动,反映出当前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体育兴趣脱节现象,忽视学校场地、器材等相关条件。按照师范类高等学校体育大纲规定的教材和学时分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内容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结果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学任务,体育课成了学生心理和生理上的负担,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以至于老师上课不想教、学生上课不想学的局面。

2.2对体育教学模式缺乏空间上的定义。

中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开始展开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在理论层面上许多问题逐渐清晰,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含义和构造逐渐趋向统一认识,但体育教学模式的探索缺乏空间认识,很多教师把体育教学模式误认为体育教学方法或者课的组织方式,有的教师把体育教学模式理解为单元教学过程等,所以在教学模式研究上缺乏空间上的定义。

近几年,我国大部分高校公共体育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已经做出了改革,大致来说,体育课的具体内容可分为实践课和理论课两个部分。尽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来看,这些改革还只是局部的和有限的。各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多数院校仍满足于一年级的基本课、二年级的选项课。在原有教材基础上增加选项内容,理论课和保健课还只存在于教学大纲中,原有格局并没有打破。既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增强体质,又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2.3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不明显,教学方法单一。

教师教学是实施课程内容的主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各种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尽可能接受本课程知识与技能,忽略学生学习和掌握,注重教师的“教”而忽略学生的“学”。严格地按照“讲解—示范—练习”的模式进行体育教学,由于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没有新奇感,渐渐对本节课教学内容失去兴趣,缺乏主动性,体育课缺乏生机。因此,学生很少积极主动地用脑思考,更谈不上创新能力培养。

2.4体育课评价体系不够细化。

考核目的不明确,主要体现为增强学生体质,重点检查学生对“三基”的掌握情况,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发挥。客观上使学生不注重如何运用运动技能科学锻炼身体,考核方法缺少灵活性。体育课考试大都教完一项就考一项,学生很少有巩固练习的时间,加之所学项目并不是大部分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学生基本凭原有身体互质和技术水平参加考试,使大部分学生考不出什么水平,更体现不出教学效果和教师教学水平,考核内容和方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高校体育课规定的教材内容,不管学生乐不乐意学,教师只能按照教学计划上课,学生很难体验到上体育课是一种乐趣,反而当成一种负担。学生单纯为了考试而应付学习的倾向普遍存在,他们最担心的不是自己体质不好,而是体育不及格不能毕业。对体育课的学习和考试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应付地位。毫无快乐可言,因而体育课中不能发挥积极性。

3.师范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模式创新对策

3.1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作为学校教育和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新课程改革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体育不仅是“体”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成功的体育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和愉快的体验,对学生自信、自尊、良好的个性、社会适应性、健康状况、态度和行为改善及意志品质产生积极影响,所以体育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转变教学观念。

3.2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体系。

普通高校设置体育教学的目的就是锻炼学生,使学生体格健康、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良好意志品质、团队精神、个性健康发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社会适应性能等。高校可根据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生理、心理发展需要,学生个性特征,学生兴趣,等等,优化课程设置。以学生为中心的体育课程设置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体育运动的兴趣,还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根据学校体育场所、设备等因素和学生身体状况、心理、生理需求制定出具有特色的课程。当然,在这样的教学课程设置下体育理论知识不能忽视。理论课不仅包括技术知识,还包括健身知识、方法、各运动项目的历史渊源、比赛规则和裁判法等。

3.3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目标模式。

体育课程的最终目标是加强对学生运动参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要求,为大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强调学校课堂教育的主体作用外,关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遇到的问题,如锻炼时间、场地、指导老师、学生间认同等,因为体育教育的任何附加功能都靠身体练习完成,而仅靠每周体育课那些有限的时间、有限的教学资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不仅要抓住课堂教学时间,还要给学生更多课外自由练习时间,为学生提供应有的时间、场地、器材设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向终身体育发展。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中,不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兴趣才会认真、积极地投入学习,还要正确引导学生在运动锻炼中遇到的疑惑或和困难解决方法,重视学生学习各方面的培养。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身体条件、心理、生理特点、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基本身体特征确定教学方法,因人而异地提出相应教学建议,保证课程学习目标高质量实现,使每个学生体验到学习与成功的乐趣,从而实现促进学生健康,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的目标。

3.4更新体育评价方法。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对学生评价的主线是“评价多元化”,我们要在这一评价主线下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淡化学生平时表现评价和期末评价长占主导地位体系,更注重学生阶段化评价。期末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加强学生身体素质锻炼和锻炼意识的培养。注重阶段性评价,使学生掌握短期学习的运动项目,为期末综合评价打下坚实基础。当然学生出勤、上课认真程度、积极性与刻苦性及进步程度都要纳入学生阶段评价,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进步。总之,合理的评价体系不仅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更能使教师轻松、保质保量地实现教学目标。

3.5多渠道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教学基本条件。

体育场地和器材是保证体育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学院开展体验活动的物质基础,我院现有场地和器材仅能维持体育课正常开设,如风雨天气,公共体育课就无法进行,学生上课兴趣就很低,遇到下雨天气,好多学生就不去上课,因此我们现在需要一个综合体育馆,另外从调查情况来看一些师范类院校都有游泳池,那么游泳池就是我校应该建设的一项硬件设施。既保证我院体育专业学生正常教学,又提高公共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因此改善教学环境,保证体育教学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顺利进行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参考文献:

[1]张敬恒.关于职校体育考核评价模式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36):45-46.

[2]黄鸽.浅谈新课程下体育课堂的教与学[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4):316-316.

项目编号:《大学生创新项目》编号:13XK029

猜你喜欢

师范院校现状对策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职业高中语文学科学习现状及对策研究
语文课堂写字指导的现状及应对策略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技术的现状与发展分析
我国建筑安装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与实施的措施
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对就业选取的影响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