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高中语文“三味”课堂

2015-09-10宁连凤

考试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三味余味原味

宁连凤

摘 要: 当前,语文教学被异彩纷呈的教改复杂化,“语文课现在该怎么上”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作者就教学实践谈谈当前语文课最需要的“三种味道”——原味、趣味和余味。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原味 趣味 余味

当前,语文教学被异彩纷呈的教改复杂化,“语文课现在该怎么上”成为很多语文教师的困惑:到底是质朴的好,还是趣味的好,为什么有的语文课上学生睡倒一片,为什么语文课上又多了那么多新花样,这还是语文课吗?语文课到底该留给学生什么?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笔者认为如今的课堂要有三味:原味、趣味和余味,并就其谈谈想法。

一、原味语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语文是听、说、读、写等语言文字能力和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的统称。语文最基本的特点是工具性的,教学要更关注如何体现语文工具性这一特点。然而反观现在的课堂多出课件、课件里多出歌曲,甚至给歌曲配上舞蹈,美其名曰是一种情境教学,但是从某这种程度上说这已经不是语文课,更像音乐课、舞蹈课。尽管语文课与政治、德育、审美、自然科学都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不能把语文课改造成各学科知识的大拼盘。某雕塑家在回答“你是怎样把石头雕塑成人像”时,说道:“把石头上不是人的地方去掉”,原味语文即是如此,要把不具备“语文味”的东西剔除。原味的语文课堂呼唤师生角色的真正回归。某些特级教师上课,往往都没有用课件、幻灯、多媒体,一本书依旧让学生爱上一堂语文课。语文课堂应该充满“语文味”,充分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语文老师要在语文课堂中注重语文的原味。

原味语文需要多读。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最基本的构成。关于“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曾有过不少经验之谈。宋代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需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德国学者尧斯和伊瑟尔的接受美学认为,作品本身不能够阅读理解,就没有任何意义,就永远成为没有生命力的、死的语言材料。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挖掘,才能产生文本意义。由此不难发现,前人都把“读”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上。没有读者(学生)的“读”,再优秀的作品,再先进的教材,也将失去美学意义和社会价值。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赵敏俐在2011年提出“让吟诵重新回归课堂的”的号召。他认为,近百年来,由于不加选择地排斥中国古代文化,盲目地接受西方文化,致使吟诵这一宝贵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几近失传。盛庆丰老师在上《巴尔扎克葬词》时,通过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师生齐读、小组诵读等形式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这篇演讲词的独特魅力。通过动情朗读,学生对生命的真谛有更深的思考,对雨果深沉的情感和飞扬的文字有更深刻的体会。充分朗读使教学目标顺利实现,让师生沐浴在语文芬芳的阳光之中。朗读既是阅读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又是传授语文知识、促进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朗读的重要性,必须有层次、有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朗读得正确清楚、自然流畅、传情达意而逐步深入,让学生逐渐掌握朗读的方法,通过朗读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原味语文还要多关注文本。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催生新的教材,但是无论教材有什么改变,教与学的重点都应该落在对文本的解读上。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要让学生了解语文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分析能力。往往一堂比较成功的语文课,其过程往往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其次是精读课文,品味语言精华,最后延伸阅读,提高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原汁原味的解读文本的过程。特级教师曹勇军曾说:“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它是一种高于一般解读能力、带有语文教师专业特点的特殊解读能力。”原味语文课堂不是跳出文本搞一些花样,语文课堂应该是朴素的,是立足语言文本、浸润情感、培养思维、回归文化的课堂。“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在新课改理念下追求语文教学的原味,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返璞归真。

二、趣味语文

曾听过一个流行于大学校园的段子,以此形容学生上课的感受:人生如上课,眼睛一闭一睁,一堂课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上午过去了。你知道这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吗?下课了,人还没有醒,你知道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情是什么吗?人醒了一看,课还没下。这个段子创意来源于小品《不差钱》。既然“不差钱”,那么差的是什么,是学生对课堂的关注度、喜爱度,特别是语文课堂,所以学生的这个段子不得不使老师深思。笔者认为改变现状,可以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但是这个趣味必须是与原味不相违背的趣味。

趣味语文要注重以原味为基础。其实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在现实的课堂中,大有充满趣味的课堂。比如笔者前面所说,为了配合某篇文章,放放音乐,甚至来个舞蹈、说个相声,但是这种趣味已经脱离开语文课堂。比如教学《狼》时,曾有教师这样安排课堂:先播放齐秦的歌曲《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再播放与狼有关的动画品,学生看好后,老师还要求学生复述动画片的内容。一堂课几乎一半时间都没有,那么文本本身怎么解读呢?这种趣味就是脱离原味语文的趣味。又如讲授宋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有的教师会大肆介绍苏轼这个人,介绍东坡肉,文本简单读一读就结束了。其实这首诗歌的精华在于诗歌本身,在于对其语言的推敲解读。如果对于文本的解读只浮于表面,而不深入实质,这种趣味就是不成功的趣味,是脱离语文教学的无趣之味。

趣味语文要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为目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其学习热情势必高涨,学习效率会显著提高,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以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讲授《狼》为例。余老师是这样导入教学的:先让学生说一说与狼有关的成语,学生陆陆续续说出“狼狈为奸”、“狼吞虎咽”、“引狼入室”等成语。教师接着引发学生思考,这些成语都有一个共性,学生回答是贬义词,那么为什么与狼有关的成语都是贬义词呢:下面我们看一个与狼有关的故事。这样的课堂导入多有趣味,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兴趣引入对文本的阅读上。这样的导入富有情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趣味语文要注重培养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原味语文注重对文本的解读,其实解读文本本身是相对枯燥乏味的,需要在课堂上适当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从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比如讲授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一个命题《假如我失去三天光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在失去三天的光明的内心触动。这一活动的举办无疑让这堂语文课充满趣味,更让学生从活动体验中明白了光明对一个人来说多么重要,要珍爱身边的一切,这种想法无疑与作者的想法一致。当然,有些课堂的活动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所以搞一些活动要有目的,讲实效,实现学生活动与语文教学的和谐并存。

三、余味语文

布卢姆曾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的学科,语文的作用不仅限于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更应该凸显在课外,这就是笔者所提倡的余味语文。

余味语文要给学生留下习惯的养成。近代教育家叶圣陶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和行为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及气质。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人生成功的阶梯,不良的行为习惯则是人生前进的栅栏。语文课堂要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是否把这一习惯带入课外。比如课外阅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对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的做法是除经常向学生介绍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课外书之外,还每周为学生安排一节“阅读课”,将学生带入阅览室,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还在每堂课前设置主题演讲,让学生多说多讲,用每周一次的周记练笔巩固学生写的习惯,这些其实都属于余味语文的范畴。

余味语文要给学生留下想象的空间。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属于我自己”的呼声越来越高,学生的个性得到进一步解放。从他们桀骜的目光中,从他们幼稚的观点中,从他们不可思议的举动中,你会惊奇地发现创造力的种子在萌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目光聚焦于学生的“想”,让他们在“想”的过程中有所创造。贝纳尔说过“创造力是无法教的”,那么就留一点余味给学生。比如有时关于某一段落,或让他们“猜想”教师有可能问的问题。学生展开联想,会有许多重点问题被“想”出来,甚至有些问题也会难住老师。有时关于某种人物,可以让他们想到自己或身边的人,“想”出自己与作品中的人物有哪些异同点?假如你是主人公,你怎么做?你是否能“想”得出作者对此人的评价?有时涉及文章的不同凡响的结尾要让他们在想象之后续写,学生就可以想象出更多不同类型的结局,而且各有千秋、摇曳多姿,这就是余味语文的魅力。

余味语文要给学生留下生活的思考。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确如此,语文教学是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在生活中扩大视野,增进积累,激活思考,发展能力。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脍炙人口的文章,这些文章之好在于每一篇文章都可以给予学生人生的启迪,教会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如何面临一切。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把自己对荣辱、对生死的深刻思考及不甘受辱、想引决而终未引决的痛苦选择写得曲折动人,学生在读此文时就要读出司马迁的这种大义:为了人类的进步,在黑暗中挣扎,不畏惧任何权势,不畏惧死亡的威胁,哪怕是人格的剥夺也义无反顾。学生理解了这种大美之后,在生活中面临如司马迁一样境况的时候,是不是会做出不一样的选择呢?只有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结合,才能有生气、有灵气、有活力,才能让语文在新世纪素质教育中焕发青春光彩。

总之,如果说把一堂语文课比为一个书屋的话,让师生都爱上这个书屋,笔者提倡的三味不知道能否得到大家的赞同,这值得各位商榷,值得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虞晔如.怎样让语文课有“语文味”.中学语文教学,2011(8).

[2]曹勇军.略说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语文教学通讯,2010(10).

[3]杨妙新.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中学语文,2012(10).

[4]陆建生.语文课堂应追求什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1(9).

猜你喜欢

三味余味原味
原味天下:筑梦电商 服务“三农”
余味悠长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初中原味英语阅读实践探究
人生的余味
人生的余味
人生的余味
原味·秭归端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味”
酝酿语文“三味” 打造特色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