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慈《秋颂》的美学思想透视

2015-09-10张倩倩于静滢易于琳

考试周刊 2015年9期
关键词:济慈美学思想浪漫主义

张倩倩 于静滢 易于琳

摘 要: 《秋颂》是英国烂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最后一首颂,作者应用“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等美学思想将秋季温暖、唯美的景象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济慈 《秋颂》 浪漫主义 美学思想

一、引言

约翰·济慈(1795-1821)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杰诗人之一,《秋颂》是济慈六大颂歌的最后一首,写于1819年的秋天,论者普遍认为这首诗最能体现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诗中内容与形式极好地联系在一起,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美,完美体现了西方的浪漫主义特色。更重要的是在《秋颂》中,济慈突破了早期诗歌对想象力的过分强调,体现了探索实现自然理论的发展。《秋颂》作为济慈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秋天丰硕的优美场景,还充分体现了济慈诗歌的美学价值,为浪漫主义诗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美学思想

1.从“亦真亦幻”到“美即是真,真即是美”

济慈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很早就相继去世,没有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他的诗学才华是凭借自己强大的毅力还有朋友的帮助才得来的。所以,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济慈依靠自己的想象和感悟建筑了一个唯美的世界。因此,在济慈的早期作品中,他过分强调想象力的作用和运用。济慈在给出版商的信中曾经提到:“我只确信心灵的美好是神圣的,想象是真实的——想象攫取的美好必然是真实的——无论它以前存在过没有——因为我认为我们的一切激情与爱情一样,在他们高尚的境界里,都能创造出本质的美。”他在《致B.贝莱》的信中甚至这样说:“我只确信内心感情的神圣性和想象力的真实性。”这些文字真切地表明此时的济慈对想象力的重视,他认为想象力于诗人就像锋利的武器对于士兵一样,是一个诗人的灵魂。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济慈感到仅凭想象力建筑的世界的狭隘、空洞和渺小,随即对纯粹的想象力的美产生了怀疑,济慈是一位敢于否定自己的诗人,于是他勇敢地面对现实,从大自然汲取力量,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秋颂》很好地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美学思想的新境界“美即是真,真既是美”。这首诗写于1819年9月,该年整个夏天,济慈都忙于写作《赫披里昂》,到秋天则常去温彻斯特近郊田野散步,济慈在致友人的一封信中说:“现在这季节多美——空气多好,爽利而适度。真的,不开玩笑,确是适中的气候——暗蓝的天空——我从没像现在这样喜欢收割后的田地——是呵,胜过春天的冷绿。不知怎么地,布满茬的田地看起来很温暖——就像有些画看上去很温暖一样。这在我星期天散步时给了我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写了它。”济慈被这种最真实的秋日的田野的美丽打动,想用文字把这唯美的秋日景象记录下来。《秋颂》表现和描写的事物都是真挚的、自然的,是作者把自己融入秋天里赋予秋天以生命,用秋天的眼睛看大自然。他描绘的美都是真实的,他歌颂的美感都是具体的、真实的,体现了作者“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思想。作者通过灵动、唯美的诗句完美地传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音乐美

亚历山大曾说:“一位杰出的诗人会使声音适应于他描写的事物,形成一种声音的风格。”《秋颂》之所以能够成为英国乃至世界文学诗歌宝库里的经典之作,被称为诗人艺术的巅峰之作,除了文字外,其中音乐之美也很动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首诗语言生动优美,形象具体鲜明,全诗共三节,每节11行,采用五步抑扬格,通过押韵烘托了主题。比如:十一行的押韵基本开口比较小的元音,声音容易使人感到温和与宁静。整节诗歌的音乐缓慢又宁静,体现了一个中心内容:秋的丰硕、温暖。其次是强化音和大量象声词的运用,更加强了这首诗的音乐美感。在运用强化音方面,最典型的是第一节末行中“m”的运用和重复(for summer has o’s er-brimm’d their clammy cell’s),再加上一些软化辅音(s,l,r,f,th)的烘托,给人一种乐滋滋、甜蜜蜜的美好感觉,音义结合得非常紧密,把蜂房里充满了黏糊糊、甜丝丝的蜂蜜的情景烘托得尽善尽美。在象声词方面,末节对虫声、鸟鸣、羊唤的描写都非常具体生动,小飞虫、蟋蟀、羊羔、燕子和知更鸟奏出了悦耳动人的音乐,表现出了一曲秋天大合唱的欢乐景象。毫无疑问,这种音响效果具有了不起的力量,它把秋日温暖欢乐的景象铭刻在读者的脑海里,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使读者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结语

济慈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体现了对美的追求。济慈就像上天派来为了让人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的天使,他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人们构建了一个唯美的国度,虽然他的生命永远停留在了25岁,但他为我们留下的对世界的美好想象和追求,就像他的墓志铭上写的一样:Here lies one whose was written in water.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

参考文献:

[1]何功杰.英美名师品读.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2.

[2]聂珍钊.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章燕.济慈〈秋颂〉中的审美观和人生观.外国文学研究,2002.

猜你喜欢

济慈美学思想浪漫主义
漫谈诗的革命浪漫主义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十九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大师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论浪漫主义对新诗功能的影响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浅谈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当代意义
苏百钧工笔花鸟画立意研究
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美学思想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