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地自然 心物交融

2015-09-10蒋昕宇

新闻世界 2015年11期
关键词:艺术精神人文情怀

蒋昕宇

【摘要】大型文化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是国内第一部从几千年历史的跨度解读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纪录片。该片准确阐释了中国园林师法自然,饱含文人意趣的精神,采用贯穿古今的叙事角度,呈现出厚重的历史感并直面现实生活。纪录片饱含浓厚的人文情怀关注人的现实生活,营造了一个人与历史文化、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唯美意境。

【关键词】艺术精神 叙事角度 人文情怀 唯美意境

历时三年,大型文化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简称《园林》)终于走上荧屏,通过八集的篇幅向观众展现了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几千年的发展脉络,并通过一个个充满山川气质、人文情趣的小故事,深入到当下中国人对园林艺术的理解和对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总体而言,纪录片营造了一个人与历史文化、与天地自然相融合的唯美意境。本文从中国园林的艺术精神、贯通古今的叙事角度和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对纪录片进行解读,探寻该片所呈现的唯美意境。

一、师法自然、文人意趣——中国园林的艺术精神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中国对世界文化史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它立足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融合了中国古代的思想艺术精神,凭借特殊的营建技艺,呈现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之美。纪录片《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对这种自然之美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首先看看每一集的片头,一幅巨大的水墨画随着镜头的后退,逐渐展示了从自然山水到文人庭园的画面,山水花木淡泊而悠然,渲染着清水芙蓉的清淡和浓淡分明的醇厚之美。片尾水气氤氲的远山之前,矗立着一座古雅的亭子,朦胧的画面唯有这座小亭清晰可见,超逸悠远的境界瞬间得到了凸显。在第三集《桃源有多远》中,分别用特写描绘了夏的鸟、秋的枫、冬的雪和春的花,在白雪纷纷下落和兰花叶上晶莹的露水滴落的瞬间,我们仿佛感觉时间已经静止,实际已经流淌千年,从古人转向了现代人的叙述。这种转换或许就是自然,周而复始没有什么变化却又改变了一切。

园林本于自然、法于自然,又高于自然,园林不但具有自然之美,更含有中国古典文人之美。纪录片由高素质的优秀团队历经三年拍摄和制作,之所以流传于人们的茶余饭后和网络论坛,主要归功于三则长度只有几十秒却没有一句解说的宣传预告片。预告片分别选取了香、莲和茶这三个十分微小的角度,慢节奏铺展。短短几十秒,不紧不慢、优哉游哉,焚香、种植碗莲、煮水烹茶,这些文人的生活细节,让观众不免觉得好奇和神往,想要一探究竟,片尾才出现“园林”的纪录片片名和“城市里的山水,长城内的花园”的主题词。对于整部纪录片甚至博大精深的古典园林文化,香、莲、茶这几个意象虽渺小,但却呈现了古典园林悠远淡然的境界,真可谓“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这种舒缓悠然的文人情调和意趣,或许就是这部纪录片未播先火的原因吧。

中国古典园林往往是少数人的特权,是皇家或者官吏、富商们的生活样态,因而在纪录片呈现时,如何走向广大群众,让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和启发是一个难题。纪录片首先强调园林是一种生活方式,这种类似的话语在片中出现不下十次,这就让观众体会到园林不仅仅是一个客观物象,更是一种精神追求。此外,《园林》还大量援引台湾和外国造园家、禅者和茶客的在园中的内心独白,这些“新型文人”的生活意趣使得观众产生一种“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心理追求。因此,纪录片向观众展现的是一种生活,一种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文人化的生活,这正是中国园林的艺术精神。

二、积淀深厚、历久弥新——贯通古今的叙事角度

有关园林的纪录片已有不少,《颐和园》、《苏州园林》系列、《西湖》、《中国古建筑》等获得了成功,但能把园林艺术置于几千年来中國历史发展的大坐标中,进行全面描述的,《园林-长城之内是花园》尚属首次。纪录片把古典园林发展的重要时期汉、魏晋、唐、宋、明清作为二至七集的内容,向观众呈现了园林在中国发展的脉络。此外,首尾两集把这种经过长期历史积淀的园林艺术投射到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上来,直面当下人们的生活样态和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使得古老的艺术在当下语境中获得了重生。

第一集开篇直接将历史语境定格在两千多年前的秦始皇,“自秦始皇建造了长城,中国就是围墙内的一个大花园。”便给片名《园林》做了精炼的阐释,也为整部纪录片注入了悠远的历史沧桑感。宋以前的中国园林并没有完整明确的历史记载,纪录片前四集便通过解读并描绘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中的园林,带领观众走进了古老园林的风情与神韵之中。司马相如《上林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王羲之《兰亭集序》、王维《辋川集》、白居易《琵琶行》等众多古典文学名篇纷纷走进片中的园林,在这片诗意的天地勾画了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和特殊面貌。第二集《村庄里的上林苑》的艺术家李小超作为追寻上林苑的人,动情地讲故事,在看似荒凉的土地上通过历史遗迹和村民的生活,试图用速写的技法描绘一幅幅西汉上林苑的画卷。残破城墙的镜头多次出现,呈现了大汉帝国的雄壮和气魄,也见证了封建帝国由胜到衰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纪录片还将汉武帝时期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囊括进来,既有深受宠爱的卫子夫,也有神勇无敌的大将军卫青、霍去病,使观众的接受范围立足于园林而又不局限于园林,使纪录片具有更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更有“嚼头”。关中地区流传至今的细狗撵兔和上锣鼓的民俗风情,表达了更加深刻的主题——历史充斥着现实,现实也包裹着历史。事实上,这不是艺术家赋予园林以历史感,而是园林自身就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相融合的艺术。

园林艺术一方面记录、保存了历史,使之具有深厚的积累沉淀,另一方面也指向现实和未来,超越了那个过往的历史时期本身。第四集《写在大地上的诗》集中笔墨刻画了一个观众非常熟悉的诗人白居易,诗人从自己的仕宦沉浮和人生变化里创造了“中隐”的境界,既享受都市生活的便捷,又满足走向自然的愿望。白居易的创造既实现了中国园林由深山走向城市的转变,也解决了千年来仕人心中仕与隐的矛盾。现代人几乎无法脱离现代城市高效便捷的生活环境,但面对工作压力和环境危机,心中仍有强烈的回归自然的愿望,白居易的所谓“中隐”或许就是最好的出路吧。

三、理想生活、精神境界——关注现实的人文情怀

园林艺术是中国独具特色的古老艺术,经历千年的发展演变,在当下这个隔离自然、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它不仅仅是一门营造的技艺或是文化遗产,而且是现代人的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面对水泥森林、千城一面、环境污染、人心浮躁等现实问题,人们束手无策,找不到出路。而园林这种自然与人文完美融合的艺术,好像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提供了答案,就是纪录片第四集片尾显示的一行字: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上营造一座私享的无边的美好。纪录片《园林》还具有关注现实的品格,它立足于园林这个视点,把目光投向了21世纪最重要的社会现实问题,即环境问题,本质上说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城市逐渐吞噬自然,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吵闹嘈杂了起来,片中多处自然园林与城市街道的迅速切换,蒙太奇手法的使用让观众在对比强烈的生活场景里产生极大的震撼。如第三集《桃花源有多远》中,镜头在建筑师杨泳梁设计的园子里闲庭信步,忽然间便走入了嘈杂不堪的建筑工地和上海福州路的街上,机器声、汽车声、叫卖声、喇叭声交织在一起,这种慢与快、静与躁、逸与狂的对立就使纪录片的情感极具张力,自然会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追问与反思。

面对这些现实问题,纪录片往往通过一些小物件和小故事予以解答。在该片第七集,成长于私家园林的叶放和出生在叠石世家的韩良源的故事里,一枚枚印章和一张张图纸是古老生活方式的承载,主人公叩问于心的回忆与反省也是对当下现实问题的关注与思考。正如总导演金明哲所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花园,是自己想象的、自己搭建的,属于自己的心中的园林。……观众的解读也有各种方式、各种可能。我们不希望一把钥匙能打开所有的门,因为现在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千秋,姹紫嫣红的时代。”

紀录片还时常直接向观众提问,激发观众的思考。我们该拥有什么样的生活?古人的生活多少还在影响我们?我们的心将安放于何处?这种对良好生活方式的神往,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和不安情绪,在后面几集片子中越发强烈和集中。这些追问如狂风巨浪引人深思、冲击心灵,让人们产生一种迫切求得出路的冲动,纪录片又不止步于追问,也会时常给出解答。纪录片第七集的片名“遥远的归处”已经切中这些问题的本质,并提供了解决路径,就是寻找一条回归自然的路。片中造园家、禅者和茶客们口中所谓“回眸一望,满目青山”、“心中有山水,处处皆有山水”等都是这些问题的回答,最终整部纪录片也给出了一个顺理成章的答案:万物归心,天人合一。

结语

纪录片《园林》生动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园林艺术精神,通过千年的叙事跨度表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同时,该纪录片具有关注现实的品格,为生活节奏陕、压力大的现代人提供了一个既合理又美好的生活方式。观众会通过这部纪录片品味园林文化、提升生活境界,也会感受到一种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生活与理想浑融的唯美意境。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艺术精神人文情怀
混合型文化模式下龙江剧独立的艺术精神
汉代陶塑的时代风格与艺术精神探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美育实践研究
论宋代豪放词中的人文情怀
浅谈《舌尖上的中国》系列纪录片
清初遗民万寿祺书法研究
试析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精神
立足听读说写,渗透人文情怀
“胡杨精神”与塔里木大学人文情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