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热词的传播
2015-09-10宛婧
宛婧
【摘要】伴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热词呈井喷状爆发。从最开始的网络热词——萌,到萌萌哒,卖萌,再到萌文化从网络上延伸至现实生活中,被人们广泛关注并且大量地运用,萌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甚至成为日常用语,到处可见卖萌。本文以萌文化作为基本研究对象,探讨以萌为代表的网络热词兴盛的原因,以及它们如何一步一步地进入人们的视线,从虚拟世界延伸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关键词】萌网络热词传播路径
近年来,围绕“萌”字衍生出来的网络词语频频出现,被众多网友广泛使用,不管是草根网民,还是名人明星都涉及其中。萌文化作为一种非主流文化或者说一种亚文化一直蔓延在网络上,现在甚至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本文试图以萌文化为研究对象,探讨在新媒体技术下和网络时代,网络热词兴盛的原因,以及其传播路径和网络热词的出现的意义。
一、“萌”的概念界定
“萌”的原意是指草木的芽,常用来描述植物发芽的过程,或者用于描述事物开始的状态。现在我们口中的萌其实来自于日本,本意是指动漫爱好者看到美少女角色时产生的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①。近年来,“萌”及其出现的一系列衍生词意在表达一种甜美纯正,讨人喜爱的人或者物,萌已经脱离了其一开始的意思,而且也并不是日本语义中的看到美少女时产生的热血沸腾的精神状态。
早在2011年,《咬文嚼字》编辑部推出了2011年十大流行语,当时排位第六的是“卖萌”。“卖萌”的“卖”其实不是卖弄,“卖萌”的意思其实是装可爱,卖萌,撒娇,有一种调侃的意味。“萌”一词从最开始的萌芽,经过广泛使用,现在多数情况下是用来表示可爱的意思。
二、“萌”系列网络用语流行的原因
1、技术层面
网络热词的兴起首先得益于网络技术的革命。互联网平台给予每一个普通平民话语权和表达机会,网民可以借助这个平台表达自我,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同时互联网裂变式的传播方式、病毒式的传播速度使热词的传播更加迅速。网络热词往往还得到微博大V的转发和呼应,利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和在微博中的双重影响力,这样传播范围又大大提高了。
2、社会层面
美国学者赖特在他的《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结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转型中的中国正在历经巨大的变化。相较于传统媒体监管较严的情况,互联网正是当下最自由最草根的平台。“网络流行语爆发就是转型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语言系统共变的产物。”②“近年来,中国社会凸显出来的诸如就业压力大、房价过高、物价不断上涨、官员腐败渎职、社会分配不公并引发贫富差距等问题,不断进入人们的头脑,与人们的期望之间拉开了差距,自然会引发人的否定性倾向,于是,一些直击焦点的网络热词应运而生。”③
另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综合国力显著提升,经济社会各方面在不断地发展中,社会节奏也更加快捷化,所有这些使得网民想要、敢于去创造新词,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3、网民自身层面
沃尔特·李普曼认为,“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其原因除了节省精力之外,还有另一个原因,成见系统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④当下中国的网民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思想活跃,喜欢新事物,乐于交流,敢于创新;同时在网络双重匿名性的特征下,为他们提供了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网络时代最明显的不同就是每个人,每一位用户都成为了一个传播中心,在传统媒体时代沉默的大多数将微博、微信等平台作为传达自己观点,看法的舞台,它们让每个人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传播学家E.卡茨等人曾经提出‘使用与满足理论’:人们接触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他们的特定需求,接触媒介的过程也是一种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的过程。”⑤
同样,在网络热词的传播过程中,群体心理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转到同一个方向,他们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⑥在群体生活中,群体成员之间的情绪容易传染,成员之间也易于相互模仿他人的行为。
三、“萌”系列网络用语的传播路径和网络热词出现的意义
1、网络热词的传播路径分析
网络热词发端于网络,利用网络这个平台来进行传播,其中网民这个主体在网络热词的整个传播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媒体技术改变了信息传播的路径,也重构了信息传播的结构。
网络热词的传播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集体无意识的传播。二是有意识的传播。这种往往是网民创造者以及相关网站或组织的合谋才能使网络热词得到迅速的传播。
(1)先由网民自创:网络上流行的大多数热词一开始都是由网民自己创造的,它们发挥各种想象力,创造出各种反应新闻事件、反应自己心声的创造性词语。
(2)然后是网站推广:如贴吧、微博话题的推送、论坛的讨论等等。
(3)网民的积极传播:包括草根网民和名人、明星用户,甚至是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等。以微博为例,在微博这个平台上,传播者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包括草根用户,明星,商界、体育界、IT等领域的名人,社会精英,而这些用户之间形成了关注与被关注的关系,网络热词的传播范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大大地扩散开。
(4)传统媒体的积极推动:在网络热词的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并没有缺席,一些都市类的報纸、电视节目等很多时候都会引用。主流媒体同样也看到了网络热词的兴盛。2010年,“给力”一词登上了《人民日报》,而且是头版头条,此举被认为是网络热词得到官方承认的标志;2012年,“屌丝”一次首次登上《人民日报》。必须提出的是,“屌丝”之类的网络热词被《人民日报》使用,一方面是他切实反映了某个特定群体的吁求,另一方面是他依靠网络这个影响力巨大的传播载体。”⑦
对于“萌”系列网络热词的传播,电视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013年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一经播出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作为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将综艺元素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同时,节目中对萌元素的大量使用也吸引了大量的观众。在《爸爸去哪儿》中,每一集当中五个孩子的加入其实就是一种固定的、潜在的萌元素。孩子们的那种天真、活泼、可爱是不加任何修饰的。除了这种固定的、明显的“萌元素”之外,该节目中的赋予活力的萌化字幕的呈现彻底地吸引住了观众。
微博上许多官方媒体的微博账号也经常使用“萌”之类的系列热词。其实这也是在网络世界中另一种角色扮演,为了更好的实现与网民之间的互动,许多官微一改现实生活中刻板严肃的语调,而使用这种更加诙谐更加可爱的表达风格,其实这样也更能够拉近与网民之间的距离。
四、对网络热词的冷思考
网络世界其实是现实社会的延伸,网络热词就如同一面镜子,直观,形象,生动地表达网民情绪,释放社会舆情,记录时代的变迁,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缩影。一系列热词的出现也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社会的减压阀,有利于释放压力,化解社会负面情绪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矛盾与问题多发,社会结构断裂,贫富差距明显,公众情绪化的表达喷发出来。网民利用各种平台把自己的想法、意见甚至不满表达出来。
2、传达民情民声,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网络热词其实是社会意见的曲线表达,也是民情民声的另类表达。“‘曲线表达’背后的网民多为年轻人,思想活跃,渴望交流。他们呼吁政治生活的透明,为民众争取知情权,体现了强烈的舆论监督意识。”⑧这种民情民声的曲线表达,是一种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是对政府职责的质疑,是对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
3、公民意识觉醒
网民通过网络媒体发表意见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网民不仅通过网络平台发表言论,交换意见。而且,通过实际行动“人肉”贪官。网络热词的勃兴是公民意识崛起的象征。网民造词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仪式觉醒的过程,通过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才可能造出那么多充满反讽、暗喻意味的词语和句子。
网络热词在发挥其积极意义的同时也有人怀疑:当人们习惯于这种戏谑的语言和游戏心态时,可能逐渐改变人们的价值观。的确这种担忧是合理的。从文化角度来看,这是一种网络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冲突”。网络热词其实可以归类为一种“亚文化”或“非主流文化”,它属于一种“解构与建构”并行的文化,解构权威,建立特定群体对文化的另类诠释、另类理解和另类表达。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主流价值的权威性,宣传带有负面、消极、阴暗色彩的社会情绪,减低审美品位,降低批判能力,麻痹大众,渲染放大社会浮躁心理,整体品位不高。
总之,网络热词的传播已经成为不可被忽视的现象,网络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折射,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众多网络热词从虚拟社会到现实世界,经历一番轮回,也简明扼要地记录了当代历史。在网络时代,在新媒体环境下,网络热词的兴起和传播总是有一定的方式和路径,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只有在掌握了其传播规律,兴盛原因的基础上才能把握方向,了解网络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760 149.htm
②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析》[J].《新闻前哨》,2009(8)
③闫坤、杨健,《网络热词为什么这么热》[J].《新闻窗》,2013(2)
④沃尔特·李普曼著,阎克文、江红译:《公众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⑤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⑥古斯塔夫·勒庞著,冯克利译:《乌合之众》[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⑦杨健,《“屌丝”登堂入室——浅析一個网络热词如何进入主流媒体》[J].《编辑学刊》,2013(2)
⑧薛国林,《一种曲线的意见表达——“网络热词”折射出的社会态度》[J].《新闻记者》,2009(6)
(作者单位:新安晚报社)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