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精特新是专业报融合发展必然选择

2015-09-10马顺生

新闻世界 2015年10期
关键词:安徽传统媒体融合

马顺生

【摘要】安徽经济报社面对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的巨大挑战,坚持以攻坚克难求发展为前提,以不折不挠抓融合为手段,努力追求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专一化、融合路径精深化、融合项目特色化、融合业态新型化。把传统纸质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资源优势相互整合、平台互为利用,使单一传统纸媒的市场占有率变为多媒体的共同竞争力,使得经济宣传的传播功能、手段、渠道、价值得以有效提升。

【关键词】专精特新专业报融合发展

《安徽经济报》作为一份创刊30周年的财经类专业报,面对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互联网陌生挑战,经历了从“看不见看不起”到“来不及”的适应和转变的过程。最近三年来,我们艰难起步,小心探索,相继开通了“安徽经济网”、报社微博、报社微信公众号、省经信委易信服务平台、社会组织圈等新媒体平台,不断探索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初步形成了“一报一网N微号”的融合架构。媒体融合之路的探索有力地促进了报社各项工作的发展:稿件报道的宣传效果得到明显放大;报社公众形象得到巩固和提升;报纸发行量增长幅度显著;职工的精气神显著增强。

回眸走过之路,安徽经济报社新媒体建设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坚持走“专精特新”之路:即,围绕经济宣传主战场不动摇,实现媒体融合发展战略专一化;依托传统媒体公信力和影响力拓展客户服务群,实现融合路径精深化;力争宣传和服务平台具有独特性、独有性,实现融合项目特色化;适应平台客户阅读行为改变,追求交叉融合型服务新诉求,实现融合业态新型化。

一、实现“互联互通”是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

新媒体的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格局,并快速对传统媒体“攻城略地”。随着传播时空被突破、传播规律被颠覆、传播理念被刷新,专业报遇到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新媒体的出现不是也不可能“代替”传统媒体。从目前来看,它们更多地还是一种“互补”关系,或者是互为“手段”的工具,是打通宣传、效果、市场等要素的通道。因此必须“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的思维来建设阵地,包括制度设计和管理运营。基于此,我们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实施“错位互补”

2011年,报社感知互联网的传播方式已逐渐深入到社会各阶层,尤其是微博的兴起,使传统媒体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发生明显转变。为此,报社在原有电子版网站的基础上,重新建设了“安徽经济网”,并将报纸版面和所有自采稿件第一时间挂网。随后不久,正式开通了报社新浪法人微博;2013年,随着微信的大面积扩张,又及时注册了报社微信公众号,安排了专职人员负责微博、微信的信息发布工作。报社明确要求,记者参加各类会议或采写即时新闻时,首先是迅速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发稿,以争取时效性。随后重新寻找切入点、挖掘新闻价值或进行二次采访,在《安徽经济报》进行专题报道,以争取深度性,旨在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补充、优点放大。

2013年开始,报社尝试利用网站和微博现场直播大型论坛活动,有效弥补了纸质媒体传播力不足的劣势。如“安徽省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坛”、“智慧城市物联网博士科技高峰论坛”、“徽商文化传播10周年座谈会”、“安徽青年电商年会”等都有我们新媒体的多家图文直播。这些措施不仅更好地服务了受众,也明显提升了《安徽经济报》的形象,扩大了报社的多维度影响。2013年,《安徽经济报》发行量创下办报30年来35%的最高增幅,新媒体“互补”作用功不可没。

(二)坚定“精准互补”

由于新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其用户或关注者,可自由、随时的订阅和退出,为此,新媒体的服务对象、服务内容、互动手段都必须是有针对性,明确而且能够满足其核心需求,从而达到稳固的目的。

鉴于这一思考,报社利用长期从事经济报道的优势,在省经信委的支持下,于2013年12月23日建立“安徽省经信委服务企业易信平台”。该平台首先明确服务对象为全省近40万家企业,重点客户锁定在1.5万家规模以上企业。目前全省接近三分之一的规模以上企业都建立了联系,关注人数超过万人并且呈爆发式增长。易信平台每天发布的信息基本上涉及到以工业经济为主,宏观政策、媒体关于工业经济的报道、思想启迪文章等多方面。从内容中,不少企业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满足了其阅读习惯,符合现代读者碎片化的阅读方式。目前,该平台一直在安徽省政务服务平台监测评比中处于前十位。此举既扩大了企业界对政策的知晓率,也让省经信委“企业娘家”的称号更充实,《安徽经济报》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达到了一举多赢的局面。

为了提升报纸宣传的“精准性”,报社在新媒体建设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办报策略。在2014年启动的创刊30年以来最大的改版中,使服务读者群体的定位更加精确,增加了产业集群版块、专精特新企业版块、新社会组织版块等特定的服务内容。报社要求这些版面的责任编辑,专门开设微信公众号,在精准服务受众的同时,更是从“入口端”牢牢占据受众的“流量”。省委宣传部专门撰写“新闻阅评”予以肯定。

(三)尝试“多元互补”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改变的是传播的方式,不变的是作为媒介的本质。网站、微博、微信、易信等新媒体平台开通后,报社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即时化、移动化传播功能,使受众可以在第一时间(碎片化时间)获取本报采写的原创新闻信息。与此同时,报社又将从新媒体渠道获取的反馈信息,如:新闻线索、稿件评价、市场信息等,应用到日常办报工作中。这从一定程度上拓宽了报社编采人员的办报视野,也进一步了解了讀者的需求。

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资金、人才等是专业报最大的障碍。大投入不可能,不投入又不行;专业人才没有不行,大规模引进又不现实。如何借梯登高、借船出海、借力发力,是摆在专业报面前的课题。为此,安徽经济报社积极寻求合作,与多家互联网企业开启多元互补的发展之路。近年来,先后与“新浪安徽”建立友好联系,双方致力于在稿件转载上互补,在广告目标客户上互补;与“万家热线”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双方在重点新闻采访中互动,在品牌活动策划上互动,并实行员工“岗位交流”和“双向挂职”;与“新安人才网”全面合作,将网站的部分稿件移植到报纸,联手开辟创业就业专题栏目,联合开展调研定期发布安徽企业用工需求报告;与“安企微云”全面合作,利用安徽微腾网络科技公司服务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平台,通过一系列营销运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广告领域新市场。

二、树立互联网思维是媒体融合发展的“抓手”

媒体融合对采编、经营人员的个人素质、价值判断、新闻视野、活动策划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记者必须掌握更多媒介类型的内容生产技能,从习惯文字、图片报道到文字、图片、视频等。对编辑而言,要提高策划和判断能力,最大限度利用多媒体资源,通过深加工最大化体现新闻事件的价值,吸引受众关注。几年来,我们围绕着人才培养和队伍转型的要求,多侧面、全要素地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尝试,其目的就是为媒体融合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第一是树立全员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驱。面对互联网时代下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新观念,如果不能以互联网思维看待问题,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就是一句空话。早在2010年,安徽经济报社就开始注重培育职工特别是一线编辑记者的互联网思维意识,要求他们努力实现“两个转变”,即过去“一篇稿件刊发视为工作结束”到今天“一篇稿件刊发视为工作的开始”的观念转变;过去“羊毛出在羊身上”到“今天羊毛出在猪身上”的观念转变。这两个转变,具有典型的互联网思维特征。也正是这两个转变,使报社全体职工在思想意识上较早、较全面地有了融合发展的概念。

第二是组织全员学习。良好的意识仅是工作的开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是个全新的话题,虽然没有现成的模式有效复制,但国内一些更为发达的省份较早地进行了探索并奏效。2012年,报社组织编采一线员工前往沿海发达省份福建的海峡网学习,前往长三角发达地区的《江苏经济报》取经;2013年,报社组织中层干部及编采一线员工前往浙江阿里巴巴总部寻道,前往经济类专业报办报特色鲜明的《河南经济报》参观;2014年,报社又组织前往新浪北京总部感受互联网媒体发展的“强磁场”,前往我省地市党报市场化运作程度较高的《铜陵日报》交流。报社领导班子专程前往浙报集团的《瑞安日报》(温州市所辖)考察学习,受到极大震撼与体验。与此同时,报社还邀请了省经信委信息化推进处负责人、中安在线负责人等业内人士,开展信息化发展和互联网发展等方面的讲座。可以说,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开拓了职工的互联网视野,启发了职工的互联网思路。

第三是实施全员推进。有了良好的意识、明确了统一的思路后,安徽经济报社发动全员参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从各种政策出台上鼓励员工策划项目、引进项目、推进项目。尤为一提的是,在这些工作推进中,报社借力尝试解开体制的束缚,建立“大部制”、施行“项目制”。努力尝试“管理扁平化”,增强职工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如与安徽微腾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安徽微展有限公司等合作项目均为报社员工引进。

三、以“媒企协同互联平台”为媒体融合发展突破口

通过三年新媒体建设与探索的尝试,我们最终选定以建设“媒(体)企(业)互联平台”为媒体融合突破口,整合报社已有的新闻编采及发布资源,服务省内各类企业自媒体传播,打造企业宣传与服务新业态。

“媒企协同互联平台”主要是通过《安徽经济报》、安徽经济网、报社官方微博、报社微信公众号以及平台本身网页等,实现资源相互整合、平台互为利用,最终成为专业报中一种信息传播手段、功能、价值得以全面提升的信息发布与融合运作模式。

“媒企协同互联平台”实现以数据库建设为中心。数据库是一种及时、全面、长期存储信息的体系结构,是互联网的基础。依托《安徽经济报》和安徽经济网建立的“安徽经济大数据库“,已先后收录安徽百强企业、全省专精特新企业、全省各行业领军企业、管理创新企业、电商企业,以及安徽产业集群镇、行业社会组织等各类信息近万条,字数超过百万字,时间跨度超过十余年。数据库为企业用户提供情报发布、检索、存储等功能日趋显现,从而为企业决策层提供便捷、浏览、查询的情报服务。

“媒企协同互联平台”建设坚持“用户”与“服务”的宗旨。为此,我们始终在变纸媒读者“客户”为平台“用户”上用力,千方百计扩大平台用户群。同时采取发征集联系函、举行会议座谈等形式,多层次开展“互联平台”的推介活动。2015年7月,报社在黄山举办“安徽媒企协同互联高峰论坛”,来自省内外百余位企业界人士对“互联平台”产生了浓厚兴趣,一批企业现场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我们确信,线上线下为企业服务是否到位,是“互联平台”运营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为此,一方面《安徽经济报》在线上倾力做好内容服务;另一方面,依托“安徽经济网”,建立“媒企协同互联平台”网页。在该网页上设有新闻资讯、企业故事、人物风采、视频展示等栏目,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企业以及企业家形象。同时,平台会员企业可即时发布招聘、供求等各类实用信息,媒体网站、微博微信等多渠道予以“发散式”推送。此外,根据企业不同诉求,报社与企业开展“一对一”的个性化、精准化的延伸服务。例如,今年7月份,报社应梅里米业之邀,协助组织众筹路演活动,获得较好反响。

“媒企协同互联平台”从创意策划到项目立项以及实施,前后将近两年时间。目前,它的内涵、作用初步显现,同時也得到企业的认可。2014年11月,省委宣传部将“安徽经济报安徽媒企协同移动互联平台项目”列入全省媒体融合发展示范项目。省委宣传部在批复中要求“坚持边建设、边总结、边完善,逐步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彰显媒体特色、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的媒体融合发展道路,为全省媒体融合发展积累经验、作出示范”。

安徽经济报社通过几年来的积极探索,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专业报底子薄、基础弱,特别是资金缺乏严重制约了融合发展的探索;同时,专业报团队小、人才结构单一、适应互联网挑战的人力储备与开发能力显然不够以及由于专业报体制因素等原因,媒体融合之路困难重重。但作为一个媒体人必须坚信:在互联网时代,走在媒体融合之路就是去啃“骨头”、涉“险滩”,任重而道远。

猜你喜欢

安徽传统媒体融合
“五学”融合:实现学习迁移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刚柔并济
破次元
融椅
what should overseas company do to survive in China?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