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语文教学中修改病句的几个问题
2015-09-10吴臻斌
吴臻斌
有一部分的小学教育工作者认为修改病句是初中或者是高中才需要讲授的内容,小学生并不需要进行练习。这种想法显然是错误的,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时期,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速度相较于其他阶段来说都相对较快,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教会小学生如何正确地进行病句修改,从而为日后的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本文先从修改病句的意义入手,进而对修改病句的原则展开了论述,最后将修改病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进行了研究,旨在促进小学阶段修改病句的教学,提高学生对于语文词句、语法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全面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修改病句在语言文字训练中的作用
小学教学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在我国义务教育课标中明确指出了小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初步奠定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必须要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强化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而句子作为汉语中的一级语言单位,能够表达出一篇文章的意思,在学生的阅读以及写作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学必须要积极进行句子训练,要将其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辨伪存真,从而帮助学生可以正确地掌握句子,形成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修改病句应遵循的原则
修改病句的时候,必须要严格遵循修改病句的原则,首先是客观的认识句子的内容,全面分析研究陈述对象以及被陈述的对象,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展现出病句所承载的信息。比如“昨天傍晚下了一整夜的雨。”这个病句中包含了三个时间信息,分别是“昨天”“傍晚”“一整夜”,同时还有“下雨”这个客观的陈述对象,所以进行修改的时候,这四个要素一个都不能缺少,教师要坚持“动小手术”的原则。简而言之,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原句的词语、结构以及语序的改动,尽可能不要对原句进行大刀阔斧地变动。根据这个原则,病句可以被修改为“昨天傍晚开始下了一整夜的雨”,但是也有人认为可以改为“昨天从傍晚开始刮风,直刮了一夜”,相比较这两个句子,很明显第一句更好的保持了原句的词语、语序以及信息。
三、修改病句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1. 整体入手,反复阅读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修改病句的训练题目,这些题目中基本都会有“读一读”“仔细阅读”这样的要求,这其实是引导学生要通过各种阅读方式进行句子的理解。要借助语感以及语法等知识,全面分析句子的陈述队形以及被陈述对象,从而将句子中的中心语和“枝叶”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剖析,做到胸有成竹。
2. 再现知识,找准病因
小学阶段接触的病句主要有如下几种:
“成分残缺”——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如“放声歌唱。”大家都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所以说这个句子就是一典型的缺少主语的病句。
“意思重复”——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我把不正确的错别字改正过来了。”这里“不正确”和“错别字”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把重复的一个删掉就可以了。
“用词不当”——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如“同学们热心欢迎新老师。”“热心”一词的意思是有热情、有兴趣,用在“欢迎”前面显然不合适。
“词序颠倒”——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如“今年的麦子丰收在望,长势喜人。”词序颠倒了就不符合客观规律了。
3. 掌握规律,对症下药
病句修改过程中,掌握规律是重要的原则,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合理地引导学生修改病句,如果是“句子搭配不当”的错误,如果句子前半部分有标识动作的词,而后面与这个词所对应的动作对象有两个,这样一来必然只有一个是与动词相搭配的,所以必须要去掉其中一个不搭的词,或者是添加一个能够与另外一个动作对象相搭配的动词,比如:“这学期我们订了学习公约和决心”就可以改为“这学期我们订了学习公约”。学生掌握了修改病句的规律,根据病因对症下药,修改病句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在小学阶段,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科学地分析和利用病句修改的训练,全名提升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思维能力等,由于一部分的小学教师对于修改病句的认识不够深刻、不够全面,从而导致病句修改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可见,只有勤能补拙,对症下药,抓住关键点,才能将问题解决,将小学语文教学中修改病句的问题除掉。
(作者单位:福建省南靖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