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研究

2015-09-10杨旭顾灿廖东明周小玲

教师·上 2015年9期
关键词:渗透美术德育

杨旭 顾灿 廖东明 周小玲

摘 要:为加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以美术学科为载体,从“教学目标、内容结构、课型结构、模式要素及模式变化”等几方面研究构建“美术课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科间的有效整合,潜移默化的在美术教学中落实德育目标,提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 美术;德育;渗透;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是培养合格劳动者的基本要求,尤其是对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成为幼儿教师的必备条件。作为一所以学前教育为主要专业的中职学校,我们一直坚持“德育为先”的职业教育观,努力探索适应时代要求、实效性的职业教育模式。2013年我们开展了“关于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德育渗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通过挖掘美术中的德育素材,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训练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意识,在美术学科的知识、技能、评价等各方面渗透德育目标,形成了以美育促进德育的“渗透式”教学模式。

一、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内涵

美术学科里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美术作品的形、色、质是人类情感的载体,好的美术作品之所以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主要是其中凝聚着不屈的民族气节,或展现着高贵的人格品质,挖掘美术作品的“正能量”,利用美术作品中的艺术美、自然美,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道德内容,能让学生的心灵在美术课堂上得到升华,提高德育的内化作用。

学生个人习惯、职业行为和心理品质的养成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反复培养和训练。美术课的训练项目由于内容丰富、材料新颖、素材形象,更容易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参与。美术课的训练是行与知相结合的过程,从训练中教师能观察到学生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的问题,便于教师有目的、有意识、有步骤地对学生行为问题进行纠正,在日积月累中将德育内容自然的转化为学生的行动,实现德育的外化。

因此,德育渗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依据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以美术学科为载体,将德育内容融入在美术教学中,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自觉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审美观、职业观,在传授学生美术知识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质,训练学生合作交往能力和职业习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优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实现美育、德育的和谐统一。

二、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构成

1. 内容结构

我们挖掘美术课中的德育资源,将德育渗透的内容整理为五大版块:美术与人生、美术与职业理想、美术与礼仪、美术与幼儿教育、美术与合作训练,每个版块的德育渗透重点各不相同,例如:

美术与人生:通过美术作品欣赏,感悟艺术家们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和追求,观察发现社会生活中的美,端正学生对人生和现实的态度,引导学生将自己的人生发展与祖国、家乡的发展联系起来。

美术与职业理想:通过在美术教学中讲授成长故事,链接素材资料,分析职业前景,讨论幼儿教师素质要求,帮助学生认识幼教职业,树立职业理想,规划成长计划。

美术与礼仪:通过学习中国传统礼仪题材的美术作品,了解礼仪的作用和内容,结合学生生活,引导学生规范社会行为、校园行为,懂得感恩和友善,同时以仪表美为内容,提高学生职业礼仪修养。

美术与幼儿教育:了解中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对比中外幼儿美术教育发展过程,树立学生终身学习、创新发展的从业态度。欣赏儿童画,掌握幼儿美术活动的指导、评价方法,加强学生对幼儿的关爱态度,提高职业道德修养。

美术与合作教育:通过手工、幼儿园环境创设、美术基础等实训项目,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幼教专业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在合作形式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感受幼儿教师职责,培养谦虚包容、不畏困难、自信活泼的心理品质,等等。

2. 课型结构

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课型。我们将课型主要分为:知识欣赏课和项目训练课。知识欣赏课偏重于“内化”;项目训练课偏重于“外化”。

知识欣赏课的结构一般为创设情景、启发思考、自主探究、学习拓展四个环节,核心环节是:自主探究。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对教学内容做出结构分析和问题预设,巧妙引导学生主动形成认知。例如:知识欣赏课《美术作品中的不同人生》。在多媒体教室里,教师首先创设情景,将《富春山居图》配合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借助图像和声音进行展示,营造审美氛围,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接着教师启发思考,“黄公望最有名的《富春山居图》,用四年的时间画成。他将此画带在身边,随时加以修改。这种力求完美的态度,使这一卷看起来平凡的画,变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画家为什么这么钟爱这幅画?从画中我们看到他追求什么?你认为什么是正确的人生态度?如果你来画,你会怎么画?”学生自主探究,首先为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分析学习的过程:要联系作品分析作者思想,理解什么是“人生观”,再唤起自己的生活联想,完成作业;然后,学生分组交流探讨,主动分析、观赏作品全貌和细节,积极搜集相关素材,用研究的心态深入感受作者的追求,体会作品形式与画家思想的联系,用语言表述出作品的欣赏结果。学习拓展环节,教师再展示几幅作品,要求学生对比作品表达的不同人生观,学生了解到“徐渭、朱耷愤世嫉俗,将个人的遭际和对社会的不满寄于笔端;徐悲鸿画马表达了昂扬向上、奋发图强的人生追求;齐白石的花鸟画表达了乐观豁达、勤奋执着的人生态度”,使学生感悟到不同的人生观,思考自己对人生的态度;课后,学生尝试用一种美术方式表达对人生的领悟。这次课,使学生学会了欣赏作品内涵,思考了人生的追求和价值,提高了学生美术欣赏的能力,开展了潜移默化的人生观教育。

项目训练课的结构一般为创设情景、项目准备、完成项目、比效果四个环节,与传统技能训练课不同的是“比效果”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的项目作品,通过组织专门的展示和应用来比较效果。一方面在模拟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项目作品,检验应用能力,能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在比赛中促使学生努力展现自己组的作品,争取肯定,互相学习,提高评价能力。另外,在项目训练中也不能忽视项目准备环节,要在项目开展前做好学生的知识储备、材料准备、分组准备和学生的心理准备。完成的项目大多在小组合作情况下进行,同学间合作探究,自主学习。例如:项目训练课《纸偶》。教师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什么是纸偶剧?幼儿园纸偶剧的根源是什么?”引导学生寻求答案,激发学习兴趣。学生通过观看民间手端木偶戏、布袋戏图片和链接资料,了解民间手偶戏特色,理解幼儿园纸偶剧的来源,丰富美术知识,增加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导入新课。第二个环节,观看制作,做好项目准备。学生通过观看“东南西北”的基础型制作,掌握幼儿园趣味纸偶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变化创新,活跃思维,为完成项目做好技巧和思想准备。第三个环节,布置“纸偶剧项目”,学生合作完成。各小组根据纸偶剧的剧情,设计纸偶角色形象,分工制作纸偶道具。最后,比效果,提高学习的应用价值。各小组将自己制作的纸偶在课堂上表演,形成完整的纸偶剧,教师拍摄记录,组织学生开展评价,体验成功。这次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幼儿园玩具制作的方法,还学会了运用玩具开展幼儿活动,课堂充满活力。更重要是,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信任,自我管理,计划分工,有效地改善了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氛围,使学生具有团结协作的能力和责任感,大大促进了职业素质的发展。

3. 模式要素的联系

(1)教学目标发挥导向功能。教学目标的确立体现了教师观念的更新,充分认识到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学校德育的有效途径。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要素,指导了教学内容要兼顾德育知识内化、品德行为外化,要促进美育与德育学科的自然融合;规范了课型结构,明确了渗透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既发展学生普遍的德育素质和职业能力,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学目标指导了评价的方向,要将学生近期在校的发展和远期职业发展相结合,创新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2)课型结构提供操作程序。课型结构形成了德育渗透教学模式的操作步骤和程序,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实施,更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介等的总体考虑,实现德育渗透教学模式的最优化。课型中各步骤实现不同的意义,例如:创设情景是开展德育渗透的基础,促进了学生的情感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准备了教学的环境。自主探究、完成项目以小组形式开展,这项组织教学的措施是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条件,“强强、强弱、弱弱”等多样小组配置策略,实现了优秀生、中等生、薄弱生的相互补充、相互碰撞,感染促进,为学生心理成长、人际交往提供机会,既照顾到个体的发展,又促进了班级整体水平的提高。开展多种形式比效果的竞争措施,使小组在相互质疑,相互探究中落实教学目标,拓展职业能力,教师也能从中吸纳借鉴学生的见解、思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

(3)教学内容构成实施载体。挖掘美术中德育内容,着眼于学生的美术基础、道德发展水平,展望达成的目标,同时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密切联系职业要求,形成整合的知识系统。具体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德育渗透教学目标的主要凭借,是调整课型结构的必备依据,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具体工具,是教师实验、创新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托,也便于学校长期坚持实践德育渗透教学模式。

三、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变化

1. 改变传统德育途径,克服“说教”弊端

在以往的中职学校里,加强德育虽然一直被中职学校所呼吁,但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在专门的德育课程中,如:职业道德规划课、政治课、班会课等课程中才开展相关教育,似乎德育只是政治老师和班主任的工作。传统的德育方式大多是教师在德育课上滔滔不绝的讲,课后班主任苦口婆心的谈心,学生“听到的”东西多,感悟实践的少,这种德育方式对学生来说不痛不痒,难以深入人心。

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科相互联系间,把德育知识融合在美术学科中,使美术教学也具有明确的德育目标。道德意识的领悟变成学生在美术活动中的主动探索、自主体验,道德行为的养成变成了学生在技能学习中的一种能动活动,学生乐于接受思想道理,易于领会行为要求,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艺术,德育不再是泛泛而谈、枯燥乏味的道德训诫。

2. 改变传统美育方式,克服“封闭”弊端

德育渗透的教学模式,使美术欣赏课从“老师讲,学生看的灌输过程”,变成“多感官、多元化、跨学科的视觉理解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职业、社会、生活、礼仪等道德背景下,审美教育形式更活跃,知识内容更开放全面。

美术技能课也不再是“老师画,学生临摹”的过程,教师将课堂内容紧密联系幼儿园实际工作,从项目设计、实施、评价等多方面,从学生的心理成长、职业需要、社会标准等角度,全面发展学生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使技能课更具有岗位意义和社会价值。美术教师的教育视野更开阔,教育思路更活跃,美术的教育目标更健全。

3. 教与学角色变化,克服“被动”弊端

德育渗透教学模式下,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过程和方法,成为课堂的观察者、引导者,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踊跃发言,谈感想、谈收获,用技能,学生在“听中学”“看中学”“想中学”“议中学”“做中学”,突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特色,实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完成项目过程中,学生是负责人、是实施者,更是效果的评判者,学生的广泛交流也给课堂注入动力,吸引了学生的广泛参与,克服了学生被动学习的弊端。

4. 引入新教法,克服“单一”弊端

在德育渗透教学模式的不同课型中,我们尝试引入了一些新的职业教育方法,例如:在知识欣赏课中我们用“箱体字条法”启发思考,来解决课程中的概念问题:学生分组,派代表在教师准备的小纸箱里摸出纸条(纸条上写有不同“概念”,每个小组学生得到一个纸条),小组研究后派一名同学解释概念,罗列出关键词,教师引导各小组比较,寻找到各个概念的关系和区别,达到领会概念的目的。游戏教学法,采取“击鼓传花”等游戏,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有层次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交流探讨、自主探究,逐一解决问题。我们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尝试用微课教学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在网络中共享,学生欣赏视频,回顾视频,寻找任务卡答案,完成网络中的进阶练习,掌握学习内容。竞赛教学法,通过展览、竞赛等活动比效果,增加了活动中学生综合表现的评价标准,改变了以往老师只看作品美术效果单一打分的办法。项目教学法更是在训练课中广泛采用的教学方法,利用小组合作方式,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项目、最终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行为习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角色扮演法,模拟岗位实际,在工作环境中培养责任心,完成项目……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美术课程德育渗透的教学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阳幼儿师范学校)

猜你喜欢

渗透美术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创意美术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在印度佛教大会感受日本“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