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善孝为先的理论根据—《孝经》

2015-09-10李荣胜

今日中国·中文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孝经注疏儒家

李荣胜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是两个人们熟知的成语。这是中国人对个别动物本能行为的一种解释,是借动物的行为来比喻人类“孝”的思想。意在告诉人们:连动物都能如此,何况人呢?但动物毕竟是动物,比喻毕竟是比喻。孝是人类的思想,动物是没有思想的;由孝的思想而产生的孝的行为,动物就更不可能有。我们可以这样说,孝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所以,老百姓常痛斥那些不孝之子“禽兽不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孝道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而孝道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理念,是儒家创立的家庭、社会伦理,其闪光的精华都在《孝经》之中。

《孝经》是谁写的?

传承了2000多年的《孝经》,相传是孔子的著作,大概是因为孔子说过“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的缘故吧。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的志向是通过《春秋》来反映的,我的行为都体现在《孝经》里面。”可是孔子又说过,他一生“述而不作”,直白地理解就是说他一生只给门人弟子讲述、授课而不写作。所以,历代对《孝经》的作者是谁,也有不同说法。

那么我们今天看到的《孝经》是哪一个版本呢?唐代的唐明皇李隆基十分重视孝道。他亲自勘定,将《孝经》版本统一,亲自作序、注疏,并下令刻碑颁行全国,使《孝经》成为与“四书五经”一样的儒家经典,传之后世。我们今天能见到的就是这个版本。

到了清代,儒家经典统收入《十三经注疏》之中。收入的《孝经》是宋代翰林侍讲学士邢昺(音:bǐng)注疏的唐明皇碑刻本。邢昺在《孝经注疏序》中的一句话,对《孝经》的作者是谁,表达得惟妙惟肖:“夫《孝经》者,孔子之所述作也。”这“述作”二字,可以理解为“孔子述作”,也可以理解为“孔子述,曾子及弟子作”。

总之,《孝经》的产生并传承至今,应该是孔子和后代儒家学者共同完成的,其经典思想应该属于孔子。

孝道绝不仅仅是孝敬父母

当下,人们一谈及孝道,便认为就是孝敬父母。这是对的,但只对了很小的一部分。儒家将“孝”立为百善之首,提出“百善孝为先”,意在告诉人们:孝是一个十分重要、十分广博的大概念,可以总领儒家道德理念,是儒家道德之纲领。其实,只要花上半小时,读一遍《孝经》就可以全面了解儒家的“孝道”了。

《孝经》只有179 9个字,却分了18章,将儒家倡导的孝道的方方面面论述得清清楚楚。

《孝经》第一章叫《开宗明义章》,开篇就将“孝”的重要性和“孝”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终止,说得一目了然。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孔子在这里开宗明义地告诉了我们“孝道”有多么重要:“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的教化都是由孝道产生出来的。”孔子又说:“夫孝,始于奉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孔子在这里又把“孝道”广博的涵意告诉了我们:“孝道的施行,开始于侍奉父母双亲,进而为国家为君王尽忠效力,最终修身立世实现自己志向。”由此可知,儒家倡导的孝道,不仅仅是孝敬父母,还包括为国尽忠,还包括个人一生的修身立世。

为了说明不同的人应该恪守不同的孝道,《孝经》用了五个章节,对上至天子、诸侯,中至卿大夫、士人,下至庶人百姓,都做出了精准的规定。同时,《孝经》又用了大量章节,阐述了“以孝治天下”的各种可能性和必然性。这就告诉世人: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要尽孝心,守孝道;孝道不仅关乎个人道德修养,而且关系到治家、治国、治理天下。可以说,孝道居于整个儒家社会伦理学说的核心位置。

曾子在他的著作《曾子·大孝》篇中,用十分精辟的语言,概括了儒家的孝道:“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译成白话就是:“居住在家对父母双亲不庄重不恭敬,就是不孝;事奉国君不忠诚不尽力,就是不孝;当了官员不敬业不敬民,就是不孝;交往朋友不诚实不守信,就是不孝;在战场上不勇敢不顽强,就是不孝。”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发现,儒家把对待亲人、对待国君、对待百姓、对待朋友、对待敌人统统用孝道统一起来,把恭顺、忠诚、敬业、守信、勇敢统统用孝道统一起来。儒家关于孝道的广博内涵和价值取向是不是十分清晰了呢?

可以说,《孝经》把“孝”这一人类文明理念,描述得淋漓尽致。这其中最令人叹服的是贯穿全经的“以人为本”、“以民为本”的儒家精神。读过《孝经》,便可以深切体悟到:自然界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尊贵,而人的所有行为中唯有孝最伟大。如果摒弃《孝经》里那些由于历史局限性而不合今天时宜的文字,这部经典里闪光的、富有生命力的内容比比皆是。

走出孝的误区

常在报章见到这样的说法:“忠孝不能两全。”在朋友圈的闲谈中,也不乏这样的议论。当我们对《孝经》做了如上的解读之后,尽管只是极其简要的解读,你是不是会发现,所谓的“忠孝不能两全”,这种把忠与孝对立起来的说法,其实是个伪命题!在儒家倡导的孝道中,就包含着为国家尽忠的内容。

儒家发现的、创立的并不断完善的孝道,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和睦向善的民族。这一基本事实,早已被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所证明。弘扬孝道中那些闪光的、富有生命力东西,就是今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必为之举。所以,只有走出孝的各种误区,才能将孝道中的优秀内容继承和发扬光大。

时下,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无产阶级革命者是不讲孝道的,甚至还编造出各种各样的离奇故事来。持这种说法的人,如果不是受了国际上抹黑中国、抹黑中国领袖的反华思潮蛊惑,那便真的是对孝道存在着深深误区。

当许多革命者为了国家的兴亡、民族的大义离家投身革命的时候,那正是他们在尽大忠大孝。他们把对国家、民族、人民的孝与忠,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而把对自己一家之孝埋在了心底。我们从无数革命者留给后人的诗钞、书信中,都可以痛彻地感受到他们的无私之孝。

这里我们仅举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一件事为例。毛泽东一家为中国革命、为新中国诞生牺牲了7位亲人。他自己为追求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投身革命,一离家就是32年。20世纪50年代末,作为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第一次回到故乡湖南韶山。当晚住下,第二天清晨破例早起,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是徒步上山看看父母的坟,因为他没能为双亲养老送终。毛泽东在坟前伫立良久,至今没人知道这位开国领袖当时都想了些什么。最后,从陪同人员手中接过松树枝,插在坟上,然后恭敬地鞠了三个躬。我们从毛泽东上坟的行动中,足以了解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埋藏在心底的孝道。

当我们走出孝的误区,你会发现孝道还是祖先留给我们判断好人、坏人的价值标准,并且已经进行了2000多年的社会实践。比如:古代社会有一种民间向朝廷举荐官员的方式,就叫做“举孝廉”,就是用“孝”和“廉”两条标准选拔官员。这是不是很值得今天的我们深思呢?其实,冷静地想一下,那些连生他养他的父母都不敬不孝的人,能够尊敬帮助别人吗?能够尊敬、忠诚他的上司乃至国家吗?能够言传身教自己的子女恪守孝道吗?不可能的。正因为如此,本人多少年来与人交往中,始终遵守着一个信条:人无孝不可交也。

猜你喜欢

孝经注疏儒家
知命
《大学》“明明德”的理解与阐释
“蒙以养正”
《孝经》: 以“孝”为中心的儒家经典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从视域融合视角看《孝经》文化负载词英译
《心经》翻译及注疏的学术史考察
茶道
理雅各《孝经》翻译研究
《诗经原始》中评点的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