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研究述评
2015-09-10王恩江
王恩江
【摘要】自党的十八大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重大理论命题以来,相关研究日益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重点就海内外学者关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涵与特征、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演进发展、实践路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等问题作简要述评,总结评析近年来该领域的学术成果,无疑对今后的研究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服务型执政党 以人为本 研究评析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识码】A
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成功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也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特别是在对党自身性质的定位问题上不断取得创新发展。面临新形势、新局面,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重要理论命题,2014年中央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细化深化了服务型政党建设战略构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围绕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内涵与特征、理论基础与现实依据、实践路径、重大意义等问题,已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厘清某一概念或范畴的内涵是进行学术探讨的首要前提。目前,学界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研究,首先集中于解读和探讨其科学内涵和主要特征等基本问题,以明确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实质要义。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基本内涵。关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科学内涵,理论界从多重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理解与看法,但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其中代表性观点有以下三种:一是“党建新模式下的价值行动”说,指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应具备三方面内涵要义,即理论上应遵循马克思主义党建基本原理,组织机制上积极构建上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员和党组织服务群众、政党服务科学发展的党建模式,实践上致力于优化执政环境和创造公共价值行动;二是“基于服务型组织的服务职能”说,此观点借鉴了建设服务型组织的理论内涵,指出党作为基本社会组织应强化服务功能开发,强调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为全社会和人民群众提供高效优质服务;三是“执政方式服务导向下的政治服务”说,认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善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核心内涵,尊崇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执政理念,不断向群众和社会提供科学的政治理念、政治产品和政治规则,保障民众和社会拥有优质的政治生活和稳固有效的政治秩序,并最终引领社会持续全面进步。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主要特征。关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主要特征,学者们大多都特别强调服务功能和服务意识,认为这是对传统的领导和管理本位政党模式的丰富和发展,是新时代条件下的执政理念创新。
有学者认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具有四个鲜明特征:一是鲜明的政治导向,这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区别于一般服务型政党的本质特征;二是高度的服务自觉,强调外化为实际行动,内化为价值理念,这是思想基础与先决条件;三是有价值取向的人民本位,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作为检验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四是有与时俱进的时代诉求,强调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内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具有开放性与时代性。
总的说来,学界普遍认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提出,是在吸收国内外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经验,总结我们党60多年的执政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基础上,对执政理论和党建理论的拓展与创新。尽管学界对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涵和特征的理解阐述不尽相同,但都注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宗旨。这也反映了不论形势任务怎样变化、自身定位如何发展,我们党的性质、宗旨与指导思想都始终如一。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体现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完善。尤其是把人民群众当作执政的服务对象,更是对“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的忠实践行,也体现出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分析、理解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对于推进该领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学界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视角出发,对这一問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党建思想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基础。有学者认为:历史唯物主义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提供了重要哲学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指出,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体。因此,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既要充分发挥自身组织引领作用,凝聚激发各种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基本力量;更要积极适应时代要求,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广泛周到的有效服务,并持续深化拓展党的服务功能,以顺乎社会历史发展所必须。同时,还有学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理论是服务型党组织的重要理论根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政党创建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都曾强调为人民群众服务是共产党的核心特性和根本要义,只有依靠群众服务群众,党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得到巩固,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持续获得胜利。
其次,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建设实际,是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现实依据。当前,我们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加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阶段,面临新局面新形势,如何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成为我们党亟待解决的问题。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念的提出就是我们党对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积极关照与主动回应。正如有学者所提出的,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命题的提出是社会发展新时期践行党的宗旨、永葆党的政治本色的必然要求。
伴随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推进,党的执政环境、执政条件、执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型,党必须适应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现实要求,变革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领导与管理中凸显服务本色,确保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强领导核心。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卓著成果,是实现向服务型政党转型的现实依据:大量社会资源的积累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根本物质依据,民主精神与民主政治的培育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重要政治依据,政党与社会之间良性合作互动关系的确立是服务型政党建设的基本社会依据。
综观现有成果,学界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条件的研究已较为深入。然而,决不能将理论和现实二者割裂,单纯地认为理论层面仅来源于经典著述,实际上,党在新时期实践基础上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也为服务型执政党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这也需要我们作进一步分析探討。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演进与发展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概念,虽然在党的十八大才正式提出,但实际上自党成立伊始就始终践行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价值诉求。因此,学界对服务型政党的演进发展历程也进行了研究梳理,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首先,考察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演进。有学者依据史实材料,分析论述了我们党在各主要历史新时期,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理论的发展和践行。其中,为人民服务是从革命党到执政党一以贯之的价值基石;新时期我们党的马克思主义公仆思想实现了从人民的勤务员到“领导就是服务”的新发展;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到“以人为本”内涵的新拓展;而从“建设服务型政府”到“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则凸显了我们党执政使命的创新与超越。
其次,还重点研究了毛泽东、邓小平、陈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历史贡献。其中,毛泽东作为我们党的缔造者和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对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积极探索,日益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有学者认为毛泽东的重要贡献主要体现为:强调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注重加强了党的干部队伍、党员队伍建设,强调提高党的服务能力,狠抓党的作风建设,开展了党的纯洁性建设。还有学者考察了邓小平在主政西南时期对“三型”政党建设的探索及启示,指出这一时期,邓小平始终把“为各族人民好好服务”作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特别重视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生活当作主要执政任务来抓。这些有益经验,无疑对我们推进当前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战略构想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路径
关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建设路径,学界从转变思想观念、改善党的作风、提升服务能力、完善组织制度以及在网络时代下如何更好发挥新媒体作用等层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不少成果。较有代表性的有:
首先,强调坚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转变执政理念,改善党的作风,在思想和实践中确立服务理念,夯实服务意识。有学者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党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创新意识、宗旨意识、使命意识,针对如何确立服务理念,有学者提出了四种具体方法:一是认真学习哲学,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素养;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三是确立科学的权责观;四是注重在实践中持续改进提升服务理念。同时,也有学者重点论述了十八大以来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强调在思想观念层面上树立服(下转256页)( 上接75页)务意识的重要意义。
其次,从增强服务能力、提升服务本领、改善服务质量、拓展服务平台等维度,探索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实现路径。有学者指出服务以能力为基础,服务能力决定服务水平,服务能力影响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与认同感;党员领导干部要积极接受教育培训、主动参加实践锻炼,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提高服务能力。增强服务能力要下大力气改善民生,正如有学者指出:作为人民群众最为关心、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民生问题日益成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根本着力点。
再次,重视创新服务机制、完善组织制度,尤其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有学者特别强调要从制度上进一步构建保障服务型执政党建设的规范化、程序化制约环境,使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从重视为人民服务到必须为人民服务;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具体制度措施,包括联系群众的制度、群众意见及时进入公共权力决策过程的制度、群众公论对于干部任用的进入制度、群众对权力机关作风与办事成效的有效评价制度、社会公意对地方公共财政开支的监督和辩论制度、公众对地方公共政策的有效质疑制度、公共权力内部基于群众公论对官员服务群众诚意与成效的随时寻访制度,等等,只有通过制度化环境的形塑进程,诸如“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一系列政治价值标示才有希望变为具有程序规约的结果。还有学者借用公共管理学的服务动机(Service Motivation)一词,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党需要加强服务动机的考核,建立科学的公务员服务动机考核指标,完善相关考核制度,并提出了考核服务动机的基本步骤。
最后,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和网络时代下新型媒体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作用,越来越多地得到学界的关注和认可。如有学者提出网络扩大了建设服务型政党的政治影响力,网络为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网络为党的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搭建了科学应用平台。针对微博等新媒体的作用,有学者认为微博问政提升了政党服务理念,提供了由控制型向参与型转变的全新政党服务模式,促使其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促进了政党功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同时还提出了微博问政的具体实行路径:各级党政干部要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微博问政,力戒形式主义、把执政为民落到实处,加强微博问政顶层设计、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完善相关服务体系。
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学界还对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进行了论述。有学者认为,“服务型执政党”命题的提出,凸现了“不断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个固有特征,既彰显了党在加强自身建设中的高度自觉,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赋予了党的宗旨新的时代特征,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观;强化了服务的功能性,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功能论;强化了执政方式的服务导向,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观。
从现实层面来看,有学者提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是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对自身功能的新定位,有利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利于推动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与执政能力建设。还有学者运用库恩的“范式”概念,指出“三型”执政党的新定位,具有“范式”上的意义,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其中,加强作为“三型”执政党中心环节的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有利于改进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推动为民务实清廉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通过现有成果也可以看出,对以建设“三型”执政党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党建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地位、作用的研究还不多见,值得进一步发掘探讨。另外,如何以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带动党建治理体系现代化,进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也需要作更为深入的分析。
综上所述,从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来,学术界围绕这一重大命题展开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成果,对很多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日益明晰。但由于理论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局限,尚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解决。首先,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数还处于政策解读和政治宣传的层面,真正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依然较少,需要综合运用政治学、历史学、哲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积极构建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研究的理论框架和话语体系。其次,如何推动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良性互动,真正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依法执政、依宪执政,进而实现以“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为目标的党建模式法制化、规范化、常态化,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最后,我们还需要及时总结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实践中的先进经验,将规律性认知上升到理论层面和制度层面,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服务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思想内涵,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作者单位:北京联合大学人文社科部)
责编/张蕾